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革命老區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3 10:28:00
導語:鄉鎮革命老區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國土面積162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101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45401人,耕地面積107164畝,基本農田保護率86%。
一、鎮為革命作出的貢獻
作為革命老區的一部分,是湘西蘇區的組成部分之一。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在這里播下革命火種,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壯大了黨的力量,發展了革命武裝,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二、鎮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和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革命老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繼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光榮傳統,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年,全鎮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4億元,同比增長53.1%。實現農業總產值7.01億元,同比增長18.96%。在省級財政體制改革后,實現財政總收入980.0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9億元,同比增長54.1%。農民人均純收入7870元,同比增長18.95%。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實現工業銷售總產值8億元,產銷率達99.6%,實現總利潤854萬元,同比增長33.5%。積極探索發展有機農業,在張家橋村、方家畈村建成有機稻試驗基地1350畝,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變。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優化校點布局,形成了一所初中、兩所小學、三所幼兒園的辦學格局,在全市率先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完成了23個村及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52%。全面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新發展無線數字電視用戶300多戶,對23個村的無線調頻廣播設備進行了檢修。
三、經濟社會發展經驗
鎮以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為契機,圍繞“一年有明顯變化,兩到三年大變化”的目標,立足鎮情實際,積極探索創新,不斷強化規劃的引導力、激發項目的整合力、挖掘文化的提升力,整合多方力量,扎實有效推進,探索獨具特色的村鎮建設新路子。
按照城鄉一體的要求,立足城鄉統籌發展的總趨勢,順應農民群眾生活改善的新期待,結合田園文化風味的特點,明確了建設“文化鄉村、田園鄉村、自治鄉村”的發展定位,確立了打造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具有鮮明荊楚特色、大溪文化底蘊、全省一流水平新農村的目標。聘請華中科技大學制定了全域性發展規劃;邀請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和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的專家,結合各村地域特色、經濟基礎,精心設計了一批具有現代文明氣息、歷史文化內涵、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的居民點。在設計中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尊重群眾意愿,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成本控制,積極探索不同的村鎮建設模式,既規劃人氣旺盛的農民社區,又建設錯落有致的小居民點。金泉小區以“遷村騰地、農民進鎮、城鄉統籌”為主題,適當提高小區檔次,突出休閑娛樂功能,較好滿足了部分已“洗腳上田”農民的需求。關廟山村集中居民點以富有變化的居民點造型和院落空間,充分滿足了喜歡散居、仍在務農農民的需求。張家橋村集中居民點按照現代化生活的模式建設,既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又適應了農業生產的需要。
始終堅持生產發展與村鎮建設有機結合,把產業發展作為村鎮建設的有力推手,統籌謀劃、全面推進。在集鎮規劃建設關廟山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將園區基礎設施、項目落戶配套與金泉小區統籌建設,在推進園區水、電、路等設施建設的同時,全面配套金泉小區基礎設施,既提升了園區承接承載能力,又改善了集鎮環境,加快了村鎮建設進程。
同步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和村鎮面貌。在實施主體上,積極爭取鎮委、鎮政府為項目建設主體,充分掌握主動權和配置權。積極爭取成為萬店土地整理項目業主,將該項目與遷村騰地項目結合,配套建設居民點基礎設施,打造了老店等多個設施完備的居民點。在項目資金上,按政策明確的用途,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分配、統一實施、統一監管”,集中財力辦大事,有效實現了“一項資金辦多個事、多項資金辦一個事”的目標。在整合載體上,以疏通溝渠、通村公路硬化、村莊水、電、路建設等民生事業為載體,整合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通村公路建設等項目20余個,總投資達2.2億元,使全鎮溝渠硬化率達到90%以上,灌排保證率達到95%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100%,村鎮面貌明顯改觀,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四、促進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一)樹立老區意識,做活老區文章,打響老區品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沒有革命老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老區廣大干部及群眾,要樹立老區意識,珍視、重視老區潛在的革命歷史資源。整合現有或潛在的傳統的紅色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讓這些資源優勢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特別要爭取、利用和發揮好國家對老區發展的政策優勢,認真研究、做好“革命老區”文章,打好“革命老區”品牌。
(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健全社會保障。
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完善特困學生救助制度,優化教育結構,整合教育資源。將就業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戰略舉措,把發展教育與農民工的培訓結合起來,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知識、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建立健全村級農村勞動服務組織機構,加強對農民務工的服務和管理,全面落實善待農民工的各項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好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認真總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廣經驗,建立符合鎮情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對衛生人員的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診療水平。加強行風和市場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堅決整治行業不正之風,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堅持因病施治,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以較低廉的費用取得較好的醫療效果。加大對醫療市場和藥品市場的整治力度,堅決取締非法行醫和非法經營藥品的行為,嚴厲查處和打擊假冒偽劣藥品的生產和經營,杜絕坑民害民現象。
(三)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投入扶持力度。
建議將革命老區納入老區扶持框架,研究、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大對扶貧綜合開發力度,在經濟社會發展宏觀規劃上增加有關革命老區工作的內容,特別在研究經濟發展項目時,增加有關加快革命老區發展的項目;進一步提高對革命老區農村義務教育、貧困戶安居工程、異地搬遷工程等補助標準。在財政投入和項目建設上給予更多的傾斜;提高對革命老區還健在的老戰士、老黨員及遺屬的生活補助標準。
- 上一篇:鄉村文化構建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辦事處內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