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問題調查匯報
時間:2022-04-17 03:12:00
導語:農業綜合開發問題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振興和發展農業的戰略性措施,其根本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終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適度有序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
縣地處,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抓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努力在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在綜合效益上做文章,謀綜合開發之策,求農業增效之路,實現了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結構調整適度合理,經濟效益明顯增強的預期目的。十多年來,通過堅持不懈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興水植樹、配套設施、治理土地、培肥地力、推廣科技、提高效益,使全縣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得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將土壤改良與新科技推廣相結合。
近年來,縣堅持不懈地實施土壤改良和科技推廣等一系列農業綜合開發措施,使項目區農田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得到了全面改善,原來跑水、跑肥、跑土的中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穩產的優質示范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等含量得到明顯提升,土壤肥力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縣上按照“行政推動,市場帶動,科技支撐,項目帶動,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與楊凌農大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所廣泛聯系,攜手合作,引進農業新、特、優品種,推廣農業新科技,指導農民科學作務,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從而為培育和壯大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將項目區農灌工程與群眾生活用水相結合。
在農灌工程實施過程中,縣上采取建高位保溫水塔、修高位蓄水池、打配套輻射井、埋設地下輸水暗管等水利措施,改善農業灌溉條件,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同時,在保證項目區農田、果園灌溉的前提下,將地下輸水暗管與人飲管道相連接,為項目區人畜飲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證,在配合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的同時,解決了新農村建設中的水源不足問題。
(三)將農田機耕路工程建設與村莊道路建設相結合。
通過砂石硬化整修和拓寬機耕路及按照“資金捆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計其功”的原則鋪筑通村柏油路,累計完成鄉村道路改造73公里,為改善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推動農業機械的投入使用,解決好群眾行路難問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四)將農田防護林栽植與農村綠色和諧生態家園建設相結合。
采取集中栽植、給農戶補貼、發放苗木等方法,在鄉村道路兩旁、農戶房前屋后、居民區栽植生態、經濟林木,營造防護林區,興建苗圃,進一步改善區域小環境,凈化、綠化、美化項目區群眾的人居環境,提高項目區群眾生活質量,為我縣農村綠色和諧生態家園建設做好了前期準備。
(五)將高效農業示范推廣與農村區域小環境治理有機結合。
在以往實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經驗的基礎上,培訓農民技術人員,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實施高效農業示范推廣,推廣應用秸稈還田、深翻改土等節能環保措施,加大清潔高效能源的使用推廣力度,加快農村區域小環境治理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能源緊缺的問題和區域小環境的治理工作,推動項目區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
(六)將農發項目管理與工程監理相結合。
管理要跟上,監理必先行。這是我縣農發項目管理的一個新的經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管理歷來是農發工作的一個難點,為此,我縣先后依據國家和省、市農發項目管理有關規定和辦法制定了《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辦法》、《縣農業綜合開發建后項目管護辦法》、《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質量終身負責制》、《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招、投標制度》等辦法和規定,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管理。同時,參照建筑行業實行的監理負責制,引入了監理機制,并制定了《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跟蹤監理制度》,讓監理單位參與到農發工程的全過程,使農發工程得到農發辦、監理單位、項目區群眾、社會的多重監督,項目建設每個環節都做到了從嚴要求,規范操作,嚴把質量,有力地保證了農發工程質量的提升和長期效益的發揮,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產權落實難度大。農發項目建設資金是由國家財政投資和群眾自籌及以勞折資解決,工程建成后,群眾認為理所應當無償地交給項目區鄉鎮、村委會或群眾使用。但是,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管理辦法規定,項目建成后要通過拍賣、租貸、承包等方式轉讓項目使用權,農民難以接受,不愿出資,使農發項目產權落實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是建后項目管護難度大。農發項目建成后,管護工作一直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除因自然因素造成工程的損壞外,主要因素有:一、開發與效益脫節,管護意識不強。管護中管護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對設施管護興趣不大,管護粗放,致使開發與效益嚴重脫節,部分設施破壞、被盜等現象比較嚴重。二、產權落實不細,管護措施形同虛設。產權落實中,雖層層簽訂了管護責任書,但沒有按照投資額的大小,將項目工程權、責、利細化分解,設施所有權與經營管護權分離,從而導致管護措施形同虛設。三、經費缺乏,管護不力。在許多項目區,項目建成后的管理經費缺乏,村干部工資較低且村上陳賬較多,項目管護人員工資無法保證,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從而導致建后項目管護不力。
三是農村勞動力短缺。受勞務輸出的影響,近年來我縣農村普遍存在著勞動力短缺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只剩老弱婦孺在家務農,而農村家庭普遍農活較多,加之物價上漲,特別是遇到農忙時節,人工費支出加大,項目工程建設實施難度增大,以勞折資部分工程,甚至是國家財政投資部分資金管理使用難以按照計劃嚴格執行,致使施工單位工程建設進展緩慢,延誤工期的事件時有發生。
三、幾點措施
根據當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結合我縣農發工作現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工作:
(一)查漏補缺,加強項目管理工作
一是繼續推行和探索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監理跟蹤負責制管理辦法,深化、細化工程監理各個環節,使我縣農發工程管理進一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多元化方向邁進,促進農發工程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二是加強農發項目建后管護,使農發工程長期發揮效益。首先,要深入宣傳國家農發政策和法規,讓項目區群眾清楚農發工程的運作過程,明確自己既是農發項目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的雙重性,理解、配合、支持農發工作,努力在項目區形成自覺愛護設施的良好氛圍。其次,在工程建成后,明晰產權,層層落實跟蹤管護責任,做到縣、鎮、村、組齊抓共管,建立長期管護和監督機制,定期督查項目管理情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限期整改,從而確保管護責任落實到位。第三,要落實項目建后管理第一責任人和管護人員,明確管護責任,量化責任目標,落實管護經費,設立管護基金,建立管護資金保障體系,充分調動管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項目建后管護水平。
(二)立足本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支持力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黨中央做出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推動農村加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做為一項富民、惠民工程,自覺服從和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是農發工作當前一段時期內的首要任務。當前,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要在促進農村的生產發展、村容整潔和農民的生活寬裕及文化素質的提高上狠下功夫,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力度,為新村解決道路鋪筑、水源建設、環境改造等方面實際困難和問題。2007年度,要把項目區選在新農村建設基礎條件較為薄弱、群眾積極性較高的龍高等鄉鎮,配合這些鄉鎮的新村建設實施項目建設,為新村點解決水源不足、出行難、環境面貌差等問題。
(三)積極探索,努力提升綜合開發整體水平。
隨著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多年來的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和標準農田工程的初步改造已基本完成,而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農業綜合開發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一方面要嚴格按照上級的要求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原則,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為目標,把中低產田改造、推進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田、林、路、水等因素統籌考慮和綜合治理開發,最大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效益。另一方面要在學習和借鑒先進的農發項目管理經驗和新科技的同時,結合我縣農發工作實際,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的新思路、新途徑,明確今后工作努力方向,使農業綜合開發向現代農業、規模農業、設施農業、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邁進,從而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水平。
- 上一篇: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調查報告
- 下一篇:水文地質勘探地位與內容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