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建筑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22 09:46:00
導語:山區建筑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業在資源利用、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負有重要使命,不僅要為社會建造各類工業與民用建筑和配套設施,而且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較大的就業容量。據估算,每增加10萬平方米建安工程量,可直接間接增加就業人員1000人左右;建筑業每增加1元產值,可帶動相關行業增加1.67元產值。因此,建筑業在我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就我區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幾點思考意見。
一、建筑業發展現狀分析
1、建筑業發展已達一定規模,但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來衡量,尚有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充分發揮能工巧匠多,吃苦耐勞,勇于闖蕩的傳統優勢和機制靈活的時代新優勢,搶抓機遇,積極開拓,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先后兩次被省政府命名為“建筑之鄉”。2012年度,全區建筑業企業總產值達76.58億元,比上年增長27%,建筑施工產值72.44億元,增長28.8%,在全省八個“建筑之鄉”中名列第六。出省施工產值13.41億元,增長33.4%,建筑業增加值15.84億元,增長31%,創利稅4.17億元,增長52%。這說明我區建筑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但是,與2012年793.64億的工業總產值比,建筑業產值(76.58億)占9%左右。因此,我區建筑業雖具一定規模,但尚存在差距。
2、建筑業企業有較大發展,但組織結構不盡合理,區域分布不均勻。到2012年底,全區共有建筑業企業105家,其中一級企業8家,二級企業23家,三級企業40家,四級企業34家,從業人員6.5萬人左右。全區31家一二級企業,占建筑業企業總數的29.5%共計完成59.7億占建筑業總產值的82.5%,一二級企業占了產值的大半江山。說明這幾年在培育重點骨干企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兄弟縣市相比,差距之大是顯而易見的,2012年度省建筑業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排名中,我區最高的蕭二建(施工產值7.08億)名列31位,前三名的中成建工集團、寶業集團、龍元建設集團產值均在20億以上。從專業結構看基本合理,涉及房屋建筑、網架鋼結構、市政、裝飾、園林綠化、水利、交通等12個類別。特別是網架鋼結構和園林綠化類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我區建筑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從目前現狀看,建筑企業組織結構不盡合理,隊伍供過于求,大的不強,小的不專,勞務層素質較低,引發市場混亂,過度競爭,導致效率和經濟效益低下,而且布局不均。如南部的樓塔、河上、戴村和東片的新灣、靖江、頭蓬、益農相對比較薄弱。隨著“十五”計劃的實施和城市化的推進,必將推起新一輪經濟建設的高潮,也將會給建筑業帶來機遇,我區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緊迫。
3、建筑企業在開拓市場上作了較大努力,但市場占有率還不高,外向度比較低。建筑隊伍對外開拓市場比較積極,2012年出省完成產值達13.41億元,占建筑施工產值的18.5%,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最大的是上海市場,產值達5.9億元左右。表明我區省外市場占有率不高,市場分布不合理,如何積極地利用上海市場積累的經驗和優勢,推進中原,開拓西部,用自身的優勢去搶占中西部市場,關鍵在于行動。此外,隨著WTO的加入,我區建筑業企業沒有一家獲得外經權,也必將嚴重制約國外、境外市場的開拓。
4、建筑業的發展已從單純的數量擴張轉向素質提高的新階段,但還需繼續努力。經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快速擴張,建筑業完成了產業的原始積累,進入分化、調整、提高的新階段。所謂80年代靠氣力和面子,90年代靠財力和票子,新世紀要靠智力和機制,正是建筑業發展的過程和趨勢。表現為一是產業集中度提高,表明產業發展逐步走向成熟;二是質量興業戰略深入人心,行業發展轉向注重素質提高。2012年共創優質工程26項,其中“錢江杯”2只,“白玉蘭杯”2只,“西湖杯”3只。雖然由大地網架制造有限公司參建的國際機場航站樓工程,鋼結構施工獲“魯班獎”,但至今尚沒有一家總包企業獲得過“魯班獎”,這與“建筑之鄉”稱號不太相符,還需繼續努力。
5、積極探索依法治業路子,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建筑市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市場主體和外部環境尚需規范。我區較早把建筑業發展納入法制軌道,以建立和規范有形建筑市場為抓手,加強建筑市場管理,應公開招標的工程全部公開招標,應招標的工程招標率達到100%。但是,懸在企業頭上的“三把刀”帶資、墊資、拖欠的狀況并無明顯改善,建筑市場惡性競爭的狀況愈演愈烈。特別是無標底招標導致企業下浮幅度超過社會平均成本。而且帶資、墊資占總造價30%以上,企業出現高產值,低效益現象,資金嚴重短缺。有些工程只好被迫放棄,企業經營難度很大。
6、政府重視建筑業的發展,但還要加大力度。政府重視,政策對路是我區建筑業能較快發展的一條經驗。但從總體看,政府在政策、人才、資金等扶植方面,力度還不夠大。、上虞、紹興等縣(市)都設有建管局,對建筑業實行統一管理。每年兩次組織市四套班子領導到全國重點建筑點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拜訪當地領導,幫助企業與地方建立良好的關系,曾有五家銀行行長一起趕到遼寧為建筑企業承接業務做資金后盾的事例。相對來講,我區建筑業管理部門人手少,經費缺,任務重,企業單兵作戰,政府缺少具體的扶持和激勵政策,以至于出現相當數量項目經理將業務掛靠到外地企業中(尤其是上海市場),或本區市場因條件苛刻而被外地企業占領(如世貿廣場、廣場),嚴重影響了建筑業的聲譽。
二、建筑業發展趨勢
1、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建筑業的發展水平是與經濟水平相對應的,經濟興則建筑業興。中央關于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和省第九次黨代會中明確指出以“發展為主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對建筑業而言,有發展就有機會。第一,經濟社會加速工業化發展階段,也是建筑業從主導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建筑業最有用武之地。第二,基本建設投資仍然是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為建筑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從實際情況看,工業沖千億,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化必將為建筑業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2、中國已經加入WTO。如果將1985年“魯布革工程”(魯布革水電站工程引進世行貸款并實行招標投標制,工程推行項目法人施工的管理模式)稱為中國建筑業受到的第一次沖擊,那么中國加入WTO就是第二次沖擊,而且肯定會比第一次沖擊更猛烈、更深刻、更廣泛。首先,體制將進一步改善,地區和部門條塊分割、封鎖和保護的狀況將逐步被打破,建筑業法律法規透明度將進一步增強,國內、外企業基本上處于平等競爭地位。其次,從市場角度看,WTO通行的規則使我們的企業必須直面與國際大承包商短兵相接,也就是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
3、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重點、步驟的進一步明朗,西部大開發已進入實質啟動階段這給建筑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否在鞏固原有份額的同時,及時抓住時機有效介入西部市場,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建筑業今后的發展趨勢,把握住了,新的臺階就上去了。
4、企業資質就位工作已結束。這次資質就位,對于整個行業的整合來說,又將是一次有力的推動。資質就位后將分成工程總承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三種資質序列。在日趨成熟的市場條件下,傳統的工民建專業市場份額將相對減少,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將形成一批新興專業,建立權責明確、分工清晰、行為規范的總分包體系勢在必行。按照以總承包為龍頭,專業分包為骨干,勞務分包為依托的資質調整方向,進行行業結構和企業專業結構的調整,對企業進行資質增項,使一些大企業具備多專業承包能力,真正做大做強,使中小企業建設成符合社會需求熱點和國家投資重點的專包承包隊伍,把企業做專做精。目前,我區建筑業企業資質就位后,一、二級企業總數比就位前增加了10家,鋼結構企業數量達到20家,以此為契機,加快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優勢。
三、發展建筑業的措施與政策
1、樹立大建筑,加快經營結構調整。長期以來,大部分建筑企業局限于土建施工與水電安裝,經營范圍狹窄,嚴重制約著建筑規模的擴張和效益的提高。要提高建筑經濟運行質量,實施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實施經營結構調整,突破以土建為主的單一傳統經濟格局推進建筑業由單一經濟向多元經濟轉變。因此,一方面要圍繞土建搞延伸。不能把建筑業理解為只搞施工,應該向兩頭延伸,使建筑業跳出囿于施工的小圈子,延長產業鏈,實現包括工程項目前期和后期的全過程。對承接的總包工程,在實現從基礎到土建、安裝、裝飾一條龍施工的同時,創造條件積極向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咨詢、經營等方面發展,變坐等招標的經營方式走向主動為業主提供超前服務。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新的施工領域,充分發揮建筑業關聯度大、市場信息靈、對外關系廣的優點,抓住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持續升溫的大好機遇,根據國家投資導向,適應施工領域日益擴大的形勢,積極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拓展,培植路橋、環保、隧道、通訊等方面的專業隊伍。同時,以主業為依托,向土建的前后行業發展,如搞房地產業一體化經營及建筑業配套產業,開發新型建材等工業項目,努力形成“主業精、副業興、整體強”的多元化格局。
2、培育大企業,加快組織結構調整。按照建筑業自身發展特點,較理想的組織結構應當是少量的大型企業和眾多的中小企業有機結合的金字塔式結構,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以總包為龍頭,分包為紐帶,專業分包和勞務承包為依托,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新型產業組織結構。我區建筑業沒有大企業是未來市場競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去年開始的新一輪建筑業企業資質就位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從容就位一級總承包資質,已給行業發展敲響了警鐘。必須采取必要的經濟手段,抓大育小,控制總量,加快組織結構調整。一是要組建“航空母艦”,按照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原則,抓緊培育幾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大型化、集團化、真正能夠與省內外大承包商相抗衡的大企業,出擊市場,占領市場。如有若干家企業產值超十億的大企業,建筑業的整體競爭力、帶動力、發展能力就會跨上一個新臺階。二是要培育“小巨人”。要注重抓好中小企業的專業化發展,使其向適應性強、小而專、小而精和小而特的方面發展,努力提高專業化、協作化水平,增強建筑經濟的集中度,對已經具有相當產業規模的網架鋼結構和園林綠化業,進一步重點培育。三是要建立分工協作體系,按照“扶強扶優”的原則,實行分類指導,加速形成綜合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三個層次的分工協作體系,組織和引導中小企業主動投靠大企業,提高綜合競爭力。結合區情實際,整體規劃,合理布局,總量控制,調整總包企業、專業公司和勞務企業的比例,相互配套,協調發展。
3、拓展大市場,加快市場結構調整。市場是建筑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企業和行業的發展。要樹立強烈的市場觀念,始終堅持瞄準市場調整結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開拓建筑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要充分認識到有市場才有任務,有任務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生存和發展。一要堅持鞏固與開拓并重的原則,牢牢扎根滬、杭傳統市場,并發揮這些市場的幅射和集聚作用,開拓周邊市場,尤其是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國退民進”的歷史性機遇,成立專門力量,派遣優秀隊伍和項目經理去拓展市場。充分借助省廳駐武漢、西安等地辦事處的力量,疏通當地關系,采取多種形式來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不能忽視開拓境外市場,幫助一二家企業爭取獲得外經權。二要狠抓質量管理,為謀取更大市場夯實基礎。質量是市場的生命所在,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形象和聲譽,直接影響著建筑業改革與發展,要贏得市場,就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繼續保持“信譽開路、牌子立足、質量創優”的好傳統,創造條件爭創國優,打響建筑業的品牌。三要加強對外宣傳。一方面,企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通過在因特網上注冊企業域名,利用網絡空間打響企業牌子;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注冊“建筑之鄉”網站,印制建筑業宣傳冊等方式來整體推進建筑業,并在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洽談會上,給建筑業留有一席之地,為建筑企業提供展示自身實力的平臺。四要強化科技與人才意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要求企業知識創新、工藝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誰掌握了科技方面的主動權,誰就擁有加快發展的先發優勢,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生機。因此,我區建筑企業要加大科技進步的步伐,大力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實現傳統行業與高科技術的結合,從而改造傳統行業,做足做好“鋼結構基地”落戶和“中國花木城”兩篇文章。建筑科技上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建筑企業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惜重金引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進高級人才,要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要抓好項目經理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以實際行動抓好“回歸工程”,要給回歸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在工作上多支持和服務,在生活上多關心和幫助,在政治上給予榮譽和地位。同時,積極采取措施,穩定項目經理隊伍,防止新的流失。
4、推動大發展,尚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首先,各級領導要真正把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對待,把建筑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理論界認為,一個地區的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社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6—7%,就可稱為該地區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把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制訂建筑業近期和中遠期發展規劃,加強對建筑業宏觀指導。區委、區政府要每年召開一次建筑業工作會議,并能組團到全國重要的投資地區和我區建筑企業重要施工點考察訪問,聯絡感情。其次,要盡快出臺加快建筑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根據行業特點與發展方向,制訂既有導向又有制約,既有優惠又有榮譽的政策,特別是如何加大信貸和財政支持,提高建筑企業的融資能力,建立工程支付擔保,解決工程款拖欠問題等方面尤為迫切。通過政策調控,促進建筑業整體素質提高、實力增強。
我們相信,有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有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建筑業要有所作為,應該有所作為,必須有所作為,實現全年建筑業總產值達100億元和企業在大地上創出“魯班獎”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