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資源整合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8 12:37:00

導語:農村文化資源整合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文化資源整合調查報告

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撤縣設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就明確提出加快農民向市民轉型步伐,建設“宜居、宜游、宜興業”現代化山水型新城區的發展規劃。圍繞這一奮斗目標,近年來,我們加大了農村文化資源整合力度,為農民提高自身素質提供了陣地與舞臺,也為區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一、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做為脫胎于農業縣份的新城區,區的農民人口比重較大,占全區人口總數的71%。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民的綜合素質,決定農村的文明程度,決定著城區整體文明水平。因此,區委、區政府一直把提高農民素質列為重點工作,通過積極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創新教育活動載體,使農民素質有了極大提高,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

(一)文化陣地建設力度明顯加大。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們加大了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步伐。一是啟動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數字電影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農民能夠享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的各項成果。目前,全區134個行政村,村村都建成了農家書屋,擁有各類圖書達80余萬冊。同時,他們還與市圖書館建立了勾通協調機制,定期更換科普類圖書,保證農業新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二是推進了“歡樂莊稼院”的深化與普及。針對農民求知、求樂、求美的現實需求,著力打造了四型“歡樂莊稼院”,即知識普及型、才藝展示型、經濟主導型和風氣整肅型。“歡樂莊稼院”的深化普及,有效解決了農村文化活動缺陣地、缺指導、缺設施的“三缺”現象。目前,我區“歡樂莊稼院”共建成市級示范點2個,達到市級標準的46個,其中,奢嶺街道幸福村“歡樂莊稼院”在2008年承辦了全省首屆農民文藝匯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人力資源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在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工作中,我們始終把優化人員結構,整合人力資源列為頭等大事,重點體現為“三抓”。一是抓好鄉鎮文化站建設。鄉鎮撤并后,各鄉鎮文化站職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特別是人員配置方面,參差不齊,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針對這種實際情況,區委、區政府專門召開編委會,拿出23個編制充實鄉鎮文化站,使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由原來的每鄉鎮街1人,增加到大的鄉鎮4名,中小鄉鎮3名,基本解決了農村文化工作指導力量薄弱的問題。二是抓好農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我區太平鎮農民夜校模式推廣后,我們加大了成人職業學校師資力量的配備,把一批有一定教學經驗和技能特長的骨干教師充實到農村教學第一線。目前,這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鹿鄉鎮職業學校培訓的農民學員現已成為村社兩級班子的骨干,并有多人活躍在省市各個公司。三是抓好文藝骨干的培育。我們通過農民學校培訓、專家輔導和演出集訓等方式,培育了大批農村文藝骨干分子,形成合理的鄉村組文化人力資源梯次結構建設。據統計,全區擁有各類文藝骨干分子3000余人。

(三)農民文化活動載體不斷創新。為了適應發展形勢的需要和農民的需求,我們加大了文化活動載體的創新力度,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一是在組織形式創新,我們改變了政府主導的形式,普遍推廣農民自辦,政府參與的模式,在提高工作的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太平鎮半截橋屯農民自發演出的大秧歌,不僅凈化了村風屯風,也帶動了當地各項文化活動的推廣。目前,全社在家人群有80%參加文化活動。二是載體形式創新,我們通過組織農民藝術節、大型紀念活動演出、秧歌大賽、才藝表演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民參與文化活動,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教育和鍛煉,奢嶺街道開展的書畫表演、泥塑講座在當地都引起不小的轟動,其中,裴家村農民聶占忠多次在省市泥塑作品展中獲獎。三是活動內容上創新,在組織文化活動中,我們既重視科技知識、技能知識的教育,也注重藝術才能的培養和挖掘,既重視組織開展娛樂活動,也著力推進體育健身活動,得到了農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歡迎。劉家鎮的定單培訓,太平鎮的專項輔導已成為我區農民培訓的品牌工程。

(四)主流文化的氛圍進一步濃厚。我們結合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加大了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廣大農村弘揚了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重點做好三種宣傳:一是以弘揚創業文化為重點。加大了對創業典型事跡的宣傳推廣,在全區形成了學典型,做典型,爭做創業先鋒的良好效應。其中,武蓮珍、李云鳳等省級“創業先鋒”分別在省、市進行了巡回宣講,成為廣大市民學習的楷模。二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加大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種英模人物的宣傳,目前,全區共組織開展18次理論宣講活動,受眾5000余人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場38批次,受眾400多人,這些活動都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是以弘揚文明禮儀為重點,廣泛開展了文明市民先進事跡的宣傳推廣,我們在評選全區首屆文明市民的基礎上,在全區開展了向文明市民學習活動,形成了一種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盡管通過整合文化資源,農民素質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距離我區建設“宜居、宜游、宜興業”的發展目標,距離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轉型還存在不小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上:

(一)教育瓶頸問題制約農民整體素質提高。近年來,雖然區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進步與發展,但是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還有許多薄弱環節得不到有效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這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我們下發的調查問卷,農村在家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總數的10%左右,這方面和主城區的人口結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一部分高學歷的農民走出農村、走出土地。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步伐,特別是那些享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農民中青年,對外出發展勞務經濟更有信心。其次,教育資源搭配比例失調。區38萬人口,僅有兩所高級中學,初中升高中的競爭異常激烈,家庭條件不好或者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秀的學習,很多喪失進一步深造的機會,這也是造成農村高中學歷人群偏低的重要原因。三是成人學校教育吸引力不強。雖然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改革中,配置了成人教育的資源,但由于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需求、師資力量薄弱和就業人渠道不暢通等多方面原因,吸引農村適齡青年就業的能力一直偏弱,不能有效緩解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現實問題。

(二)文化陣地建設滯后影響農民素質提高。做為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新城區,我們在文化陣地建設上,欠帳很多,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投入上,與先進縣市區還存在較大差異。一是基礎設施投入不夠,農村普遍存在娛樂場所少、培訓地點少、健身器材少、骨干人才缺的“三少一缺”現象,不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活動開展不足,由于受經費限制,近年來農村的文化活動明顯呈現遞減趨勢,即使有些鄉鎮活動開展的很好,但是由于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娛樂成分多于教育成分,很難發揮寓教于樂的目的,很難保證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三是培訓工作相對滯后,盡管我們已經加大了對農村各種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是相對于發達地區,我們做的還很不夠,特別是在培育有又紅又專的文藝骨干隊伍方面做的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三)農村文化風氣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由于主客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文化部門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督還存在著肓區,不健康的文化有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文化生活。一是對農村文藝隊伍的演出監管還存在肓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低俗的文藝表演形式不時出現,特別是臟口二人轉在部分村屯,還有一定市場,這不僅制約著農民素質的提高,也影響著鄉村的風氣。二是宗教文化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先進文化的傳播。近年來,部分西方敵對勢力,加大文化滲透力度,特別是在農村,利用文化活動的缺失,加大了宗教滲透力度,使教會成為和黨搶奪宣傳陣地的重要勢力。

三、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撐力度,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與繁榮奠定堅實基礎。農村文化陣地是加強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載體,在推進農民向市民轉型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農村文化陣地的繁榮與發展。一是要強化財政支撐能力。要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加大對農村文化陣地的投入力度,保證農民學有陣地、樂地場所。有關部門要做到專款專用,嚴格按照規定用好專項資金。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向上協調力度,要用足用好國家及省市的優惠政策,盡量彌補在農村文化陣地方面的沉欠。二是要強化教育支撐能力。要盡量降低高中教育門檻,調動農村適齡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為農村高人才隊伍建設打下堅實基礎;要加快農村教學體制改革步伐,在成人教育方面配強師資隊伍,提高良好的就業渠道,保證農村青年學習能夠積極參加各種成人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激活受教育主體的能動性,把素質提高教育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一是積極開展創建學習型村屯、學習型家庭活動,把全民學習的理念引入農民的實際生活中,通過典型的示范帶動、媒體的宣傳推動、社會輿論的引導促動,使農民養成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農村形成人人關注學習,人人渴求知識的良好風氣。二是創新活動載體,提高素質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形勢下,人的思想趨于多元化,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針對客觀實際,創新活動載體,主要做到開展“三式教育”,即區分層次,開展定單式教育,使農民感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應用高科技,開展遠程教育,使農民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過程中,自覺提高對自身素質的改造和提高;弘揚傳統文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的師承教育,既繼承傳統文化,又重溫文明禮儀,促進農村社會風氣好轉。三是突出培訓內容實用性,調動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結合“三下鄉”活動的開展,把那些農民需要、有用、高尚的文化送入村屯,送入千家萬戶。

(三)整合農村文化資源,營造廣泛參與的外部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是全社會的責任。因此,要動員社會各界積極行動,形成全員參與的惠民教育格局。一是要強化社會人力資源的整合,要積極挖掘那些農村文化建設切需的人才,條件較好的鄉鎮街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資金,鼓勵他們推進傳統文化的弘揚,鼓勵他們培育農村的文藝骨干,條件相對較差的鄉鎮(街),可以適當考慮拿出部門公益崗位,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為農村鄉土人才提供報效國家、報效家鄉的機會和舞臺。二是要強化社會財力資源的整合,要把農村文化建設辦成全民活動,要鼓勵那些先富起來的人群和部分私營業戶,積極投身家鄉文化事業建設,要通過企業贊助一部分、群眾自籌一部分、對接單位扶持一部分的辦法拓寬文化陣地建設渠道,推進鄉村文化事業發展。三是要強化文化活動的整合,要加強橫向聯合,擴大演出規模,實現文化活動的勤下鄉、常下鄉。

(四)強化機制建設,形成嚴密的監督保障體系。整合農村文化資源,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既是一項長遠目標,也是社會關注的民心工程,抓好這項工作必須加強機制體制建設,形成嚴密的推進保障體系。一是要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資金使用情況、教育資源配置情況、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等各方面的監督力度,要把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素質提高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責任之中,納入到對領導干部任職業績的考核目標之中,重點督導檢查,形成領導重視有利條件。二是強化媒體監督,要充分運用媒體的力量,把農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反饋宣傳,擴大農民文化活動的影響,鼓勵更多的人從事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三是強化社會輿論監督,要廣泛征詢社會各界意見,特別是要虛心接受市民巡視員及社會各個團體的監督,利用社會力量提升農村文化事業影響力,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