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社區助老服務產業的理論研究和戰略思考

時間:2022-02-18 04:25:00

導語:對發展社區助老服務產業的理論研究和戰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發展社區助老服務產業的理論研究和戰略思考

在人口老齡化與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的不足。在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國各地到目前為止,已建立了一批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綜合性的社區服務中心,以及各類便民利民服務網點,其中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社區機構占所有便民機構的85%,為一部分急需照料的老年人提供了寄養或入戶服務。但是在社區服務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還缺乏宏觀的政策指導。管理人才和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嚴重不足,服務項目少,需要進一步規范、發展和提高。發展社區助老服務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高度,以老年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進行定位、規劃和發展。

一、社區助老服務是居家養老的重要依托

如果說家庭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領地的話,那么家庭所在的社區就是他們晚年生活的第二空間。老年生活是一種休閑生活,但是由于體力衰退,使他們的活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中國《九大城市老年人狀況抽樣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經常在住地附近活動的占50.1%,在家門口活動的占65.5%,經常在市內活動的占15.6%,經常離開本市去外地活動的僅占1.4%,這說明大多數老年人的日常活動是在居住社區之內。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間除了家庭就是社區。

社區服務是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它是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分工專業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家庭核心化的加速發展,人們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原來完全由國家承辦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滿足不了客觀的需要,轉而由社會和國家分擔,于是社區服務在工業國家進一步發展。

法國已有900個地區制定了專門的社區服務計劃。社區提供的服務包括老年人找傭人,上門服務等。

英國制定的一項支持社區料理的10年政策已經幫助許多老年人免于被送進收容院。"為社區服務"已成為英國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計劃中的組成部分。地方當局提倡"好鄰居計劃",社區工作者已經把領取退休金的老年人組織起來進行互助。"關心老人"的社區志愿服務人員定時探望老年人,并為他們擔任顧問,提供咨詢和其它服務。

德國的社區服務包括:做飯、料理家務、服飾飲食起居、采購、咨詢、探望、陪同外出、出租輪椅、流動圖書館、游覽、日間護理以及娛樂及康復治療。

日本的社區服務包括,派遣家庭服務員,其任務是護送老人看病、料理家務、購物、養護委托、電話咨詢以及家庭護理等。

為了解決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給老年人居家養老所帶來的矛盾,國際組織和學術界極力主張大力發展社區助老事業,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1992年維也納老年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強調"應設法使年長者能夠盡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區獨立生活",并為此建議"社會福利服務應以社區為基礎,向老年人提供預防性、補救性和發展方面的服務。"1991年《聯合國老年人原則》強調"老年人應盡可能長期在家里居住"和"老年人應該得到家庭和社區根據每個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而給玉的照顧和保護"。1992年聯合國通過的《老齡問題宣言》再次強調"大會注意到全世界發生史無前例的人口老化現象……確認老年人有權享有追求和獲得高程度的健康的權利;隨著增齡有些(老年)人將需要全面的社區和家庭照料。"大會通過的《2001年全球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方面的奮斗目標》中把"支持以社區為單位,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務與照顧,并組織由老年人參加的活動"列為八大奮斗目標的第三項。1997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社會發展委員會第三十五屆會議臨時議程》對1999國際老人年的活動重心包括"吁請各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以滿足老年人在其家庭、社區和社會公共機構內個別得到照顧和供養的更多需要,其中應考慮日新月異的社會一一經濟、技術和文化環境。"這再次表明,滿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區獲得服務是跨世紀迎接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對社區助老服務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在人口老齡化與家庭小型化、核心化過程中,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發展社區助老服務不僅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在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還具有深刻的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含義。

從社會學的觀點看,現代的社區助老服務既不是單純的慈善事業,也不是狹義的貧困救濟,而是老年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老年服務保障。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他需要和社會、和家人進行感情和信息的交流,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因此他不能離開家庭,也不能離開社會。對于老年人來說,家庭和鄰居就顯得更為重要。落葉歸根和盡享天倫之樂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因為只有通過家人的相互關懷與支持,和鄰里親友的交往和談心,才能表露和交流情緒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苦悶與煩惱,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形成愉快、和諧的心理狀態,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獨和失落感。但是居家養老愿望的實現,在現實情況下,要借助于社區助老服務。國外把社區助老服務比喻為居家養老不可缺少的條件。發展社區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發揮代際之間和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互動,使老年人不離開家庭、不脫離社會,繼續與家人和社區不同年齡組的成員生活在一個社會大家庭中,這完全符合1999年國際老年人年"讓人們重視老年人融入社會"的宗旨。

從經濟學投入產出的觀點看,居家養老與住養老院的公共機構寄養相比,前者具有支出少,收益大的絕對優勢。老年人在家里過晚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質資源(住房、家具、耐用消費品和生活設施等),而且還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飲食起居,既提高生活質量,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公共機構場所對于高齡多病和無人照料的老年人來說,是一個必要的生活場所:但是,對于通過社區住老服務可以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卻不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只能加重個人和子女的經濟負擔。以北京為例,現有的200寓所養老院一般收費標準為: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每月400-500元,半自理的,500-550元,完全不能自理的,650-700元。如果付出少量的服務費,可以居家養老的老人,舍棄已有的資源不用,另行交費入院養老,無論對個人或國家來說都是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三、發展我國社區助老服務產業的設想與建議

敬老、愛老和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老年人通過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能夠在經濟供養上得到保障,但是隨著人口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與高齡化加重和家庭核心化與小型化的發展,以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家庭狀況為例,1999年人口調查資料表明在有老人的家庭中,一對老年夫婦的二人戶占27%,老年單身戶占7%,二者相加共占34%。這就說老年人需要照料的越來越多,而家庭成員對照料老人已感到力不從心,困難越來越大,迫切需要由社區提供助老服務。

北京市老年人最需要的社區助老服務中,需要入戶護理服務的占22.6%,需要日間服務的占22.1%,需要入戶家庭料理的占13.9%。需要送飯上門服務的占15.5%,死者合計需要社區生活服務的老年人占74.1%。北京市現有老年人180多萬,其中需要社區生活服務的老年人超過130萬。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指出要多發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等,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建立了一批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一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區安度晚年創造有利條件。但是社區助老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還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需要,有待進一步發展。

綜觀國內外助老服務的實踐,結合老年學的有關理論,特對社區助老服務事業發展的方向和原則,提出以下建議:

1、社區助老服務是迎接老齡化挑戰、滿足老年人需要和促進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理論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

2、社區助老服務不是慈善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內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要在政府的扶持下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發展。走產業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

3、堅持自立與互助相結合的發展原則充分動員年輕人和年輕型的老年人參與自愿助老服務,增強老年人的自立能力和代際間的互助意識。

4、社區助老服務的重點不是集中供養老人,而是對老年人的家居服務,使老年人盡可能在家里安度晚年。

5、要以發展的觀點開展社區助老服務,把幫助老年人,實現五個"老有"作為發展的方向,全方位地向全體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的助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