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經濟發展匯報

時間:2022-10-18 04:49:00

導語:計劃生育經濟發展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劃生育經濟發展匯報

●當父母需要“養兒防老”,而孩子的數量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約束的時候,父母將加大對于孩子教育的投資。反過來說,當計劃生育政策被放松的時候,原本受約束的父母將多生孩子,孩子的人均人力資本投資將下降。

●在現階段,政府應該避免簡單地通過放松計劃生育政策來應對“未富即老”的挑戰。在堅持計劃生育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社會保障等手段,來減少每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給單個家庭所帶來的風險。

在過去30年支撐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眾多因素中,充裕的勞動力供給所形成的人口紅利功不可沒。但是,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中國正逐步步入一個老齡化社會。按通常的理論,人口的老齡化不僅會使人口紅利時期走向終結,還會使儲蓄率下降,不利于經濟持續增長,這就是人們對中國“未富即老”的擔憂。于是有人認為,放松計劃生育管制,提高出生率,將有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多生孩子還可以提高社會的平均儲蓄率,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支付壓力。但是,問題并不是這樣簡單。事情還要從“養兒防老”說起。

所謂“養兒防老”,意思是說孩子是父母養老的經濟來源之一。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不會完全被社會保障所替代。盡管市場的發展可以作為家庭保障功能的某種替代,但市場并不是萬能的,錢并不能夠完全買到家庭所需的稱心如意的各種保障功能,因此家庭內保障有其存在的基礎。即便是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家庭保障的因素也不可小視。在美國,對于需要照顧的老人,家庭提供了大致80%到90%的非正式的照料,其中,有近2/3的照顧來自于子女或者擴展家庭的其他成員,剩余的則來自于伴侶,只有不到5%的照料來自于市場的服務。

既然“養兒”是為了“防老”(至少是部分原因),父母就有了為子女的教育進行投資的動力。很顯然,父母能夠從孩子身上得到養老資源總量與孩子的數量和質量兩個因素有關。父母的壽命越長,老年時需要的養老資源越多,父母就越有動力通過生孩子―――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或者投資于子女的教育來增加自己的養老資源。問題是,如果父母只能生一個孩子,那怎么辦?有辦法,那就進一步提高教育投資,通過改進孩子質量來彌補孩子數量的不足。現在,家長都會說,只有一個孩子,沒辦法,一定要培養好。難怪中國的家長那么舍得花錢給孩子讀書,甚至周末也要補課。

那么,中國家庭的生育意愿是不是真的受到了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有人說,現在養孩子成本這么高,父母都不愿意生二胎了。我們不否認,有不少年輕夫婦的確只想生一胎,但是,只生一胎是不是已經成了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想法了呢?國家計生委的生殖健康調查表明,對于目前的一孩計劃生育政策,35%的被調查婦女認同一個孩子的安排,但有57%的婦女偏好于兩個孩子的政策,另外還有5.8%左右的被調查婦女偏好于更多的孩子。另外,根據莫麗霞的研究,中國農村的平均意愿生育孩子數目是2.01個,而鄭真真的研究表明,中國育齡婦女的理想子女數大多是兩個孩子。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一項調查(受訪者為該市4800名20至30歲的成年獨生子女)顯示,成年獨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正在提高。如果不考慮計劃生育政策,他們希望生育的孩子數平均為1.46個,50.1%的受訪者表示想“生二胎”。

當父母需要“養兒防老”,而孩子的數量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約束的時候,父母將加大對于孩子教育的投資。反過來說,當計劃生育政策被放松的時候,原本受約束的父母將多生孩子,孩子的人均人力資本投資將下降。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證明,孩子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替代關系的確是存在的,而這一點恰恰被主張放松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們忽視了。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后,孩子的數量上升有利于經濟增長,但孩子的質量相對下降不利于經濟增長,這正、負兩方面作用誰更大,關鍵在于人力資本的相對重要性。借助于數值模擬的方法,我們的研究發現,在當前的參數下,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對經濟增長不利。隨著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放松計劃生育造成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將越來越大。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現在就放松計劃生育政策,等目前出生的孩子成長為勞動力,至少需要16年時間,到那時,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要遠遠高過現在,而勞動力數量的重要性將大大下降。這就給通過放松計劃生育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提出了疑問,更不用說再考慮到環境和資源對于人口數量的承載力了。

本文講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什么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結果,反而有可能造成教育投資和經濟增長的提高,以及社會福利的改進?換句話說,既然有大量居民受到了生育數量的約束,那么,全社會的“福利”又怎么會增加呢?要注意的是,父母投資于孩子的教育之后,在年老時從孩子那里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收入的一部分,不難理解,如果提高父母從孩子收入中分享的比例,那么,父母將更多地投資于子女教育,這時,子女的收入水平和經濟增長率都將更高。但是,由于父母得到的養老回饋是由“孝文化”決定的,不會隨意改變,因此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投資就會與之相適應,不會達到更高的水平。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對一部分父母構成了約束,使得他們“不得不”以增加子女的教育投資為應對之策,但是對于后代而言,教育投資的增長卻有利于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總體福利的改進。

對于全社會而言,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長期的經濟增長如果不是唯一的目標,也肯定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持續降低,受到生育約束的父母也將越來越少。在現階段,政府應該避免簡單地通過放松計劃生育政策來應對“未富即老”的挑戰。在堅持計劃生育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社會保障等手段,來減少每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給單個家庭所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