城市規劃管理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9 05:35:00

導語:城市規劃管理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規劃管理現狀調研報告

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我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堅持以規劃編制為龍頭,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管理創新為抓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獲得“省省級園林縣城”和“省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稱號,初步建設成一個具有山水園林城市特色的山區縣城。但是,全縣的城鄉建設水平與經濟發達縣市相比,離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尚有一定差距。

一、城市規劃管理概況

(一)規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城區城市總體規劃于1984年開始編制實施,于年啟動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并于年經宜昌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該規劃以建設“全省重要的磷化工產業基地、全市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平安和諧的山水園林城”,努力把遠安建設成為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綠色經濟強縣為目標,明確提出把遠安縣城建設成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機械電子、旅游服務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城市規劃區面積達240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人口達到9.0萬人、建成區規模達到9.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5%。

(二)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全縣先后投資8000萬元,對大道、安泰大道、解放路、鳳翔路等核心路段進行了綜合改造,共完成改造道路總長4.9公里。截止年底,建成區面積由1984年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4.41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共有安泰大道、大道、臨沮大道、沮陽路等18條主次干道,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里程由80年代初的4公里增加到21.83公里,每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和支路路網密度達到4.95公里,栽植各類行道樹3560多株,綠化覆蓋面積近45萬平方米。同時多方籌資1.2億元完成了縣污水處理廠、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城區供水系統改造擴建工程,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三)以房地產開發為龍頭的舊城區危房改造發展勢頭強勁,城市人居環境日漸改善。近年來,先后有百惠廣場、鵬程時代一期、二期、家園、海天鳳凰城陸續開工,累計開、竣工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

(四)工業園區功能分區和布局日趨合理,建設水平初具規模。目前,園區充分利用了原三江航天集團閑置土地和資產,在縣城區建設了包括城北食品加工、萬山萬里磷化工、城南機械加工和汪家高新技術工業園等4個工業園區,已進駐工業企業15家,近期還將有13家大型企業陸續進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城區和老城區發展不平衡,城市規模擴展緩慢。

1、老城區功能分區混雜,土地利用強度過大。雖然近年來將位于主城區的工業企業相繼外遷,但老城區居住、辦公、商業用地混用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城區人口主要生活在老城區,由于缺乏公共綠地、公共停車場、公益性娛樂場所,基礎設施負荷較大;住宅建筑密度高,容積率低,部分老建筑日照間距難以滿足基本的衛生和生活要求,建筑群體和空間布局零亂。

2、城市新區路網、水、電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制約了城市新區的發展。根據《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城區每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和支路路網密度應達到7~9公里,干道間距不小于300~500米,支路間距不小于200~300米。而現城區道路建設密度不到5公里,在大道以東0.9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干、支路道路路網不到3.3公里,從飛龍路到鳳儀路1.2公里范圍內沒有一條城市橫向干、支路。由于新區道路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大道以東大量建設用地得不到開發利用。但跟上輪總體規劃相比,近十年來在城區空間擴展上步伐緩慢,城市新區的發展速度與縣域經濟水平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二)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缺乏統籌規劃,土地利用率低。城市規劃區內建設用地的利用沒有嚴格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進行統籌利用,往往都是先征地后規劃,沿道路征地、道路建設,遠離城市道路的建設用地既不能耕種、又不能利用,被大量閑置浪費,形成空心城。

(三)條塊分割的“城中村”建設雜亂,環境臟亂,浪費土地嚴重,與城市風貌格格不入。近年來,隨著縣城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原先處于城市邊緣的村落因周邊土地用于城市建設而逐步被城市包圍,形成一部分的“城中村”,而“城中村”一戶一宅的建設模式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浪費嚴重。根據調查,目前城區村民總占地面積達到64.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7%,人均占用土地70平方米,遠高于國家規定的人均住宅占地面積不大于32平方米的規定。

(四)工業用地分散凌亂,有效使用率低,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我縣工業園區除城南、汪家外,城北、萬山萬里為山區丘陵山區地帶,雖然占地面積大,但可用場地狹小,由于遠離城區,其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

三、工作建議

(一)要加強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嚴格遵循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根據調查,城區海拔在100~115米之間的建設用地面積約11平方公里,但由于受“城中村”的分隔,實際可新征建設用地僅為3.15平方公里,可持續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如何有效提高新征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益,須應用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指導。建議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之上,抓緊編制汪家工業園區和1.5平方公里的城東新區等重點建設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便于指導城市新區的各項建設。在規劃時要堅持合理規劃和完善各類基礎設施;要科學構筑交通軸線主骨架;要對區內土地利用進行合理統籌規劃;要加強土地利用空間用途管制,避免形成新的空心城,充分發揮土地的集約使用效應。

(二)要合理調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區,改善老城區的人居環境,堅持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1、老城商貿居住區是城區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已經具備較強的服務功能。但隨著大量工業企業的進駐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區原有公共服務設施的承載力嚴重不足,建議充分利用國家增加內部投入拉動內需的良好機遇,將位于老城區商業中心又沒有新的發展空間的部分行政單位整體外遷至城東新區,進一步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的聚集效應。應用搬遷后的土地建設一批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老城商貿居住區的服務功能,改善老城區的人居環境。

2、加強“城中村”改造,妥善解決“城中村”村民的生活保障問題。充分利用“工業立縣”的良好機遇,采取多種途徑解決城市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養老保險和居住問題。建議對于新城區內的農民實行修建農民公寓方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既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又能節約土地、節省投資、便于管理,以利于推進城市化進程。

(三)要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為我縣礦山企業的二次創業創造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狀況是一個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撐,是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物質條件。基礎設施的增長,不僅是城市容量的基礎,更是城市生活品質提高和城市文明的保證。

1、要完善城市道路網絡。道路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的脈絡,道路通則城市暢,完善城市道路網絡體系,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建議先期啟動2.4公里的城東大道的建設工作,城東大道建設后可新增建設用地60公頃,有效解決近期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問題,同時可擴大城市規模1.5平方公里。

2、要加強水、電、綠化等其他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對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要超前謀劃,建設一次到位,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因此,在拓展城市骨架的同時,合理配置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充分體驗“節約城建”的城市建設理念。

總之,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有利于統籌城鄉建設水平、有利于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將為實現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