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系統和網絡運行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7 04:18:00

導語:煤礦系統和網絡運行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礦系統和網絡運行調查報告

煤炭生產,安全為天,在我國煤炭企業每年發生的傷亡事故中,瓦斯事故占傷亡事故起數的比例較大,因瓦斯事故死亡的起數占煤礦事故死亡總人數的比例也較大。目前,國家正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對煤礦瓦斯進行綜合治理。堅持“以風定產,先抽后采,監測監控”瓦斯綜合治理的十二字方針,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遏制煤礦事故,已成為煤炭企業“做優、做大、做強、做富”的首要條件。

一、市煤炭安全監控系統基本情況

市現有地方煤礦24處,基建礦井1處,年產原煤近600萬噸。中型機械化礦井只有3處,機械化程度低。高瓦斯礦井5處,全部屬于耀州區管轄,其余為低瓦斯礦井。

2006年,全市地方煤礦全部完成了安全監控系統建設,投入使用,實現了對煤礦瓦斯治理“監測監控”。目前,全市現有地方煤礦24處,基建礦井1處,除3處﹙宜君縣馬坊、南塔、龍門溝煤礦﹚資源即將枯竭煤礦未實現聯網外,其余22處均實現煤礦、區縣、市級三級聯網。煤礦在用監控系統共有5類25套,由不同的廠家生產。其中KJ73N、KJ78N、KJ66N各一套,KJ66六套,KJ95八套,KJ19八套,其中KJ66N是KJ66的煤安認證升級產品。

二、市煤炭安全監控系統運行情況分析

市煤礦安全監控系統運行以來,它不僅實現了瓦斯、CO、風速等數據的傳輸、超限報警、信息查詢、報表生成等功能,而且實現了對通風機等電器設備開、停狀態的監控,只要井下被監控點的瓦斯濃度達到報警值,就會實現聲光報警,從而有效地杜絕了瓦斯超限作業的發生。市煤炭局安全監控中心針對發現的安全隱患的類型及性質,及時給相關區、縣煤炭局監控中心下達了網絡監管指令,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防止了事故的發生。但在運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煤礦井下監控傳感器設置的數量、種類達不到相關規定要求;監控傳感器的設置位置不符合相關規定,起不到有效的監測監控作用;傳感器未按照相關規定按期進行校驗,造成測量數值誤差偏大,甚至失準;瓦斯檢查員沒有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每班使用光干涉瓦檢器對其負責區域內的甲烷傳感器的測定值進行校核,對超過規定誤差的匯報相關管理部門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多數監控系統沒有故障閉鎖功能,監控系統出現故障,不能對切斷閉鎖區域內的非本質安全性電氣設備并進行閉鎖。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是一個相對的新興事物,一些相關的管理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維護管理內容還需要完善。比如在一些培訓教材中還沒有把每班使用光學瓦檢儀檢驗甲烷傳感器的測量準確性列為培訓內容;沒有把瓦斯超限斷電閉鎖的原理和接線方法列為電鉗工的培訓內容。煤礦企業也沒有針對監控系統需要增加相關崗位相應的職責。

二是監測監控系統缺乏嚴格的體系管理,監管不力。如人員配備、規章制度、專業技術培訓等,主要表現在:有的煤礦配備監控系統管理員數量不足,不能滿足監控中心站24小時值班和監控傳感器調校、維護的要求。甚至有的監控管理員身兼數職,出現脫崗。監控系統管理員職責不清。有的監管員對上傳及查詢數據的概念不清楚;各種紀錄報表填寫不及時;出現異常情況不能及時匯報;不知如何采取相應措施,使事故隱患得不到及時解決。有的煤礦監控系統傳輸線與礦用電源電纜混掛在一起,造成信號傳輸不穩定;不定期檢查傳輸線路,造成通訊中斷、傳輸不正常、數據不準確等故障。有的煤礦井下工作面搬家,監控傳感器撤離但沒有對監控系統進行重新設置,在監控系統中出現已經不存在的工作面和長時間不更新的數據。地面中心站監控系統管理員不會或者錯誤地設置報警、斷電、復電等定義;井下監控系統管理員錯誤地將井下分站、傳感器放置;導致監測監控系統出現混亂。當傳感器超限報警時,有的井下監控系統管理員不采取正確措施,而是移動或者“隱匿”傳感器;當超限報警并切斷了被控區域電源后,有的井下監控系統管理員擅自手動復電;在系統頻繁報警斷電的情況下,甚至出現擅自甩掉風電、瓦斯電閉鎖的嚴重違反規程現象。

三是從業人員素質是制約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發揮瓦斯治理監測監控作用的瓶頸。地方煤礦中,大多數鄉鎮煤礦技術力量嚴重缺乏,沒有監測監控方面的專業知識。管理人員和工人技術及文化基礎差,基本都是“電腦盲”,雖然經過培訓但依然不能掌握監測監控系統及其配套設備的原理、功能、性能、故障原因及檢測、維修、校驗、維護方法知識;由于沒有建立淘汰機制,許多監管員在培訓時,敷衍了事,學習培訓內容是一知半解。井下監控系統管理員不會裝接控制斷電線路,經常出現不能實現風電、瓦斯電閉鎖;有的井下監控系統管理員,擅自改變專線供電,導致超限斷電時誤使局扇斷電。監測監控系統在運行中發生故障,無力維護和排除。特別是對于監測監控系統這樣一個集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采煤技術、通風技術于一身的高科技產品,有的煤礦監控管理人員在地面中心站經常操作失誤,加之對監控軟件、設備的功能,如定義、設置、打印、查詢、存儲等知者甚少,致使“指揮系統”失靈,使監測監控系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市和區(縣)安全監控網絡中心的工作人員不論是采煤還是計算機或者通訊專業,非學習“監控專業”出身,只是掌握了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和網絡這個綜合學科知識“冰山之一角”。

四是對安全監控系統的管理、維護、調校工作不遵照相關標準開展,導致監控系統的監測值誤差大。煤礦礦主和管理者認為監控系統“不準”,是個“擺設”。不在安全監控系統方面投入人力、物力,監控系統愈發工作失常。形成惡性循環。煤礦為應付監管部門檢查,認為有裝備就“完事大吉”了。至于,系統是否運行正常、監控能否起到作用、監管到不到位等都無從談起。煤礦企業不重視,使煤礦工人更是認為“監測監控系統可有可無”。有的煤礦干脆就關機,上級檢查來了再開機;有的煤礦井下沒有專業維修人員,監控系統一但發生故障,礦井機電工就干脆甩掉監控系統不用。在這些煤礦,監測監控系統實際上成了名副其實的擺設。

五是煤礦安全規程以及安全生產標準對煤礦企業監控系統做了詳細的規定。國家安全生產行業標準《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檢測儀器使用管理規范》(AQ1029—2007)規定地方煤礦必須向縣(市)安全監控中心上傳實時監控數據。但是沒有對縣(市)安全監控中心的建設標準、系統性能要求的具體規定。我市在建設煤礦安全監控網絡是在摸索中建成的。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由于需要聯網整合的監控系統門類復雜,標準不一,設置不一,造成整合聯網困難。聯網后網絡系統運行不穩定,有的煤礦聯網狀態時斷時續,故障率高。原因在監控系統和監控接口程序、網絡運營和監控網絡建設方中任何一方面或者幾方面,難以判定。有時甚至各執一詞,都堅持己方沒有問題,有時需要各方面專業人員集合在一起,搞“三堂會審”才能搞清問題原因。有時處理完的問題隔一兩天又會重復出現。

三、加強煤炭安全監控的對策

1.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及行業技術標準執行,保證井下使用的各類傳感器的完好和準確,并有不少于3倍的備用量,按期送儀表檢定中心進行標校、校驗。做好監控系統的日常維護和除塵工作,教育員工愛護監控設備,避免人為的破壞。

2.用于連接井下監測分站和傳感器的接頭或接線盒,必須完好,連線要結實,電纜要懸掛在巷道一側,不能隨地散落在地上,避免淋雨和人為破壞,在線路鋪設上要盡量使用整節電纜,少用接頭或接線盒,對損壞的接頭或接線盒要及時更換。

3.發生通訊線路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傳輸電纜老化和受潮。因此要做好監測系統通訊線路的定期檢查和維護,遇到傳輸電纜老化和受潮要及時更換。

4.監測維護人員在進行瓦斯報警、斷電功能測試之前,應與礦調度室和通風隊取得聯系,使他們能及時掌握瓦斯超限報警的原因,與區縣及市級管理部門匯報,避免瓦斯誤報警。

5.由于瓦斯傳感器屬于電器設備,電器設備會受電流電壓的影響。因此瓦斯傳感器在復電的瞬間,受過高電信號的沖擊,偶爾會出現顯示值突然沖高的現象。如出現這種現象,說明該傳感器應該升井進行檢查和調校送檢。

6.提高認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觀念,堅定落實瓦斯治理12字方針。各煤礦監管部門普遍重視安全監控系統,加強對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建設和運行的監管。

7.培訓是提高監測監控管理人員技術和業務素質的唯一途徑,是維護煤礦監測監控系統和網絡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由監控系統生產廠家和培訓機構對煤礦的監控管理員、電鉗工進行安裝系統的重要性以及監控系統的原理、功能等方面的理論培訓;在授課的同時,進行實際、實物操作培訓,如斷電接線,風電、瓦斯點閉鎖安裝,傳感器掛接、故障查找等。還可以結合煤礦實際,組織廠家深入煤礦,進行現場培訓,結合每次對煤礦的監測監控系統進行測試,校正的結果,現場示范解決監控系統存在的問題。

8.按照國家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和煤礦安全規程對煤礦安全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和完善。完善監控系統的功能,提高性能,使之達到規范標準。

9.監控系統網絡集成(網絡運行維護服務)和運營商宜選擇同一主體(如電信、移動、聯通公司之一)。由此減少了監控網路故障責任劃分環節,明確了保障運行的責任。有益于網絡運行故障快速排除,保障監控網絡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