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信訪 理性維權

時間:2022-01-07 11:11:00

導語:依法信訪 理性維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利益無小事”,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執政為民,親民愛民”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諸多媒體的輿論宣傳,增強了廣大民眾的自我維權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民主化進程。然而,在群眾維權過程中,極少數上訪人以圍攻政府、堵塞交通、阻礙施工、沖擊機關等非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訴求,影響了生產、建設、辦公等正常秩序,侵犯和損害了其它更多數人的利益,不得不讓人深感憂慮。

原因

部分群眾在維權過程中采取纏訪、集體訪、越級訪等非理性方式,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眾異常心態所致

心態之一:“鬧而優則仕”。不少群眾心存“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思想,認為只有通過越級訪、集體訪、甚至纏訪、鬧訪,才能給當地政府和機關部門施加壓力。加之個別單位處理方法欠妥,為了盡快平息事態,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上訪人員一吵一鬧,就給其一點小“甜頭”,久而久之,助長了這種“鬧而優則仕”的不良習氣,上訪者則成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心態之二:“法不責眾”。許多上訪群眾普遍認為,聲勢越大,越能引起重視,人數越多越能構成壓力,即便是出了什么事,也有大家一起扛著。別人能做,“我”也能做。受這種“法不責眾”的心理驅使,有些上訪人采取威脅、利誘等方式,串聯人馬,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一擁而至。

心態之三:“領導情結”。“有問題找領導,領導越大越好,越往上級越有效”的思想在上訪者心中普遍存在。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群眾認為只有上面的領導發了話,問題解決才有希望。在上訪人員中,絕大多數都要求領導親自接待,且經常要求黨政一把手接待,領導接待了,他們才感到吃了“定心丸”。

(二)基層政府妥協退讓所致

一是迫于壓力而“花錢買穩定”。近年來,各級黨政都把信訪穩定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級對基層的信訪穩定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基層政府怕本地區本部門出漏子,從而產生了“求穩”心態。在處理信訪難題時,難以完全按政策處理,而是以照顧情緒解決問題的角度,對上訪者采取遷就和息事寧人的處理方式,今天補點生活費,明天又照顧解決一點其它問題,反復開口子,導致不少無理上訪者抓住基層政府的這種心態,變本加厲上訪,引發出一些新問題。

二是權與法的碰撞經常使基層陷入“兩難”境地。由于一些法律法規的不夠完善,導致基層政府在處理群眾非理性維權事件時左右為難,只得妥協退讓。如《信訪條例》明文規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見、建議和要求,需采取走訪形式的,應當推選代表提出,代表人不得超過5人,但超過5人的具體處罰措施卻沒有明文規定,基層政府對此只有忍讓勸說,導致部分群眾更加“堅定”了“法不責眾”的心理。又如在城市建設拆遷工作中,《拆遷管理條例》規定必須先還房后拆遷,且不得實施強制拆遷,而在實際工作中,政府為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對拆遷工作時間要求非常緊迫,可一些拆遷戶與政府討價還價,漫天要價,拒不簽定拆遷協議,政府部門也無強制手段,從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三)法律缺乏公信力所致

一是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幾千年“重在尊上”的封建思想影響極深,官大于法的意識根深蒂固,老百姓法制意識淡薄,信“訪”不信“法”,依然習慣于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不懂得或者不愿意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徑來解決問題。

二是當前司法過程中還存在不公正現象。一是“起訴不受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審判、審判不執行”的情況依然存在。二是個別法官在司法過程中講關系,講人情,徇私舞弊,不依法辦案。三是司法為民的意識不強。在處理案件過程中不能耐心細致地做好涉案人員的思想工作,不愿意做過細的調解工作,不能將案件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地統一起來,導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

對策

勿庸置疑,少數群眾非理性上訪不但會損壞黨和政府的權威和形象,而且還會攪亂人們的思想,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對策,從根本上引導群眾依法信訪,理性維權。

(一)以民為本,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牢固樹立以民為本思想,切實維護群眾合法利益,從源頭上減少損害群眾利益事件的發生,是解決群眾非理性上訪問題的治本之策。一是在思想上貼近群眾。“干部不是父母官,要做人民好兒女”,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在思想上端正對群眾的態度,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與群眾交心談心,消除隔閡,增進理解,融洽干群關系。要主動關心困難弱勢群體,扎實抓好優撫安置、助殘濟困、五保供養等工作,強化社會保障,及時消除各種不穩定隱患。二是在決策上尊重群眾。把維護群眾的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標準,建立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推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學化。要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決策中充分考慮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分清輕重緩急,做到量力而行。三是在權利上保護群眾。切實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村民自治等制度,讓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落到實處,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

(二)依法行政,強力推進“法治”進程。一是依法行使職權。各級行政機關要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嚴格按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同時,要強化行政行為責任追究,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二是維護司法公正。樹立“法律壓倒一切”的觀念,將司法部門人、財、物交由中央直管,保障司法獨立。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對司法隊伍“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行為予以嚴厲懲處,維護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廣大群眾愿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三是嚴厲打擊不法行為。對于因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而引發非正常上訪,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同時,對于違反《信訪工作條例》的集訪者(5人以上),各級信訪部門不予接待,若集訪者以身試法,違法亂紀,公安機關先處理違法問題,信訪部門再解決反映的問題。對于那些借上訪之名無理滋事、非法串聯、胡攪蠻纏、煽動鬧事的為首者、牽頭人,公安機關要根據危害程度和不同情節,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嚴厲、果斷的處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遏制非法上訪的勢頭。

(三)建章立制,逐步規范信訪工作。一是推行司法援助制度。聘請律師參與信訪工作,探索建立起信訪接待、法律咨詢、訴訟“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對群眾以合法形式表達利益要求,給予政策、法律、資金、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二是實行信訪終結制度。對于無理重復訪、纏訪案件,要通過召開專家聽證會的形式,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村干部及當事人到場聽證,作出經得起法律、歷史檢驗的結論,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備案于區、市、省、國家信訪局,對此類信訪件,上級部門只作解釋,不作交辦,避免耗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三是建立信訪答復公示制。在鄉鎮(街道)、村社(居委會)分別設立群眾意見答復公示欄,及時把群眾反應問題的答復意見在公示欄予以公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增強信訪問題處理的透明度,規范信訪處理工作,引導群眾依法信訪。

(四)加強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素質。一是加強文化教育。在重視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以鄉、村社(居委會)為單位,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群眾免費進行思想政治、科學文化、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對政策法規、自身基本權利義務的理解和把握,讓他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二是加強法制教育。通過舉辦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咨詢、以案說法等方式,積極開展“法律進社區”、“法律進農家”、“法律進校園”活動,深入宣傳和普及基本法律法規,增強廣大群眾遵紀守法、民主參與、民主監督、依法維權、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引導群眾依法反映合理訴求,學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三是加強榮辱觀教育。“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結合實際,大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群眾把“八榮八恥”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以此規范言行,砥礪精神,明白是非,分清善惡,辨明美丑,知榮而為之,知恥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