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關于婦女兒童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06 11:55:00
導語:婦聯關于婦女兒童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勞務經濟蓬勃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出現“男工女耕”的“留守現象”,城市外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多。為全面了解我市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生存和發展現狀,切實做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維權與保護工作,市婦聯于2011年4月至5月,對全市留守流動婦女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基本情況
市女性總數為100.45萬人,0-18歲的兒童35.62萬人。
1、留守婦女整體情況。全市現有留守婦女4709人,占全市婦女總數的0.47%。其中,18-30歲以下的805人,占17.1%;31-45歲的2490人,占52.9%;45—60歲的1251人,占26.6%;60歲以上的163人,占3.4%。小學以下文化程度1522人,占32.3%;初中文化程度2934人,占6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53人,僅占5.5%。
2、流動婦女整體情況。全市有流動婦女20520人。其中,18-24歲的5666人,占流動婦女總數的27.6%;25-49歲的12220人,占59.6%;50歲以上的2634人,占1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871人,占7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649人,占28%。流動婦女中,市內縣區間流動7254人,占35%;市外流進13266人,占65%。
3、留守兒童整體情況。全市留守兒童3574人,占全市兒童總數的1%。其中,高中階段的556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5.6%;初中階段的1508人,占42.25%;小學階段的969人,27.1%;幼兒階段的541人,占15.1%。中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居多,占69.3%。
4、流動兒童整體情況。全市流動兒童5162人。高中階段414人,占8%;初中階段1670人,占32.4%;小學階段2269,占44%;幼兒階段602,占11.6%;未入園嬰幼兒207人,占4%。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居多,占76.4%。
二、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生存和發展現狀
1、家庭情況。留守婦女中絕大部分年齡在30—59之間,占留守婦女總數的79.5%。青壯年婦女留守農村,承擔了家庭中的生產勞動、子女教育、老人瞻養等大部分責任。91.1%的留守婦女因為從事家庭農業生產有自己的收入,但有420名婦女因為是“無地農民”,專職從事照顧孩子和老人,自己無收入來源。由于市各縣區之間經濟發展有較大差異,本市內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留守婦女的丈夫75.7%的在本市內務工,市外省內務工的1083人,占23%;在省外務工的61人,僅占1.3%。從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丈夫打工的年限看,5年以上的占了53%,務工人員已在打工地成為較為穩定的打工群體。丈夫回家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家庭責任感,被調查的留守婦女反映,丈夫每1—2月回家一次的占92.4%,每半年回家一次的有7.4%,每年回家一次的有0.2%。
2、留守原因和生活狀況。市有較充沛的農業土地資源,58.8%的婦女因為照顧孩子,15.1%的婦女因為贍養老人選擇了留守家庭從事農業生產。7.2%的婦女有進城務工的想法但找不到比從事農業合適的工作。留守婦女家庭中多數都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上學的家庭占48%,兩個孩子上學的占26%。調查中有的婦女表示,因為工作時間與照顧孩子和老人相沖突,選擇務工很難,即使當地企業招聘女工,也不能兼顧家庭。也就是說,因為家庭的需要,絕大部分已婚育的婦女選擇了回歸家庭,照顧家庭。這說明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掙錢、女人顧家的傳統分工模式仍然是農村的主導家庭模式。74.3%的留守婦女從事傳統的種植、養殖業;8.3%的從事加工業;12.5%的選擇就近打工或其他行業;只有4.9%的留守婦女沒有參加生產活動,專心照顧孩子、贍養老人。55%的留守婦女感覺勞動強度大;16%感覺教育子女壓力大;18.4%感覺心理壓力大或身體不好;只有2.3%感覺缺乏安全感;不到1%的留守婦女夫妻感情出現危機,這些感受與其它家庭內婦女的感受基本一致。
3、流動婦女生活狀況。流動婦女外出流動原因眾多,大多數婦女外出打工主要是增加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有8.4%的流動婦女跟隨丈夫進城是為了照顧子女和家庭生活,沒有自己的收入來源;有27.6%的流動婦女因未婚或未育,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是謀生,主要集中在企業或服務業打工;有59.6%的流動婦女是為了讓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條件而進城務工。流動婦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缺乏,文化程度的偏低,使流動婦女無法從事技術水平較高的職業和工種,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動婦女的就業和自身發展。從總體上看,多數流動婦女生活樂觀、安定,絕大多數的外來流動婦女是從農村流入城市,盡管進城后使她們的生活發生了新的變化,也帶來了生活上諸多不適應,但她們感覺到城市生活的新鮮和便利,多數婦女有長期在城鎮生活的愿望和打算。
4、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以母親監護為主。高中階段在讀的488名,就讀率為87.8%;初中階段在讀的1507人,就讀率為99.9%;小學階段在讀的405人,就讀率為98.3%。高中階段輟學率比中小學階段高。中小學階段的輟學率為1.6%,經調查,中小學輟學的孩子均為身體原因所致不能入學就讀。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打工的2949名,占82.5%;母親外出打工隨父親生活的只有45名,占1.2%,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隨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有480名,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6.2%;這種情況下,祖父母一般較年輕,身體健康有扶養能力。
5、流動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高中階段在讀的333名,就讀率為80.4%;初中階段在讀的1620人,就讀率為97%;小學階段在讀的2258人,就讀率為99.5%。高中階段輟學率比中小學階段高。中小學階段的輟學率為1.6%,經調查,中小學輟學的孩子均為身體原因所致不能就讀。流動兒童高中、初中階段的輟學率分別比留守兒童高7.4%和2.9%。流動兒童中,有4965名隨著父母在務工地就學,與父母一起生活,占流動兒童總數的90.9%;9.1%的流動兒童隨單親生活。
三、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隨著農村留守現象增加,市婦聯緊密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留守婦女兒童方面的突出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面向廣大留守婦女兒童開展有效的服務,努力營造有利于留守婦女發展、有利于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維護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一是加強留守婦女兒童活動站建設。在農村和社區依托婦女之家建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站,充分利用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的資源,做好“農村父母課堂”的收聽收看工作,有針對性的組織留守婦女舉辦專題教育講座,幫助她們重視家庭教育,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組織留守婦女兒童開展座談、交流等活動,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定期組織召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站工作座談會,對留守流動兒童活動站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和交流,督促完善留守流動兒童檔案,組織對困難家庭進行調研和救助,不斷推動活動陣地的健康發展。
二是創建流動婦女兒童平安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做好流動婦女兒童平安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做好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意見》。在流動婦女比較集中的城市社區和企業中,創建“流動婦女兒童平安之家”,為流動婦女提供學習培訓、健康教育、法律幫助、文化娛樂等服務,維護流動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各級婦聯廣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共享藍天”大行動,在社會上營造了關注、關心、關愛流動婦女兒童的良好氛圍。同時,不斷拓展“流動婦女兒童平安之家”的工作內容,積極開展法制宣傳、“禁毒防艾”宣傳、安全和衛生保健知識講座等,增強留守流動婦女兒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目前,全市成立15所流動婦女兒童平安之家。
三是開展“牽手流動、留守兒童”活動。通過不斷壯大留守流動兒童維權行動志愿者隊伍、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進一步推廣開展“媽媽”、“愛心媽媽”等活動,推動留守流動兒童家庭實現“四無”和“五有”,即無傷害、無失學、無犯罪、無不良習慣;有監護人、有社區聯系點、有心理疏導、有社會關愛、有安全保障,不斷優化留守流動兒童的生存發展環境,切實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各項權益。全市有2所家長學校被評為全國級流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有1所家長學校被評為省級流動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區被授予全省留守流動兒童示范區。組織舉辦了“牽手關注留守流動兒童同讀一本書”捐書活動,市婦聯與市教育局聯合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市兒童積極參與愛心圖書捐贈,牽手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共收到捐贈愛心圖書近20000冊,書包、文具盒、光盤若干。為2處留守流動兒童活動站和5所農村幼兒園捐贈圖書,幫助其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圖書室。
另外,市婦聯不斷加強大維權格局建設,將留守婦女兒童作為高度關注的特殊群體納入整體維權工作,為改善其生存發展空間做出了積極努力。農村婦女“兩癌”篩查中所有35-59歲農村留守婦女均獲得免費檢查。在“信貸助推巾幗創業扶持計劃”實施過程中,留守婦女受到特別關注。“春蕾計劃”、救助“貧困母親”等活動中,留守流動婦女兒童中符合條件人員全部得到救助。
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存在的基本問題分析
(一)留守流動現象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我市近幾年來經濟發展較快,城市人口不斷擴張,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城市轉移,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現象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聯。一是留守現象多發生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全市共有留守婦女4709人,其中,3450人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利津縣。在調查中,96%的留守婦女認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收入會增加,由于家庭規模小,人口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目前市農村大多數家庭仍從事傳統農業,在土地不多的情況下,家庭中分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的確是農村家庭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徑,也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自然轉移大勢所趨。二是流動人口多發生在經濟發展較快,工業化程度較高和服務業發展的城鎮。全市流動婦女20520人,經濟較發達的廣饒縣和區成為流動人口聚集區。廣饒縣工業項目發展吸納了大批流動人口就業,區中心城區商業和服務業是吸引外來人口最多的行業。三是留守流動兒童隨著留守流動婦女增長變化,兒童多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留守流動婦女數的變化與兒童留守流動變化大致相同,這也說明母親在家庭教育子女成長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我市留守流動現象總體人數偏少,群體規模不大。我市農村留守婦女人數只占婦女總人數的0.47%,留守兒童只占兒童總數的1%。統計調查的留守家庭中,丈夫在縣外市內打工的居多,有75.7%的家庭打工就在本市,23%的在省內市外打工,大部分人員每月都能回到家庭中團聚,僅有1.3%的人員在省外打工,不經常回家,家庭留守人員雖然承擔著大部分家庭責任,但外出打工對家庭造成影響這一問題不敏感。社會管理創新提出的要關注農村留守流動家庭這一課題在我市表現并不突出。
(三)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生活區域分散,有些普遍性的幫扶措施難以奏效。調查中了解到,我市留守婦女量小,區域不集中,每個村莊僅有很少的幾戶。流動婦女中在企業打工的多數為25歲以下單身女性或已婚未育婦女,成年流動婦女主要與家人共同經商生活,缺乏組織性,想要有效組織開展普遍性的幫扶活動,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在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中,市婦聯采取了一些措施,創建了2所留守婦女兒童活動站、16所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平安之家,舉行了多次捐贈儀式,發起了多次倡議,但這些措施很難讓所幫扶對象人人共享。大規模的投入與解決社會實際需求之間難成比例。我市應更多的推動社會文化事業的普遍進步,讓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四)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管理和教育是做好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途徑。目前,學校與社會對待留守和流動兒童與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視同仁,就學,生活等各方面不存在差異和歧視的問題。城區學校在招生和就讀中,流動留守兒童與固定生活在同區的孩子享受同樣的待遇。但現實中確有留守流動孩子出現問題較多現象發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能力鍛煉、道德養成和全面成長,忽略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流動兒童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或忙于工作,孩子的不少問題和苦惱得不到及時的傾訴和排解,從而為他們的成長和學習留下一些隱患。有些進城務工或經商的家庭,生活習慣、生活水平與城鎮一般家庭相比有差距,兒童生活環境不穩定,易造成自卑心理,自我保護意識、自我封閉意識較強。
五、關愛留守婦女兒童的幾點建議
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在我市群體不大,但隨著黃藍兩大戰略實施和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外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多是社會發展的趨勢,關注農村留守和城市流動人群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內容之一,更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努力,積極建立以黨委政府為總攬,相關職能部門為支撐,群團組織為重點,社會力量為骨干的長效關愛機制體系。
(一)高度重視,統籌規劃,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這一社會特殊群體。在留守人員集中的經濟發展落后地區,要加快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充分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導土地合法流轉,發展規模化經營,大力推廣高效農業、特色種植、養殖技術,提高土地收益,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勞動負擔。在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鼓勵外來流動人員舉家進城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把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社會公益服務項目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相關部門工作規劃,由黨委政府全盤規劃,統籌部署,逐步解決對“留守流動兒童平安之家”等教育活動設施的投入。
(二)因地制宜,強化部門聯動,切實解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為留守流動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流動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流動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流動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流動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流動婦女心理壓力等。教育部門要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流動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群眾團體發揮各自優勢,為留守流動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使這一特殊群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健康發展。
(三)細化措施,整合資源,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提供服務。在現有條件下,婦聯組織要細化服務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力所能及地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更多地提供服務。一要推動農村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動平安家庭、平安社區建設,創造平安、和諧的社區環境,提高留守婦女的安全感。二是在留守流動婦女較集中的鄉村、社區建立婦女維權工作站,為留守流動婦女提供法律服務,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三是爭取政策扶持,為留守婦女提供小額貼息貸款,解決制約留守婦女發展的資金問題。四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組建留守流動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流動婦女搭建互助、傾訴、交流的平臺,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難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系網絡,提高自助能力。五是傾力構建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志愿者服務體系,家教、健康、技術等培訓活動要注重吸納留守流動婦女參加。針對留守流動群體的需求,組織志愿者開展義務家教、心理輔導、法律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組織巾幗志愿者與留守流動家庭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流動婦女兒童關愛工作取得實效。五是加強流動婦女的素質教育和生活習慣養成教育,讓進城務工婦女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樹立科學教子的理念,減少城鄉差異造成的心理壓力。
(四)加強輿論引導,擴大社會宣傳,營造關心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良好環境。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加大對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調查和報道,加強對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問題的宣傳,反映留守流動家庭的真實生活狀況,從而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她們真實的生活,鼓勵人們多關注這些群體。
- 上一篇:農村女委員作用調查報告
- 下一篇:市政辦統計調查研究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