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 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建設
時間:2022-11-30 04:56:00
導語:落實科學發展觀 穩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是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能否實現。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的農民“養老靠家庭、就業靠土地”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并產生了很多問題。如,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農村公共衛生力量薄弱等,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進步,已經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打破城鄉藩籬、實現城鄉融合的大趨勢,無法承擔起保障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任。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作為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盡快建立我國農村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第一,完善而有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近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富裕生活,沒有農村社會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就不可能完善。只有盡快建立起能夠體現公平原則、完善有效、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有效改變城鄉二元制社會經濟結構造成的發展不平衡狀況,提高農村的社會文明質量,實現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二,建立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城鄉融合、推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過去幾十年來,以城市和農村戶口為界,二元經濟下中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迥然不同。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經濟的發展要求市場對人力資源、資金和物資等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市場進行統一配置,這就必然要求農村剩余勞動力沖破戶籍制度的藩籬在全國流動。建立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有機銜接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消除城鄉壁壘,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同時,由于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后,農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問題更加突出。也需要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抓緊建立健全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社會養老保障,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同于增加了農民和農村的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金鑰匙。當前,農村消費不旺,除了農民收入增長問題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的養老、大病醫療問題尚未很好地得以解決,農民有后顧之憂。為此,解決好農村養老及大病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不僅是化解城鄉矛盾,確保農村持續穩定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農民后顧之憂的解除,對調整、穩定農民的消費預期,啟動農村市場,拉動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建立新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完善農村穩定機制,維持社會安定。農村的穩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只能通過能力越來越有限的家庭保障來實現。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勞動者的經營風險越來越大。一次風險就可以把一輩子的生產和生活積累全部賠進去。加之原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的保障體系的解體,如果完全依靠家庭養老,風險很大。通過社會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就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緩解農村貧困,增加農民福利,緩和家庭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特別是隨著老齡化、城鎮化、家庭小型化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傳統家庭養老保障模式受到嚴重挑戰,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也受到嚴重威脅,建立和推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勢在必行。
第五,建立城鄉統一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是人類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作為惠及每個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產生到現在,也只有100多年的時間。但它作為一項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和體現。在發達國家中,農民養老已納入了全社會的保障體系,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福利。在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越南,他們對65歲以上的農民老人每月提供5美元和30斤大米的養老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同樣十分重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又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一切都說明進行農村社會保障建設,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共同需要,同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要。
社會保障制度從城市延伸到農村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了一定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后的結果。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我們知道,德國是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在1883-1889年先后立法開始了工人“醫療保險”、“事故保險”和“養老保險”,到1957年才開始實施“農民養老保險”。再如,日本是1941年開辦厚生年金保險的,30年后即在1971年才建立農民年金保險;美國1935年正式舉辦職工養老保險,雖然其經濟實力雄厚,但也是經歷了近50年后,農民保障計劃才全面鋪開;加拿大農民年金計劃開展時間是1990年,比起1927年的工人養老金計劃晚了64年;波蘭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就開始了職工社會保險,但農民退休制度則在20世紀70年代才實行。從總體看,農村社會保障法令或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有仿效城鎮社會保障的內容,但都是在“工業化”經過一個相當時間以后,大體是工業能夠反哺農業的工業化中期,政府才作為社會保險的主體,通過立法形式為農村居民實施滿足基本生活保障的社會政策和法律規定。目前,我國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現在我們已達到發達國家建立農民養老金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人均GDP在1987年已達到13個歐盟國家建立農民養老金制度時的最低水平,1994年達到其平均水平,2000年達到其最高水平),又擁有農產品、土地經營權等豐富的潛在社會保障資源和傳統組織資源(一直延伸到鄉村的農村基層組織),建立新型農民社會養老制度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初步具備,時機已經成熟,應將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應及時將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的重點由城鎮轉向農村。
農保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保障制度,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既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同時又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綜觀世界發達國家農保的歷程也是如此,如北歐國家的荷蘭、丹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農村養老制度不斷完善,雖然是幾百萬人口的農業小國,卻是世界農業人均出口創匯最多的國家。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農保工作既不能游離、也不能超越經濟與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律。要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保工作,為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路子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誕生到發展,在發達國家中己有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在中國,也已開展了10多年,在8億農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被稱之為“子孫工程”。正因如此,農村社會保障第一次被寫進了黨的十六大報告,農村社會保障已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各地試點經驗來看,開展農村社會保障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了可喜成績,在推動農村“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農村社會保障自身的發展和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要求來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有些干部和群眾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在認識上存在誤區,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較窄,有的地方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效果不理想,缺乏新的政策指導等問題,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和深入。因此,要積極、科學總結近幾年各地在建立新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經驗教訓,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路子。
第一,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注和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氛圍。雖然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還處在試點階段,但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把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列入本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進行統籌規劃。從目前農村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剛剛起步,任重道遠。領導重視與否,事關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興衰。實踐證明,只要將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組織、注重引導,并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監管。社會保障建設政府必須履行責任、發揮作用。一是對社會統籌的基本社會保險部分實行強制征繳。二是財政要改變目前用于社保的財政支出份額偏低狀況,加大財政對社保投入比例。三是要構建健全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監督機制、實施機制,規范基金管理,確保基金安全。四是要根據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對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不斷進行調整,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實施范圍,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
第二,推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實施、量力而行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既要看到農村社保體系建立的迫切性,又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不能一蹴而就地進行全方位的創建工作,范圍要由小到大;因地制宜,就是在現階段應采取循序漸進和差別對待的做法,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適當提高保障標準,落后地區應適度降低。分類實施就是抓緊建立影響力大,需求迫切的社會養老、合作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這三項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量力而行就是在制定繳費標準與保障標準的時候不宜定得過高,要由少到多、標準要由低到高。要重視家庭的作用。家庭是我國農村傳統的保障單位,分布最廣,覆蓋面最大。家庭的照料比任何專門機構更有效。因此,在我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一定要吸取西方國家過多的社會保障促成家庭解體的教訓,在保障方式上堅持社會保障與家庭保障相結合。
第三,在資金籌集上建立多種形式籌措社保資金,建立國家、地方和個人三位一體的投資結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參保三方,但國家要明確三方的合理投資分配比例。要廣開融資渠道,可考慮將土地補償費、土地使用費、農業稅、農業產業化經營所得的合理部分納入法定的農村社會保障基金渠道。根據我國農村集體積累和農民個人收入不高,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不僅不能照搬國外做法,也不能照搬國內城市的做法。
第四,加快農村社會保障法制化建設。加快立法,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支持。農保是一項群眾性、政策性、法規性很強的工作。鑒于國家目前社會保障法還未出臺,可以根據全省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臺新的地方性法規。在保險對象、交費年齡、交費標準、基金管理、基金增值、經費來源等問題上設置新的操作規范。通過農保的地方立法,使農保工作有法可依。
總之,建立農村新型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任務繁重,形勢緊迫。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社會養老保障,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