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檢測科技創新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02 06:24:00
導語:區域檢測科技創新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具有十分明顯的產業特點,船舶修造、水產加工等海洋港口工業、港口物流迅速發展。針對性地打造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既能促進和引導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又能提高和擴大質監系統實力、影響力。
一、海洋產業發展需要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推動
(一)產業發展情況
“十一五”以來,充分發揮海洋、港口優勢,加快培育戰略性產業,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框架,水產品精深加工、船舶等臨港工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寧波港2009年貨物吞吐量達5.77億噸,位居全球海港吞吐量第一。但存在:產業層次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總體上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供給不足,為海洋經濟發展作支撐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熟練技工明顯匱乏。產業發展缺乏支撐,亟需培育創新平臺。公共實驗室質量不高、集聚度不高,重點產業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缺乏檢測基礎條件的有效支撐,在檢測能力和項目規模上無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急需培育服務產業的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
“十二五”期間省和市將以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層級、培育新興產業為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全省層面,省在《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海洋裝備制造業、現代港航服務業、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四類產業為海洋新興產業中的重要產業。層面,將以批準設立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為契機,以加快海洋產業集群集聚、構建現代海洋經濟體系為目標,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重點開發中國海洋科學城等八大區塊,發展船舶、水產精深加工和港航等六大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培育臨港石化等四大海洋新興戰略產業。
(二)海洋產業發展對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的要求
從質監系統的發展要求看,2007年,省局提出了全面構建一流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的要求;2008年,號召系統各級技術機構參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2009年,提出加快塊狀經濟所在地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公共技術服務水平;2010年,提出把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技術支撐。
從產業發展看,打造重點產業集群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經濟組織形式。這種形式對于加強集群內企業有效合作、發揮資源共享效應具有重要作用。產業的這種集群態勢要求與之相對應的科技創新和一體化服務以支撐和滿足產業集群化發展。區域創新服務平臺是一種有效的形式,是面向區域內各創新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基礎支撐體系,為其提供研發、中試、檢測等與創新相關的公共服務。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船舶檢驗是國家對船舶和水上設施執行技術監督和鑒定的重要措施。船舶檢驗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法定、入級和公證檢驗三大類,一般均由政府授權的船檢機構實施檢驗。按照國際慣例,驗船師在檢驗過程中需要的大量檢測數據或船舶材料及產品檢測結果,都需要驗船機構認可或接受的檢測技術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檢測數據。一是材料檢測。船舶及海洋裝備用材料十分關鍵,為了保證安全、可靠,應提高材料的強度、塑性、韌性、耐疲勞性能、耐腐蝕性能、可焊性等,需要對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各種性能進行檢測。二是結構力學分析。主要對船舶應急拖帶等結構部件、大型橋梁結構部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鋼結構件進行結構強度試驗,對結構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和總結,為結構設計和改進提供數據。三是船舶部件檢測。船舶舾裝件及海洋工程裝備需要進行電磁兼容、高低溫濕熱、振動和鹽霧霉菌等環境試驗,產品在振動沖擊等機械環境條件下的仿真分析、試驗評估和改進設計,為企業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和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提供幫助。四是檢測技術研究。國際海事組織(IMO)對船舶的環保、安全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提出了新的造船規范,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正在制訂新的標準,可以預見,未來若干年,綠色、節能、高附加值和可靠的安全性能將成為船舶產品及材料的發展方向,需要密切跟蹤國際新趨勢、新技術、新規范,圍繞《國際船舶污染防止公約》和《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相關的檢測技術開展前瞻性研究,并逐步開發配套檢測技術能力,制定和修訂部分國家標準,努力使我國船舶工業標準體系適應船舶工業發展需要。
2、海水產品精深加工。一是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理化性質分析。主要包括干燥失重、熔點、灼燒殘渣、水分、滲透壓、旋光、瑩光、粒徑、形態等常規項目和常量元素分析等。質量安全檢測。安全性指標內容主要包括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檢測、致病微生物定性/定量檢測、有毒有害物質檢測、非法食品藥品添加劑檢測、農/獸藥殘留檢測、生物毒素、真菌毒素污染等。重金屬含量及形態檢測。許多海洋水產品在海水環境中容易富集各種重金屬元素,如砷As、鎘Cd、汞Hg、鉛Pb等,而這些重金屬元素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態和生理毒性,進入人體后會對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開展上述不同種類重金屬定性和定量及不同形態的檢測分析。添加劑檢測。檢測內容主要包括甜味劑(木糖醇、甜蜜素等)、防腐劑(苯甲酸、山梨酸等)、輔形劑、矯味劑、抗氧化劑(叔丁基羥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對甲酚BHT等)等。毒理學檢測及安全性評價。對海水產品、深加工產品及其加工過程中的一些添加物質開展各種細胞毒理學實驗以及安全性評價。二是海水產品活性物質和功效成份檢測。主要包括蛋白質含量和組成、脂肪酸含量及組成、脂肪、氨基酸種類及含量、多肽、酶類物質種類及活力測定、維生素(A、B、C、D3、E、B1、B2、B6、B12)含量、多糖種類與含量、天然色素組分、硒(Se)等成分分析。在對海水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前,必須首先了解其活性物質及功效成份,并研究先進的提取、加工工藝以保持這種成份和功效。
3、現代港航服務業。現代港航服務業中,油品、礦石、糧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動態交接系統是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大宗商品的動態計量和在線計量技術,而現代港航服務業中的港口服務、庫區儲運、物流中轉等方面涉及的檢測內容更為廣泛。一是大宗貨物儲運配套檢測。主要包括石化等物流中轉大容量、大流量檢定測試工作、煤炭等大宗商品動態交接系統的檢定測試工作、船舶在船交易中的水尺計量技術以及大宗商品的質量檢測、鑒定等項目。二是物流包裝檢測。出口產品的包裝按進口國要求進行檢測,主要包括紙類包裝、塑料類包裝、運包類包裝以及新型包裝材料等產品。三是物流裝卸搬運設備檢測。主要有起重機械、裝載機、叉車、吊車、平板運輸車、集裝箱裝卸橋、自動梯及自動人行道、升降機、各類起重機、載客電梯、液壓千斤頂等檢測,重點設備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耐疲勞性評估等。四是集裝單元化器具檢測。主要包括集裝箱檢測和托盤檢測,涉及的箱種包括通用干貨集裝箱、保溫集裝箱、罐式集裝箱、無壓型干散貨物集裝箱和臺架式集裝箱,開展各類特殊用途箱種的性能測試。五是安全設施檢測。包括儲運企業和運輸船舶消防工程檢測和安全防范系統檢測。
二、海洋產業發展凸顯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意義
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打造檢產學研相結合,以檢為主的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對于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強化平臺建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在省、市出臺的諸多經濟工作政策意見和產業發展規劃中,都把檢驗檢測作為構建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換代,發展節能減排的環保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結構合理調整,都需要平臺的有效支撐。檢驗檢測技術服務作為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內容。通過平臺服務企業,符合市場化運作要求,符合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總體趨勢。
2、強化平臺建設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是建立創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沒有良好的檢測基礎條件,就不可能具備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也不可能擁有較高的科技創新水平。一個城市、一個地區追求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需要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平臺,以提供高水平的檢驗檢測技術支持,而通過區域檢測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完全能夠為產品質量和科技研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有利于吸引一流的科技創新人才、支撐一流的科研活動,提高區域產品質量和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
3、強化平臺建設是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維護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對我國的產品質量聲譽和國際形象造成了重大影響,對區域安全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對外貿易中,發達國家不斷設置技術貿易壁壘,不斷提高準入門檻,使各地經濟遭受巨大損失。而科技創新平臺能及時跟蹤國際前沿,幫助建立快速反應監控體系和應急支撐體系,能夠迅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4、強化平臺建設是優化檢測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檢測技術機構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平臺作為一個集聚點,能夠吸引聯合相關的檢測機構,同時,質監技術機構的事業性的局限和公益化的運行,也需要通過平臺的市場化運作,按照“統一規劃、嚴格管理、規范運作、公正高效”的原則,有效提高檢測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檢測機構技術能力,而且對檢測機構規范管理、理順體制、科學定位和公正性建設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5、強化平臺建設是提升質檢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技術機構貼近產業的迫切需要。質監部門對流入平臺的人才、設備、技術、資金、信息等各種要素的整合過程,是機構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和內部流程的再造過程,有利于增強部門技術水平和整體實力,同時依托平臺資源有利于建設國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平臺的建立和其組織結構也決定了與產業結合的緊密性,因此,強化平臺建設可針對性地輸出企業急需的技術和服務,延伸技術機構價值鏈。
三、海洋產業發展謀求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一)總體思路
一個目標:以檢測能力和科技攻關能力為基礎,集聚資源,打造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提高質監系統技術支撐力,滿足產業轉型升級要求。
兩種方式:一是積極爭取和參與科技、經貿等系統的各種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使檢驗檢測成為科技創新服務中的基礎內容。二是整合系統內外部力量,延伸各種載體功能作用,打造檢驗檢測公共大平臺。
三大中心:一是提升國家海洋食品檢測中心研究和檢測能力;二是建設國家船舶舾裝產品及材料檢測中心;三是規劃建設港口物流檢測服務中心。
四項載體:發揮好省海洋開發研究院海洋公共實驗室、海洋水產品檢測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省船舶工程重點實驗室、市標準化信息平臺這些載體作用。
五個上水平:即裝備條件、人員素質、技術能力、科技創新、服務企業要上水平。
(二)功能定位
在平臺的建設發展過程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拓展平臺的服務內涵外延,著力完善綜合服務功能:
檢驗檢測。在完善檢驗檢測項目規劃的基礎上,著力建設一批關鍵檢測參數、填補空白參數的公共檢測能力,推進檢驗檢測技術升級換代。構建開放式的檢驗檢測網絡,加強質量跟蹤和過程檢測服務,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產品研發和性能調試、工業設計提供公正可靠的分析測試服務。
科研。發揮平臺的紐帶和窗口作用,推動高水平檢測機構、企業、科研院校的聯動協同與產學研聯合,一方面開展平臺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檢驗檢測難題、關鍵檢測技術的科研攻關;另一方面,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推廣和成果轉化,成為產業的科研基地。
標準化。更多的制(修)訂檢驗檢測技術標準,提高標準水平,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和標準信息,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引導企業走規范化、標準化、質量效益型的發展之路。
技術服務。積極融入產業發展各階段和產品生產各環節,完善技術診斷服務,提供信息共享服務,構建開放型的設備使用和人員培訓體系,為企業培養技能型和復合型的人才,滿足產業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建設措施
1、加強領導,加大平臺扶持力度。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創造性的工作。要把平臺建設提高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高度來認識,把平臺建設作為落實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作為服務經濟發展,培育支柱產業、重點產品和產業集群的重點投入方向。政府要加強領導,在支持、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的同時,把質監系統為主打造和參與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納入到地方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經濟、科技的發展規劃中,作為整個地區支撐產業發展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加以統籌考慮和統一規劃,出臺扶持政策,加大資金、裝備和人才投入,確保平臺建設的高水平。質監系統要積極與市政府和各部門的溝通協調,統籌各種資源配置,制訂平臺建設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2、整合集聚,保障平臺要素投入。平臺的搭建是一個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整合社會各種資源的過程。要拓寬整合范圍,整合生產試驗、技術研發資源,打造檢產學研相結合,以檢為主的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集中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多種渠道,充分運用各種有效可行的投資手段,用政府的投入引導,鼓勵資源向平臺聚集。按照一流水平要求,進一步加強平臺環境設施和關鍵檢測裝備建設,特別要加大服務產業所需的試驗設備的投入,滿足企業和產業多方面的功能需求。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帶領平臺占領高端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市場,解決企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鍛煉和培養一批實用性和復合型人才,打造技術精干、梯次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加強與國際交流和合作,及時跟蹤國外技術發展動向,提高自主研發能力。著力打造檢驗檢測服務品牌,做大做強平臺,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3、合理規劃,優化技術能力布局。圍繞“三大中心”建設目標,強化海洋食品、船舶產品及港口物流的檢驗檢測和科技創新能力。一是重點提高涉及海洋食品安全性控制指標的檢驗檢測能力,大力推進基于國際新技術的高通量、快速準確的生物安全檢測技術研究和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初步構建海洋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監測控制信息系統,具有應對國際技術壁壘和全國性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緊緊抓住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發展船舶工業的有利時機,乘勢而上,抓緊建設國家船舶舾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點建設船舶材料檢測分析、船舶舾裝設備檢測、船舶結構件性能檢測等項目以及現場檢測能力。三是要充分調研港口物流業發展對檢驗檢測的需求,找準服務切入點,主動對接、提前介入現代港航服務業和物聯網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入、等物流功能島,重點提高大容量檢定、消防工程、物流裝卸設備等檢測能力。
4、先進引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發展總要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加強檢驗檢測及海洋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現代海洋技術是一個包括信息采集與處理、工程、生產及測試技術等在內的龐大的綜合體,是一個知識和資金高度密集的技術體系,它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圍繞海洋工程、海洋醫藥與生物、海水產品精深加工、船舶設計與修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等重點領域,通過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手段,形成核心檢測技術,破解產業發展共性技術難題。二是海洋傳統產業由低層次向高級化轉變以及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海洋產業的崛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建設集檢驗檢測、科研、標準制修訂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增強服務產業和企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制度配套,形成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市級建立統一的檢測科技創新平臺,縣級塊狀產業集聚區設立平臺工作站,延伸服務區域。政府既要制定引導多種要素向平臺集聚的各種政策,又要引導平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形成有利于平臺快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質監系統內的技術機構多為事業單位,以此為主體并集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企業等組織的裝備、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共同搭建的區域檢測科技創新平臺,需要探索各建設主體特別是事業性主體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機制,同時借鑒其他系統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經驗設計以股份制等市場方式構建的平臺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切實增強平臺技術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 上一篇:領導在工商教育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質監事業科學發展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