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安置工作調查匯報

時間:2022-05-16 05:42:00

導語:失地農民安置工作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地農民安置工作調查匯報

我市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產業為支柱的工業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十五”以來,投資力度快速加大,形成了強大的生產能力,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項目建設涉及大量的征地、拆遷,造成大批農戶失地,糾紛不斷出現,失地農民上訪時有發生,大部分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為了準確了解重大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和對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的實際情況,以便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市政協經濟委員會根據主席會議的安排,在張俊昌副主席的帶領下,于5月中下旬先后到全市四個縣、區(特區)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各縣、區政府的匯報,走訪了部分項目單位和鄉(鎮)村,現將調查了解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重大建設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總體順利,但對政策規定的補償標準過低、實際執行標準不一問題反映強烈。

“十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42億元,已建成項目有電廠、電廠一期工程、電廠、煤礦、煤礦等。目前,在建和擬建的省以上重點項目103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84個。在省以上重點建設項目中,正式用地手續已獲批準的19個,上報待批的5個,正式申報但被退件的2個,其余項目仍在做相關工作。在已建成和在建項目中,基本上不存在未征使用和先用后征土地問題。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國家嚴控土地閘門,我市大部分項目用地屬于基本農田控制范圍,批準難度大,嚴重地制約了項目的落地。由于堅持了依法用地,群眾對此沒有過多的意見。

目前,反映強烈的是征地、拆遷補償問題,一是大部分項目現行補償標準的政策依據是市人民政府[2003]9號文件,由于市場物價逐年、大幅上漲,按文件規定,拆除1平方米房屋補償250元的標準,恢復重建價格需要500—600元,差距較大。二是為了順利推進征地、拆遷工作,項目業主被迫提高補償標準,有的在9號文件規定標準基礎上提高30%,有的提高50%,有的翻一番,有的甚至更高,由此導致實際補償差距很大,被征地農戶攀比要價,補償額度不斷攀升。三是不同行業補償標準差異較大,引發了大量群眾意見。如:光照電站毛口中寨淹沒區,每畝旱地征地補償14300元,每畝水田補償19600元,拆除磚混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444元,遠遠高于其它項目的補償水平。四是同類項目與毗鄰地區相比補償差距較大,引發群眾意見。如:電廠征用旱地每畝補償8000元、水田每畝補償9000元,拆遷房屋平均每平方米補償250元,而毗鄰的云南滇東電廠與電廠同年開工建設,征用旱地每畝補償11000元、水田每畝補償13000元,拆遷房屋平均每平方米補償450元。

二、各地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工作,但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從近期來看,因重大項目建設造成的失地農民基本上得到了妥善安置,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第一,積極選點,讓搬遷農戶有了新的生活點。主要方法: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按新村要求進行集中安置。二是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在原居住點附近就近后靠建房安置。三是增加補助,由搬遷農戶自愿投親靠友。第二,積極支持失地搬遷農戶新建住宅,確保有房住。第三,多渠道籌措資金,投入集中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失地搬遷戶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第四,積極幫助失地農民解決就業問題。一是組織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水城縣發耳鄉近三年來共興辦失地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班4期,共培訓失地勞動力883人,截至目前,已向發耳煤礦、發耳電廠輸送370人,向廣東省半導體廠輸送102人。響水鎮為了幫助失地農民自謀職業,投入經費12萬元,舉辦了養殖、駕駛、餐飲3期技能培訓班,培訓人數550人,還舉辦了“綠證”培訓班,有100人取得了“綠色證書”。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失地農民創造就業崗位。鐘山區積極發展建筑材料生產企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目前正在老鷹山規劃建設一個規模砂石廠,重點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鐘山區委、區政府提出,進一步拓寬失地農民就業渠道,確保失地農戶總體生活水平不低于搬遷前,后續發展環境優于搬遷前,收入提高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各地積極發展農村種、養殖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響水鎮根據境內企業生產需要,積極創造條件,投資1.8億元新建粉煤灰新型建材廠,同時新建一座砂石廠,“兩廠”建成后可以解決500名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三是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四是協調企業在失地農民中招收工人。目前已在失地農民中招工的主要有電廠招收228人,煤礦招收310人,發耳煤礦招收400人,松河煤礦招收200人。五是支持失地農民自謀職業。第五,為失地農民提供社會保障。響水鎮為2150戶、7960人失地農民辦理了“農轉非”,將符合條件的“農轉非”戶納入城市低保,將未轉為非農業戶口的失地農民納入農村低保,每年共發放低保金近500萬元。

盡管絕大多數失地農民的近期生活得到妥善安置,但解決長遠生計的機制沒有形成。由于物價水平高,并逐年上漲,征地、拆遷補償經費用于搬遷建房后基本沒有剩余,有的還負債建房,普遍缺乏再就業的資金條件。相當部分失地農民缺乏主動就業意識,“等、靠、要”思想表現突出。政府扶持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優惠政策沒有出臺或不盡完善,安置失地農民的工作沒有提到應有位置,缺乏統籌部署。有的失地農民提出,“沒有飯吃就找企業,誰占我的地我找誰”,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不容忽視。

三、項目建設必須始終堅持既要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又要確保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原則,建議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

積極推進重大項目的建設,是發展經濟的物質載體;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者必須兼顧,不可偏廢。截至目前,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征地、搬遷和安置工作,已涉及6000多農戶、20000多人口、10000余名農村勞動力。隨著擬建項目的逐步落地實施,這些數字都將大幅度增加,各級政府加強這方面工作的調查研究,加大統籌部署力度,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化解工作矛盾,理順群眾情緒,是很有必要的。為此,我們建議:

(一)盡快修訂市政府[2003]9號文件規定的征地、遷補償標準,新標準要充分考慮現行物價水平、預測上漲趨勢,執行周期不宜過長。盡可能包含所有用地項目,比如:供電和電訊企業使用的電桿用地,由于沒有政府規定的補償標準,個別農戶瞞天要價,給企業帶來困難。在制定新標準時,建議努力平衡不同行業的補償標準。

(二)在今后的重點建設項目中,應將集中安置點的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項目建設內容,與主體工程一起可研、一起申報、一起設計和概算。

(三)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建議從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勵失地農民主動就業、扶持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強化基層政府保障職能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在項目立項時,就要將解決項目失地農民就業的配套項目建設納入其中。

(四)積極探索征地補償改一次性補償為長期補償的新辦法,建立補償新機制。探索將農戶土地入股,作為企業股份參加企業經營的方式。

(五)明確一個部門負責重大項目建設的綜合協調工作,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項目建設必須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防止問題積累成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雖然項目征地、搬遷工作總體順利,但群眾意見大、怨言多的現象也確實存在。市政府對市重大項目辦的職責僅明確為配合有關部門辦理項目核準前的取水、選址、環評等手續,協調辦理征地、拆遷業務,不具有全面綜合協調職能,涉及群眾反映問題的解決,全市范圍內的工作進展,似乎沒有一個部門負責,綜合性數據沒有一個單位能夠提供。

(六)關注項目建設除征地、拆遷以外的其它問題,比如環境污染問題,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優良的關系。在調研中,有部分基層干部和群眾建議在資源開發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堅持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