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三農”問題與解決思路

時間:2022-02-14 10:52:00

導語:新時期的“三農”問題與解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的“三農”問題與解決思路

近幾年,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已成為決策界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上上下下都在討論“三農問題,紛紛為其獻計獻策。到底“三農”問題出在哪里、癥結何在?有什么辦法能夠解決或緩解它?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三農”問題的核心與癥結所在

當前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系列需要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有農民收入問題、稅費負擔問題、勞動力轉移問題、土地市場制度問題、農村金融制度問題、糧食流通體制問題,還有農村市場消費、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九年制義務教育、社會基本保障制度以及農民自組織等等問題。乍一看,怎么會冒出這么多問題來,使人覺得無從下手。其實,當前農業、農村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近期才產生的,有許多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出現了,不過那時問題還沒有累積到現在這種嚴重程度。另外,從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分析,農業、農村和農民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并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在同一時期發生的,其中有許多問題是相互關聯,存在著衍生關系。比如,農民收入問題與稅費負擔、勞動力轉移、土地市場、金融制度就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與糧食流通體制、農村市場消費等密切相關。因此,在陳述“三農”問題時,不能簡單地羅列問題,應該找出事關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核心問題來,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對癥下藥。

我認為,當前“三農”問題集中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問題,二是農村市場消費問題,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其他問題要么是由這三個問題引發出來,要么與其緊密相聯。目前“三農”問題已經和過去的“三農”問題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假如說過去有“三農”問題,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表現在宏觀層面上僅僅是一個農產品供給問題,或者說是食品安全問題;現在三農問題已經從食品安全問題演變成一個以收入、消費和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在現階段,歸結起來“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與城市居民的差距越來越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城市方面,農村經濟發展要相對落后。同城市相比,農村發展落后首先體現在投資嚴重不足,基礎設施供給明顯滯后。自1998年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雖然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向農業和農村投入了大量資金,明顯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狀況。但是,在利用財政資金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上,國家向城市投資多而對農村投資偏少。例如,1998年至2002年國家連續發行建設國債6600多億元,其中用于農業和農村的資金約為1897億元,占28.7%。2003年,國家又發行國債1400億元,用于農業、農村的資金為445億元,占31.8%。就是這2300多億元,還包括了大江大河工程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資等,而這些投資直接受益的是全社會,對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在國家集中大量資金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后,使得城市公共品的供給和現代化水平上了好幾個臺階。和國外比較,目前我國的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并不比發達國家差,甚至還超過一些國家。可是,由于農村投資少,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公益性事業發展嚴重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這里,如果僅以基礎設施供給狀況衡量城鄉發展水平,那么當你進入中國的大中城市就好像到了發達國家,相反當你進入中國的農村又好像到了發展中國家。這種城鄉反差既存在于東部沿海地區,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區。城鄉投資差距不僅反映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且還反映在民間投資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里,農村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也遠遠落后于城市。從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體和個人名義投資增長了14.6倍,而農村集體和個人投資僅增長了5.5倍,城市比農村增長速度快1.7倍。農村投資增長慢,經濟發展速度必然也慢,進而農民收入的增長也不會快。1990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76.9%,年均增長4.48%,比80年代增長速度(8.4%)幾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由慢變快,13年里居民收入增長了159.8%,年均增長7.6%,增速是80年代(4.5%)的1.7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居民的收入越來越高,與農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比如,1985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民的1.86倍,1990年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02年高達3.1倍。2003年,由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比上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9%,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到3.23倍。受收入增長的制約,農民的消費增長也極其緩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從1993年到2002年,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上增長了2.58倍,而縣及縣以下僅增長了1.87倍。到2003年農民人均年消費支出水平是城市居民的1/3,消費差距比80年代擴大了40%以上。由于農民消費增長緩慢,農村市場需求明顯偏冷,導致其在全社會中的市場消費份額出現了萎縮的趨勢。例如,在1990年農村市場消費在全社會中的份額是53.2%,1995年降到40%,2002年進一步降到36.7%,2003年又進一步降到35%(見下表)。當前,農村投資不足,農民消費增長緩慢,已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為,在12.92億人口中,有9.37億農民在緊縮投資和壓縮消費,勢必會給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困難。可以肯定的講,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要想啟動內需首先必須將占全國2/3人口的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鼓勵他們投資,刺激他們消費,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增長才會有動力。面對城鄉發展差距,有人提出,目前中國的農村狀況比過去惡化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差。這種說法有些偏激,甚至對農村缺乏起碼的了解。從實際情況看,當前農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狀況都比過去大大進步了。但是為什么三農問題又突然變尖銳了呢?關鍵是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與城市居民的差距擴大到了某種限度,給人的感官視角造成了異常刺激,引起了社會部分群體的心理失衡,危及到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