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約財產糾紛現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22 09:20:00

導語:婚約財產糾紛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婚約財產糾紛現狀調查報告

從1950年起至今,我國婚姻法已經過二次修改,其中“借婚姻索取財物”一直是禁止性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現象并沒有徹底消除,特別是近年來在農村又出現死灰復燃的趨勢,由此引發的財產糾紛也常有發生。從2001年1月1日起,隨著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正式實施,截止2003年11月底止,我院審理的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共計26件,其中2001年為6件,2002年為10件,今年1至11月也已審理了10件。另外,人民調解組織調解的婚約財產糾紛更多。僅坎山、瓜瀝、衙前、黨山、益農五鎮的調查反映,三年來該五個鎮級人民調解組織調處的婚約財產糾紛共計92起,其中衙前鎮所屬24個村級調解組織調處的此類糾紛就達159起。以下主要根據我院審理的婚約財產糾紛案件進行分析。

一、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類型和特點

1、案件以彩禮糾紛為主,并涉及婚約締結后的債務問題。在這類糾紛中,不僅包括交付聘禮、見面禮、酒水錢、太婆盤和貴重物品等內容,而且還涉及債務等糾紛。在以上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純屬彩禮的為23件,其余3件還涉及欠款、裝修款等債務糾紛,分別占此類案件總數的88.46%和11.54%。

2、案件當事人以締結婚約的男女為主,并涉及父母。在以上案件中,原、被告為婚約締結者的有20件,占案件總數的76.92%;涉及父母的6件,其中5件為女方的父親或母親,1件當事人雙方為男、女雙方的父親。

3、案件當事人以農村為主。以上案件當事人,其中50人分布在我區17個街道、鎮的39個居委會和村委會,5人為紹興、濱江和城區戶口。在上述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均為農村戶口的23件,占案件總數的88.46%;一方為農村戶口的3件,占案件總數的11.54%,其中女方為農村戶口的2件,城鎮戶口的1件。

4、糾紛以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從統計數據來看,以上55位當事人中,有34人(占案件總人數的61.82%)來自我區東片地區10個鎮28個居委會和村委會,其中一個鎮就涉及到7個村。這些鎮的經濟實力在我區來說也是名列前茅的。而相對經濟欠發達的南片地區僅涉及2個鎮2個村。

5、案件標的額相對較大。據統計,以上案件的總標的額為838392元,平均每案為32245.86元,是我區農民人均收入的4.4倍(以2002年7336元為標準)。如果按三口之家的標準來計算,一家人必須不吃不喝一年多才能攢夠這筆錢。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風俗和子女參加工作不久,彩禮大多要靠父母舉債來承擔。例如原告呂某與被告單某婚約財產糾紛一案,所涉及的10萬元彩禮一部分是原告父母借債來承擔的。

6、結案方式以撤訴、調解為主。26件案件中,撤訴為11件,調解為10件,合計21件,占案件總數的80.77%。其中雙方當事人大多居住在我區各街道、鎮的,占撤訴、調解案件總數的90.48%。由于許多案件能夠自行和解或調解結案,因此76.92%的案件都能自動履行。而其余進入執行程序的案件也能在1個月內執行完畢。

二、引起婚約財產糾紛的原因

常言道“金榜題名大登科,洞房花燭小登科”,因此,中國的老百姓對結婚歷來十分重視。雖然現在的結婚不象過去那么煩瑣,但是產生于西周的“六禮”(即納采、問吉、納吉〈卜得吉兆后訂婚〉、納征、請期、親迎)中的“納吉”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在農村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結婚登記,說到訂婚就必然要談起彩禮。下面分析婚約財產糾紛原因:

1、傳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雖然人類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但許多父母,特別是農村的父母們,總把兒子能不能討到媳婦當成自己的頭等大事,如果辦不到,不僅臉上無光,而且愧對祖先和子女。而當前步入適婚年齡的男女大多是獨生子女,“不能白養、白送”的想法也逐步被許多人接受,作為男方家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認為付給女方彩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許多男方父母寧可舉債也要承擔。

2、商品意識的加深。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婚約視作契約的一種,男、女雙方一旦訂立婚約就要履行義務,否則將會承擔一定的“違約”責任。最流行的就是男方“違約”,其支付的彩禮將作為違約金;女方提出的,收受的彩禮將退還。因此,在案件中,女方為了避免返還彩禮,往往多次拒絕登記結婚,迫使男方提出解除婚約。隨著商品意識不斷深入人心,不僅這一習俗沿襲至今,而且又有了新的發展。現在,凡與婚約相關的行為都可以轉化為貨幣或商品。如在東片一些城鎮的文具店、禮品店中,只要花上5元錢就可以買到兩本制作精美且為燙金文字的訂婚書。同時還出現了以媒人為職業的群體,一旦婚姻成功,他們可以收取500左右的“好處費”。這與過去流行的請媒人吃“十八頓半”相比可謂“進步”不少。

3、媒妁之言與現實的差距。雖然父母之命已遠離婚姻的形成,但媒妁之言不僅是雙方確定戀愛關系的關鍵,也是訂婚成功的基礎。盡管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但在農村,青年男女的相識一定程度上還須媒人的介紹,因為這種方式對廣大農民來說比較牢靠。由于考慮到今后的生活質量,男方的經濟條件始終是女方選擇對象的首選,因此作為媒人,為了迎合女方的心理以提高成功率,就會將男方的經濟條件有所夸大。一旦女方發現言過其實,就會拖延或拒絕登記結婚逼迫對方提出解除婚約。這種情況又以雙方或女方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居多。如我院審理的一起婚約財產糾紛案,雙方均有企業、公司開辦,但經過交往后,女方覺得還是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強于對方,由此拒絕登記結婚,導致男方為彩禮將女方告上法庭。

4、非法同居多。有的青年男女追求感官享受,訂婚后不久就同居,有的甚至懷孕、流產,一旦發生糾紛,矛盾就更加突出。這也是目前婚約財產糾紛案件撤訴、調解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因為男方考慮到與女方曾經同居過,在彩禮返還中予以一定讓步。

5、一方患病或遭遇其他意外傷害。青年男女訂婚后,在戀愛交往過程中如發現對方患有乙肝、肺結核等慢性疾病,或對方因車禍、工傷等意外事故造成身體傷殘的,解除婚約的可能性較大。如今年我院審理的婚約財產糾紛案件中,男方經婚檢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女方遂拒絕登記結婚,男方只得提出解除婚約并為彩禮提起訴訟。

三、法院審理婚約財產糾紛案件存在的困難

我國《婚姻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故索取所得財物應全額返還。但我國婚姻法沒有規定這類糾紛如何解決,所以實際審判過程中各個法官根據不同的認識會得出不同的裁判,缺乏統一的定性和處理標準。以下是對于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幾種觀點。

1、將支付彩禮認為一種純粹的贈與行為,所得財物一律不予返還。這種觀點問題在于將締結婚姻過程中雙方互贈財物的行為等同于民法理論中普通的贈與行為。我國目前民間男女雙方訂婚時互送彩禮已成一種風俗,并把這種行為視為雙方婚約成立的標志,給付方和接受方均是以將來能共同享有此類財物的所有權為心理因素,當解除婚約時,民間通常的作法是接受方將數額較大的財物返還給對方。如果將此種行為一概視為純粹的贈與行為,當不能締結婚姻時,給付一方在承受了精神痛苦后,又因財產性利益受損而不能得到補償,無疑加重了其精神損害,這顯然違背了我國民法理論中的公平原則,也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

2、將支付彩禮視為一種附條件的合同行為,即附義務的贈與。贈與人饋贈財產具有與對方結成夫妻的目的,受贈人接受訂婚彩禮,或者在戀愛中接受貴重禮品,可以認為是接受附條件的贈與,當不能結婚時,贈與人堅持要對方返還的,接受彩禮的一方應當退回彩禮。此種觀點雖然也彌補了贈與人的財產損失,但將此行為定性為附義務的贈與有不妥之處。首先從附義務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中來看,當事人之間所約定的義務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當事人一方在給付另一方財物的同時,強加給對方必須與己結婚的負擔,違反了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婚姻自由的原則,干涉了接受方對婚姻選擇和決定的自由意志。另外,此種附義務贈與,通俗的講,就是說,你接受了我的財物,理應與我結婚,否則就返還財物,按照此種通常的解釋,附義務贈與的定性方法使得男女雙方之間的互贈財物行為便難逃買賣婚姻之嫌了。

3、將支付彩禮歸入一種特殊的贈與,即目的贈與。因為目的贈與附義務的贈與的區別在于:目的贈與的贈與人不得向受贈人請求結果的實現,即給付方不得因給付而要求對方必須與其結婚。此種理論滿足了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贈與對方財物的行為的一般屬性和特殊性。贈與人在目的不能實現時,可請求受贈方返還其給付的財物。對此,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觀點。

4、對返還彩禮請求權的法律界定。承上,如果對支付彩禮歸入目的贈與,那么權利人返還財物的請求權的性質是屬于物上請求權,還是債權性請求權,也有爭議。筆者認為,該請求權應確定為債權性請求權,并屬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因為將婚約財產糾紛按照不當得利處理,符合“公平”的法律理念和我國民間的風俗習慣,有效的平爭息訟。理由有三:一是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而產生的請求權,是以恢復其合法物權的良好狀態為目的的權利,而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將財物贈與對方,其所有權已發生實際轉移,那么在喪失物權的基礎上該所謂的“物上請求權”便是無本之源了。二是作為債權性請求權,因債的發生原因不同,男女雙方締結婚約的,雖為平等主體之間涉及財產利益的民事行為,但其帶有強烈的人身性質,不是一般的合同關系。對方因故不能締結婚姻不能說是違約或侵權,所以此請求權顯然不是合同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三是所謂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使他人受損而自己獲得利益,就其“沒有合法根據”的解釋,當涵納本無合法根據和合法根據爾后消滅兩類,筆者論述時所依據的應為后者。男女雙方在訂婚時,因雙方存在將來必然結婚這個默示的合意,一方給付對方一定的財物,對方加以占有存在一定的根據,而當雙方不能締結婚姻,不論原因如何,此種默示的合意便不存在了,且一方面其主張返還,那么取得財物方便喪失了占有的合法證據,且使對方財產利益受損。那么他們取得的利益便轉為不當利益,受損方可依此法定理由主張權利。

四、建議和對策

婚約財物糾紛案件的發生,反映出一些社會不健康因素。它影響了農村婚姻家庭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間矛盾,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1、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公民法制意識。早在我國1950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釋就規定婚約不受法律保護,但是當我們已經進入“四五普法”的今天,因婚約引起的財產糾紛的頻發,不能不令我們引起重視。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婚姻法》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明白借婚姻索取財物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讓人們由被動地接受法律約束變為主動地用法律法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倡移風易俗,婚事簡辦。運用社會輿論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對借婚姻索取財物的案例及時予以曝光,宣傳、表揚好的典型和事跡,從而讓廣大青年人自省、自勵、自警、自強。

3、加強社會干預力量。基層組織、調解委員會、婦聯、民政、司法等部門要聯手合作,提倡優良的婚姻道德風尚,健全民間調解網絡,將矛盾和糾紛及時解決在萌芽狀態,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的穩定。

4、人民法院要把好案件審理關。對借婚姻索取財物的行為依法處理,不枉不縱。一方面要明確婚約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如果屬自愿贈與,法院可以斟酌具體情況決定返還或部分返還。

5、立法上應進一步完善。從目前法律規定來看,對于婚約財產糾紛如何處理尚無明確規定,僅有的只是《婚姻法》第三條中的原則性規定。因此就給法院審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有關立法部門加緊制定可操作的相關規定。譬如,如何界定贈與和索取的區別,哪些財物應當返還,哪些財物可以不返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