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流通市場調研與匯報

時間:2022-04-17 02:58:00

導語:果品流通市場調研與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果品流通市場調研與匯報

流通現狀

一、銷售現狀

我們選取2009年進行分析。這一年,我縣水果總產量為35.38萬噸。其中,蘋果32.39萬噸,梨2.76萬噸,雜果0.23萬噸。果品總收入為6.88億元,其中蘋果總收入為6.56億元,梨總收入2760萬元,其他總收入425.2萬元。

這一年,我縣早、中熟蘋果銷售價格較高,嘎拉平均售價為4.0-5.0元/公斤,較去年同期高1.0元/公斤;套袋紅富士平均每公斤售價比去年同期高出0.2元左右,其中75㎜以上的優質套袋紅富士平均售價每公斤2.8-3.2元,比去年同期高出0.2元。2010年套袋紅富士平均每公斤售價比去年同期高出0.5元左右,其中75㎜以上的優質套袋紅富士平均售價每公斤4.2-4.8元,比去年同期高出0.5元。

二、貯藏現狀

我縣蘋果主要以現產現銷為主,果品貯藏能力較小。全縣現有冷藏庫6座,貯藏能力為1.8萬噸(其中兩座果庫未運行)。簡易通風貯藏庫800座,貯藏能力為1.2萬噸。

1、簡易通風貯藏庫。簡易通風貯藏庫共有800座,各鎮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龍高、香廟、炭店、永樂等鎮。通風貯藏庫適合于果農小規模貯藏。優點是設施投資小,貯藏費用低,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庫溫,達到果實產地節能低成本貯藏保鮮的效果。缺點是貯藏前期庫溫偏高,果實品質有所下降;春分后庫溫難以控制,果實腐爛率高,貯藏期相對較短。由于近幾年銷售情況較好,加之簡易通風庫貯藏增值效益不夠明顯,所以簡易通風庫實際使用的很少,每年用于貯藏果品的不到20%。

2、機械制冷恒溫庫。機械制冷恒溫庫共6座,其中永樂鎮2座、西坡社區1座、義門鎮1座、新民鎮1座、城關鎮1座。機械制冷恒溫庫的經營有租庫和自主經營兩種方式。貯藏方式有三種:一種是用標準的木條箱包裝,一種是用紙箱包裝,一種是用塑料保鮮袋包裝,實際都用紙箱和塑料保鮮袋包裝貯藏。貯藏庫溫度一般控制在2℃,果品可貯藏到翌年5月底,基本無腐爛損耗。庫溫人為控制,溫度穩定,貯藏的果品品質相對一致。

3、氣調庫。天盛果蔬氣調庫位于北極鎮衡家那村,該庫占地12.3畝,一期工程投資370萬元。

存在問題

一是貯藏能力太低。目前,全縣共有果品冷藏恒溫庫6座,庫存僅有1.5萬噸,遠遠不能滿足貯存需要。隨著新建園掛果,果品產量逐年增加,預計到2015年全縣蘋果年產量將會突破40萬噸。同時,由于我縣果品上市相對集中,大多在9月至11月集中上市,造成銷售壓力巨大。按每年果實采收后現銷50%的產量計算,尚有20萬噸蘋果需貯藏待銷。但我縣目前冷藏能力和通風庫貯藏能力僅為2.7萬噸,還有近17萬噸果品不能貯藏保鮮。按每公斤低于市場價0.4元計算,全縣僅此一項年果品損失在6800萬元以上。

二是果品企業與果農關聯度不夠高。龍頭企業利益連接機制關系單一,“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運用在果業上還比較少,尚未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三是果品流通企業資金嚴重不足。以2009年為例,我縣有65%的果品需要果品企業收購,需流動資金4.2億元以上,其中企業自籌不足1億元,其余3億多需要銀行貸款,但企業實際貸款資金不足50%。前幾年地區商業銀行退出農村市場,信貸市場渠道變窄,再加上目前國家緊縮銀根,融資難度進一步增加。

四是果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果業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力量薄弱,大多建立時間不長,多為松散型結構,經濟實力弱,與農戶的聯結度不高,帶動作用小。全縣沒有一家規模以上專業合作組織,在面向大市場同類產品低價競爭時,不能合力規避和應對市場風險。

五是交易市場層次低。大部分交易市場棲居小型農貿市場,不能發揮牽動企業、帶動基地的作用。且多數市場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場設施條件差,不具備倉儲、保鮮能力,影響產品的交易。

六是果品流通利潤薄。據調查,在整個果品效益中,生產環節的效益只占1/3左右,2/3的效益在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環節上,但我縣的果品在這一環節顯然獲利很少,附加值極低。

七是信息流通渠道不暢。2008年,由于州梨銷售市場和價格掌握的不夠準確,致使前期的收購價格過高,造成果品收購企業無利可賺,迫使水果積壓,價格一跌再跌,果農損失嚴重。

幾點建議

一是大力建設果品貯藏庫。以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例。該公司2006年新建貯藏量3600噸的果庫一座,2009年續建1400噸果庫一座,目前總貯量達到5000噸,共完成投資500萬元。2009年貯藏蘋果5000噸,每噸平均增值600元;2010年共實現貯藏增值30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若以平均每噸蘋果貯藏凈增值300元計算,年可實現貯藏增值150萬元。為此,應制定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專業合作社投資等方式,從2011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使全縣新增果品氣調、冷藏能力8萬噸、簡易通風庫貯藏能力2萬噸,共新增果品貯藏能力10萬噸。為了促進建設,縣上應根據建庫投資情況,給于相當的資金補貼。

二是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目前,我縣運行的果品企業只有四家,分別為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天和果品貿易公司、圣果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和“”兩家為市級龍頭企業。特別是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在運作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經驗。企業每年為果農免費貯存果品,付給果農保底價(保底價高于當時市場價),次年果品銷售后,企業按照先年所定的保底價付給果農果品銷售款(扣除貯存成本)。若當年果品銷售市場價高于保底價,高出部分企業和果農對半分成,即給果農“二次返利”,既增加了果農收入,還減輕了企業果品收購資金負擔,可謂互利雙贏。公司還從2009年開始,在老撾磨丁開發區征用土地200畝,建設東南亞果品批發口岸市場,目前各項手續已辦妥待建;在云南景洪市磨憨征用土地43畝,磨憨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同時,該公司還取得了果品進出口貿易權,去年自主出口我縣蘋果700噸。被省內外廣泛贊譽的“模式”無疑為我們開啟了通過企業帶動果業發展的大門。因此,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是解決農民賣果難,增加農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之一。縣財政應列支一定資金,根據企業自主經營業績,通過獎補扶持企業發展。

三是加大果品促銷力度。果業部門應深入調研,準確預測今后幾年的發展態勢,為果業生產和流通企業及群眾及時提供各種信息。在鞏固和發展原有市場的基礎上,以產量為基數確定主攻的銷售城市。積極引導企業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果品推介活動,學經驗、促宣傳。建設專業銷售隊伍、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外地客商隊伍,大力培育鼓勵更多的農村能人從事果品銷售。扶持果業合作組織發展,充分發揮果品企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建設果品專業交易市場,努力提高合作組織、企業、市場、果農的關聯度,增加果品流通環節效益。

四是加大果品流通扶持力度。應建立企業為主、群眾參與、政府補貼、銀行融資的投資機制,全力促進果品流通環節發展,其中重點是建設果品貯藏庫。根據全縣現有貯藏庫建設情況,建設1000噸果品冷藏恒溫庫需投資100萬元。全縣新建8萬噸果品冷藏恒溫庫共需投資8000萬元,若按30%財政補貼,縣財政共需補貼2400萬元;新建2萬噸簡易通風貯藏庫共需資金2100萬元,若按50%財政補貼,縣財政共需補貼1050萬元。對現有四戶企業每年補貼30-50萬元,按扶持3年計算,共需資金360-600萬元,以上共需財政資金3810-4050萬元。通過扶持,幾年以后,全縣果品生產將會從單純種植模式變成流通模式,效益將會大幅提升,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