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縣創建居民監督的探索

時間:2022-01-12 05:12:00

導語:省縣創建居民監督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縣創建居民監督的探索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古藺縣以這一精神為指導,認真總結基層民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民群眾日益增強的民主意識和村級組織權力制約機制短缺之間的矛盾的解決途徑,創造性的在全省首創村(居)民監督委員會(簡稱監委會,下同),填補了村民自治“民主監督”中監督主體不確定的空白,為村級組織民主監督提供了實體支撐,完善了村級組織權力運行監督制約體制,在深化村務、黨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密切干群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村監委會提出的背景

村級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村級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能否得以貫徹落實,村級組織將起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在《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對村級組織明確了其工作職責和要求,但是村級組織在自我管理中,部分村干部沒有嚴格按照《條例》和《組織法》履行職責,而在現有的體制中又沒有對村“兩委”的工作進行日常的約束和監督,隨著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群眾對村級組織在管理村級事務中存在的問題日漸不滿,干群矛盾日益加劇,群眾信訪、上訪增加,導致農村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甚至誘發群體惡性事件發生。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群眾對黨務、村務的不明白、干部的不清白。黨務、村務的不公開、怕公開、公開的不規范是誘發基層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表現:一是該公開的沒公開。如項目資金的開支、生育指標的安排、公益事業的建設、救濟款物的發放等村務公開中要求公開的內容,也是群眾關心的事項始終得不到公開,公開的內容,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公眾信息,搞形式應付檢查,敷衍了事;二是怕公開。有的村干部素質低下,在有關惠農政策安排中優情厚友,從而怕公開,也就找理由不公開。三是公開不規范。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黨務公開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各公開一次,村務公開在每季度最后一個月月末公開,專項黨務、村務工作做到及時公開。部分村級組織在工作中是想公開就公開,不想公開就不公開,由少數人說了算。四是公開面窄。村級組織雖然都建有固定的黨務、村務公開欄,但是由于公開欄建在不醒目的位置,公開的內容在短時間內又被風雨或他人試镲掉,群眾知曉率低。另一方面通過公開欄的形式公開,群眾不識字也起不到知曉的作用。五是公開形式單一。在有關規定中要求黨務、村務公開以會議和公開欄方式,這種公開方式已不適應目前農村的狀況,一方面參會群眾有限,另一方面公開欄受氣候影響大,不能持久。由于群眾對村級事務的不明白,產生對抗情緒;干部有的是怕公開,有的是公開不明白,這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矛盾對立體,是引發基層干群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村監委會的基本做法

(一)創新載體,建立村級組織分權制衡的“三駕馬車”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建立有效的權利監督機制,古藺縣以2007年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把監委會的選舉工作納入換屆工作的內容之一,在全縣286個村(社區)選舉產生了監委會,建立了與村(社區)黨支部、村(居)委會并駕齊驅的“第三駕馬車”。新建立的監委會組成人員由村(居)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以公道正直、熱心村(居)務為基本要求,在“兩委”成員以外的本村(居)黨員、知名人士、退伍軍人、企業代表、離退休干部等人員中推選,一般由5-7人組成,其中1人任監委會主任。監委會對村(居)“兩委”黨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公益事業建設管理等進行監督,直接對鄉鎮黨委、政府、紀委負責。村(社區)黨支部委員會、村(居)委會、監委會共同管理村(居)務,完善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協調配合的權力運行體制。

(二)加強督導,不斷提高村監委會業務水平和監督實效

為加強對監委會的業務指導,今年上半年,古藺縣開展監委會專題培訓40余場次,實現了全縣269個村17個社區的286個監委會共計1539名監督員培訓工作全覆蓋,督促鄉鎮及時向各監委會印發全年監督要點、季度監督重點、專項監督熱點,推動了監委會工作規范運行。在年初冰雪災害發生后的救災款物發放、抗震救災期間群眾捐款和“特殊黨費”交納等熱點工作中,各鄉鎮紀委及時組織監委會進行了專項監督,取得了監督的實效。

(三)財政支持,為村監委會正常運轉提供經費保障

為確保監委會監督工作高效運行,古藺縣將監委會工作經費納入了縣財政預算,由縣財政每年劃撥86萬元作為監委會工作專項經費,按每村(社區)每年3000元的標準,劃撥到各鄉鎮財政。專項經費的管理使用由縣紀檢、組織、民政、財政等部門聯合行文件明確作出規定:其中監委會主任每月發放固定誤工補助100元,其余1800元作為日常辦公經費,由鄉鎮紀委考核發放。工作經費保障制度,為監委會充分履行監督職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保證了監督工作的正常運行。

三、監委會運行的成效

(一)充分發揮參與作用,提高了村“兩委”的決策水平和執政能力。按照《古藺縣村(居)民監督委員會工作規則(試行)》規定,監委會對公益事業建設、救濟救災物資發放等村級事務監管過程中,前移監督關口,參與村“兩委”的決策研究,減少村“兩委”決策失誤,提高了村級組織決策水平和執政能力。比如:今年初德耀鎮集美村研究冰雪災害救災款物的分配方案,監委會積極參與,在涉及到困難戶袁體珍是否享受本次救濟時,村“兩委”與監委會的意見發生了分歧:村“兩委”認為,袁體珍雖然家庭確實困難,但過去歷次救災救濟她都享受了,這次受災面大,如果她每次都享受,群眾會有意見;監委會通過調查后認為,袁體珍在特大冰雪災害情況下如果斷了補助,80多歲的袁體珍將無法生活。最后,村“兩委”采納了監委會的意見,一致同意給袁體珍發救災補助,分配方案公示后,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由于監委會及時參與,促進了村務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促進了村“兩委”干部廉潔自律。隨著中央惠民政策的不斷增多,惠及群眾的各項政策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監委會自覺履行監督職能,積極配合完成各項中心工作,把低保戶的審核、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惠民項目資金的安排落實等作為監督的重點,認真開展監督檢查,最大限度地增強了村級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從制度機制上有效預防了村干部的腐敗。比如,今年年初古藺鎮各監委會按照監督程序對城鄉低保戶進行例行審核時,把200多戶不符合條件的及時清理出來,使真正困難的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又如,石寶鎮可貝村村主任利用職務之便,私自改變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的糧食直補方案,將自己的面積擴大了12.5畝,騙取國家糧食直補資金1021元,監委會發現后,立即報告鎮紀委,鎮紀委立即對該村的糧食直補進行了糾正,按村民代表會議決定的方案進行落實,并責令村主任寫出書面檢查,在全鎮村干部中通報批評。通過對可貝村村主任違紀行為進行處理并曝光,對全鎮村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三)充分發揮宣傳解釋作用,實現了干部清白群眾明白。監委會的建立,在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設了一座“連心橋”,成為了密切干群關系的重要紐帶。這一紐帶暢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時化解了群眾與干部之間的疑團,尊重了黨員主體地位,調動了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如石寶鎮監督委員會在重點項目落實前就印發資料到戶,特別是對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標準、糧食直補的政策等協助村“兩委”及時為群眾做好宣傳,從而使干部更加清白,同時,又增進了群眾對黨和政府政策法規的了解,成為了真正的明白人。

(四)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監委會在對村“兩委”工作實施有效監督的同時,還主動參與調處民間糾紛,化解干群矛盾,及時從源頭上消除了農村不穩定因素,促進了社會穩定和諧。今年上半年,全縣共受理群眾來信來訪576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1%;其中反映村務、黨務不公開或有關村“兩委”干部的來信來訪由去年同期的75件減少到今年的32件,下降了43%。

四、開展村民監督的啟示

(一)村務監督是發展民主的有效載體。村務監督和發展民主是辯證統一的,村民的監督權利是農村民主自治的表現形式之一。只有讓村民在村務管理中切實參與進來,保障村民的權利,才能激發村民參與村務的熱情,才能使村務監督切實有效。實踐證明,古藺縣建立村監委會,使農村干群關系得到進一步融洽,群眾氣順了,干部腰直了,真正實現了群眾明白,干部清白。

(二)發展民主必須打破村級組織決策、執行和監督同體的格局。監委會既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村(社區)“紀委”,也是鄉鎮紀委在村一級的工作延伸,是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力抓手。在農村設置一個與村“兩委”不存在隸屬關系的“第三駕馬車”,符合權力運行的基本規律,改變了“兩委”干部既是決策者、又是監督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不合理局面,順應了農村民主監督機制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解決了村民“自治”體制下群眾訴求難以“自決”的問題。

(三)建立適合村民實行民主監督的硬約束制度。目前,我國法律賦予村民的民主監督權利,但是沒有具有操作性的剛性法規和有效措施,也沒有形成法定制約力。因此,要真正發揮民主監督權利,就必須建立適合村民實行民主監督的硬約束制度,以此提高村務監督的權威性和實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