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貫穿黨的建設的生命線

時間:2022-01-09 03:58:00

導語:改革是貫穿黨的建設的生命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是貫穿黨的建設的生命線

****重要講話中強調,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這是在關鍵時候、抓住關鍵問題作出的對黨的建設全局具有關鍵作用的論斷。以改革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生命線,必須貫穿黨的建設全過程。本文試從黨的建設諸對關系內在的統一性來探討改革對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以思想解放促進思想統一,以思想統一推進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兩者辯證統一,內在一致,循環遞進,互動發展,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思想統一依賴于思想解放,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統一;思想的進一步解放依賴于思想的高度統一,沒有思想統一就沒有新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開辟了理論新境界,拓展了發展新空間,注入了前進新動力,也提升了思想統一的水平高度;統一思想,形成了共識,統一了步調,凝聚了力量,也升華了思想解放的價值內涵。思想解放是前提,統一思想是保證;思想解放到哪里,思想就要統一到那里。解放思想,才能前進;統一思想,才能更好地前進。

就黨的建設而言,思想解放,就是要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不斷推進思想觀念的更新。要強化執政的觀念。始終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出發考慮問題,結合黨的建設的實際,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要強化發展的觀念。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把發展作為最關注的課題、最主要的任務、最優先的議程,用發展的實績來檢驗領導工作的成效。要強化與時俱進的觀念。堅持與時俱進,就抓住了貫徹“三個代表”的關鍵,我們務必要以發展的眼光認識黨的先進性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勇于突破陳規、改革創新。凡是符合“三個代表”要求,能夠推動黨的建設發展的做法和舉措,就應該大膽探索、大膽試驗、大膽創新。要強化群眾的觀念。“執政為民”,既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又是我們黨的根本觀點和根本路線的體現,我們要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群眾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要強化開放的觀念。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形勢,要以開放的視野觀察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善于借鑒其他國家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大膽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以開放的胸襟推進黨自身的改革和現代化,把市場機制和現代管理科學的理念、方法、手段引入到黨建工作中來。要強化民主法制的觀念。黨的建設必須以實現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為價值和目標的歸屬,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及一系列原則,首先體現到黨的活動中來,在黨員的意見主張得到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實現黨內的民主科學決策和有效監督,使黨內民主成為黨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為發展人民民主提供可操作的前提。

在思想統一的基礎上努力推進新的思想解放。當前,建立在“三個代表”共同價值觀上的思想統一為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首先,思想統一形成了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共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續寫了新的篇章。認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認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就是認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就會自覺地在用“三個代表”實現思想統一的過程中實現新的思想解放。其次,思想統一提高了進一步解放思想的標桿。思想解放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同志指出:“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建立在“三個代表”思想基礎上的思想解放,就是用“三個代表”的理論,來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并通過對這些問題探索和解決的實踐,不斷總結新經驗,開拓新的境界,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到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第三,思想統一增強了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實效。按照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一步推動觀念創新,探索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途徑,就能夠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水平;按照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進一步推動體制創新,形成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文化的新格局,就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按照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建立妥善處理和調節人民內部各種利益關系的新機制,就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所有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思想解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以工作活力激活肌體活力,以肌體活力激發工作活力

****重要講話中講到兩個活力,即黨的工作的活力和黨的肌體的活力。把握兩個活力之間的有機聯系,對加強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兩個活力之間的關系,猶如人的肌體與人的運動的關系,動則皆活,活則共生。黨的工作朝氣蓬勃,黨的事業興旺發達,既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創造了新的條件,又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必將進一步激活黨的肌體活力;黨的組織生機勃勃,黨的隊伍堅強有力,就會為黨的工作提供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必將進一步激發黨的工作活力,全面推進黨的各項事業。

增強工作活力,一定要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努力在履行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推進富民強省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上狠下功夫。首先,工作活力要體現在敢于“破”上。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我省干部群眾抓住了兩次大的發展機遇,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績。但在更大的范圍來比照,以更高的標準來衡量,我們某些方面的發展速度還不夠快,增長勢頭還不夠猛,根本的制約因素在于我們的體制機制還不夠活。面對國內外新的競爭態勢,我們必須以強烈的危機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攻克體制機制“瓶頸”障礙的途徑,打破那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和限制,真正按改革的思路和市場機制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以體制機制的活力帶來發展的無窮活力,以體制機制上的比較優勢贏得發展上的競爭優勢。同時,工作活力要體現在勇于“立”上。既要防止和克服小富即滿、小勝即安的保守思想和計劃經濟的傳統習慣,提倡敢闖敢試、敢冒風險、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防止和克服自我束縛、自我局限的封閉意識,勇于突破以往實踐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和固有模式,不斷進行自我揚棄,又要克服亦步亦趨、照抄照搬他人的落后思維,敢于超越他人,在他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培育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樹立自己的形象。總之,工作活力要體現在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破”和“立”的實踐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在新世紀新階段,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為指引前進的思想航標。著力研究解決事關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在“破”和“立”的循環交錯中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與時俱進地推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以及黨員隊伍建設,是保持黨的肌體活力的根本途徑。當前,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鮮血液。面對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我們要及時地、源源不斷地把大批年輕優秀的高知識層次人才吸納到我們黨內來,充實進各級黨政領導班子。還要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一支掌握先進科學管理知識、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專業技術干部隊伍和經營管理干部隊伍,使我們黨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員,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要積極穩妥地把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以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黨的社會影響力。二是建立能進能出的更新機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干部、黨員能進能出,黨的隊伍一潭活水,是黨的肌體充滿活力的重要標志。要建立以德才為標準、以實績為導向、以群眾公認為根本要求的領導班子更新機制,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優秀干部特別是優秀年輕干部選拔進各級領導班子,把那些德才平庸、實績平平、作風漂浮、脫離群眾的干部及時調整出各級領導班子。要嚴把黨員“進口”、疏通“出口”,通過加大民主評議黨員工作力度,嚴肅處置不合格黨員,形成黨員隊伍的正常更新機制。三是努力提高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要勇于正視黨員和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并依靠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不斷加以解決。這是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在黨內創造交流思想、形成共識、解決分歧、增進團結的環境,并通過嚴格的教育管理,努力清除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保證黨的肌體健康發展。

三、以方法創新催生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引領方法創新

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重要課題。方法創新是操作層面的創新,以其快捷、多樣、應變顯示出極富活力和張力的特征;制度創新是規范層面的創新,因其漸進、厚積、集成呈現出獨具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征。方法創新與制度創新相比,具有戰術性的意義,沒有持續不斷、卓有成效的方法創新,就沒有制度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創新就是集大成的方法創新;制度創新與方法創新相比,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它為方法創新指明目標和方向,方法創新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成為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相輔相成,統一于黨的建設創新發展的全過程,推動黨的建設不斷取得重點突破和整體提高。

方法創新的實踐,使長期以來困擾黨的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得到了有效破解,也使我們在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打開新局面上有了突破。比如,在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化方面,實行了“公推”、“公選”、“公示”,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充分走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再比如,在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方面,采取派駐黨建工作指導員、先建工會再籌黨組織、委派黨員管理人員以及掛靠聯建等辦法,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有效地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的力量薄弱的問題。還比如,在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方面,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和農村基層干部教育管理辦法;適應城市化進程的客觀要求,積極探索將黨建工作不斷向社區延伸拓展的方法和途徑;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推行“雙向進入、交叉兼職”的做法,等等。這些方法的創新,為黨的建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方法不斷創新的過程中,要善于將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適時總結、提煉、升華,內化為對全局長期起作用的制度規范,從機制上保證黨的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當前,要著力于三項制度的建設:一是建立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按照大力選拔靠得住、有本事的優秀干部,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領導層的要求,積極實行黨政領導職務任期制度、黨政領導干部任職試用期制度、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制度,加大調整不稱職、不勝任現職干部工作的力度,盡快形成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二是創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黨機制。積極研究和探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以建立黨組織為突破口,努力創造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黨的內外部條件,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組織組建率,把黨的領導、黨建工作和黨組織作用更加有效地覆蓋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領域。三是深化農村基層黨組織“三級聯創”。充分運用農村學習教育活動成功經驗,把“三個代表”要求貫穿于“三級聯創”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使“三級聯創”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時代特色。同時,把爭創縣(市、區)部門和鄉鎮站所“四個好”納入“三級聯創”體系中。

四、以集中建設推動長效建設,以長效建設拓展集中建設

集中建設和長效建設是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機統一。集中建設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圍繞既定的主題和目標,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步驟,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重點加強黨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建設的形式和做法。長效建設是著眼長期發揮作用的經常性建設。集中建設帶有階段性、專題性、示范性,正確、適時、有效的集中建設為經常性的建設提供寶貴的啟示和經驗,從而使長效建設有一個長足的發展;長效建設帶有穩定性、制度性、基礎性,它通過汲取集中建設的有益經驗形成長效機制,使集中建設的成果在更多的層面、更大的范圍、更長的時間拓展、深化、勃發。沒有集中建設,長效建設缺乏勢能,難以持久和提高;沒有長效建設,集中建設閃光一現,難以鞏固和發展。

歷時一年半的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是繼縣級以上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三講”教育后黨中央開展的又一次集中學習教育活動。這次學習教育活動,著眼于提高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的整體素質,著眼于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著眼于維護和發展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達到了“讓干部受教育、使農民得實惠”的預期效果。在我們黨形成最新理論的重要時刻,進行這樣一次集中建設,一方面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推動科學理論的普及,在思想解放的基礎上形成指導思想的統一,進一步增強了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另一方面為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和經驗。學習教育活動的成功實踐再一次證明,在重要的時期,選擇重要的對象,圍繞重要的主題,集中進行一次黨內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既有利于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又有利于推動長期建設,功在當前,利在長遠。

借鑒“三講”教育尤其是農村學習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要著重加強四個方面的建設,把集中建設的成果融于長效建設中。一是在密切聯系群眾方面,要將建立領導聯系點、干部住戶、結對幫扶、部門包片、信訪接待等做法很好地進行梳理,進一步實化內容,細化要求,硬化措施,強化責任,在長期堅持上下功夫,在解決問題上求實效,使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經常化、制度化,使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時期不斷得到發揚光大。二是在班子民主生活會方面,要進一步規范會前、會中、會后的做法,會前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班子成員之間進行深入的交心談心;會上緊緊圍繞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各自的思想和工作實際,開展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會后做好情況通報工作,接受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三是在推行基層民主方面,要按照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要求,全面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切實抓好村黨支部“兩推一選”、村委會依法選舉和干部任用、發展黨員公示等工作,并在做好村務公開、鄉鎮和縣部門政務公開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做好縣級政務公開工作。四是在黨員干部教育考核方面,要按照創新機制管好人、強化培訓育好人的要求,規范考核管理體制,改革考核管理機制,積極推行基層黨員干部的實績考核、民主評議、誡勉談話等措施,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干部考核管理水平;堅持理論培訓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自我提高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政策水平和為民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