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名縣匯報
時間:2022-10-24 10:14:00
導語:海洋文化名縣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文化是人類在依靠和利用海洋而生存發展的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成果和能力的總和,是濱海地區民俗文化重要的基礎部分。發展海洋經濟、發掘和培育海洋文化是近年來濱海地區的共同探索。岱山縣近年來把建設海洋文化作為提升發展軟實力、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加快建設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海洋文化經濟、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名縣的決定,努力成為建設海洋文化的排頭兵、突擊隊。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岱山縣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中部,著名**漁場中心。全縣由404個島嶼(包括住人島16個)組成,陸地面積32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717公里,是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岱山縣擁有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絢麗宜人的海山風光和蘊藏豐富的海洋資源,具有發展海洋文化經濟的基礎條件和潛在優勢。岱山縣委、縣政府順應海洋文化經濟的發展趨勢,圍繞“海”字做文章,大力挖掘海洋歷史文化底蘊,傾力打造海洋文化名縣,加快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億元,比上年增長17.6%;人均生產總值22382元;財政總收入2.62億元,比上年增長30.2%;海洋經濟增加值為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7.7%。今年1-6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74億元,同比增長19.6%;財政總收入19410萬元,同比增長38.8%;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11.71億元,同比增長23.8%。
1、成功舉辦中國海洋文化節。我縣已舉辦兩屆中國海洋文化節,并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我縣堅持錯位競爭、開放式運作原則的成功范例,搶占了該領域在周邊地區的制高點,為打造海洋文化名縣創設了新的有效載體。無論是20**年6月舉行的為期一個月的首屆中國海洋文化節,還是20**年6月16日??9月23日歷時100天的第二屆中國海洋文化節,都是以“弘揚海洋文化,實現和諧發展”為主題,從岱山海島實際出發,按照學術研究和文化娛樂兩大主線展開,包括中國海洋文化節開幕式??休漁謝洋大典、海洋主題系列學術研討會、海洋主題特色博物館開館(奠基)儀式、海洋文化主題文體比賽娛樂活動及中國海洋文化節閉幕式五大塊,成功揉合和展示了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的時代特征,使海洋文化節成為岱山的一張新名片。
一是舉辦一系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活動。**市漁民畫藝術活動展出了200幅**漁民畫新作、現代民間剪紙、漁民畫工藝品;全國漁歌邀請賽匯聚了來自江蘇、上海、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的50多位漁歌藝術家展示各具特色的漁歌;秀山海泥主題公園舉行的“我為泥狂”海泥狂歡節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大批高校學子;中國(東海)海鮮烹飪大獎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18家酒店的名廚匯集;海洋主題燈會展、“蓬萊仙島?浙江岱山”攝影賽等活動充分展示了岱山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和喜人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二是組織一系列海洋專題的研討會。先后舉辦了中國**國際海洋生物科技論壇、“東亞島嶼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等7個學術會議;成立了省海洋文化研究會;舉辦海洋專題學術報告會、交流會20多場,30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對岱山發展海洋經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形成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海洋經濟主題學術報告,使海洋文化節成為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發展的盛會。
三是開展系列海洋文化品牌推介活動。中國海洋文化節期間,通過邀請各大主流媒體記者采訪、召開新聞會、舉辦旅游推介現場會等,打響海洋文化名縣品牌,擴大了岱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去年4月在上海舉行的“蓬萊仙島,浙江岱山”旅游與海洋文化節推介會,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岱山、展示岱山。“中國海洋文化節”、“浙江?岱山”等信息一段時間高密度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據統計,文化節期間各類媒體共刊發稿件500余篇,其中國家級媒體50余篇,省級媒體150余篇,達到了“讓外界了解岱山,讓岱山走向全國”的預期效果和后續效應。與此同時,海洋文化節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游客人數較上年同期增長3.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1億元,增長36.89%。
2、著力打造海洋系列博物館。近幾年,岱山縣從挖掘、拯救、弘揚海洋歷史文化出發,將海洋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效結合,建成了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博物館,形成了主題各異、形象不同、互為補充的文化旅游鏈。目前,中國臺風博物館、中國鹽業博物館、中國島礁博物館、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燈塔博物館、中國海防博物館已相繼建成開放,中國漁村博物館、中國徐福博物館、中國海洋生命博物館、中國海鮮博物館等正在籌劃之中。
一是按照多方籌資的發展模式,建設海洋系列博物館。建設博物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該縣把各個建館任務分解落實到有關單位,要求“各顯神通”、廣泛籌資。據核算,建造臺風等6個博物館的總耗資約為2650萬元,總的資金來源:一塊是對口部門向上級爭取得到,一塊是民間投資,一塊是建設單位向銀行貸款,一塊是通過國有資產重組盤活。如投資400多萬元的臺風博物館(一期館區),200萬元是省水利廳撥專款支持,其余則由縣水務局籌集;投資200萬元的海洋漁業博物館(一期館區)的建設資金,一半是國家農業部和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另一半是國資重組加上本土收藏家趙行法搬出的“家底”。
二是按照整體結合的發展理念,統籌海洋系列博物館。在起步階段,縣里就對各博物館的選址、規模等進行詳細規劃。如將鹽業博物館建在萬畝鹽田上,將漁業博物館建在漁都古鎮東沙等,賦予各館文化底蘊豐富的背景,以期做到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同時,各海洋系列博物館也不是就文化論文化,單獨存在,而是按照整體結合的發展理念,將博物館與其它行業經營相結合,實行市場化運作。如鹽業博物館旁開了富有特色的鹽幫飯館,既完善了配套服務,也帶動了來博物館參觀旅游的人氣。各旅行社還把博物館列入岱山的旅游景點,與其他景點串聯成線,把參觀博物館與海島旅游結合起來,實現旅游業和博物館效益的雙贏。
三是按照建管并舉的發展要求,運作海洋系列博物館。為實現博物館良好運作,成立了博物館管理科,對全縣各博物館進行專業化管理和指導,制定出臺《岱山縣博物館管理暫行辦法》,對全縣博物館的發展保障、管理監督、檢查獎勵、社會捐贈辦法等作出規定。除政府公益性博物館以外的各博物館,允許其通過門票、旅游產品銷售和其他有償經營活動等籌措辦館經費;博物館的一切收入和接受的捐贈、資助,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截留、挪用,全部用于博物館建設發展;各政府機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必須自覺支付在博物館的各類消費。各博物館從嚴要求,對管理人員、解說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有些博物館還招收大學生作解說員,提高了博物館的檔次,做到建一只館,管一只館,并成功一只館。
3、不斷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岱山縣立足海島基層文化建設實際,注重挖掘具有地方濃郁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和漁業文明,不斷夯實海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海洋海島特色的文化精品,大力豐富漁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快建設海洋文化基礎設施。縣財政優先安排縣文化廣場、縣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并在土地行政劃撥、城市建設配套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從而把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到文化設施建設上來,5年來累計投資達5000多萬元。已建成的岱山文化中心成為海島人民舉行各類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濱海而建的仙洲公園更是美侖美奐,吸引四方游客。通過置換舊的文化資產,盤活新的文化設施建設資金。動員社會力量,采用各部門分擔建設的方法,集中各部門資金投入到文化設施建設上來,較好地營造了海洋文化的氛圍。依靠部分信貸資金投入,提高經營性文化設施的品位和檔次。
二是大力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海洋文化,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努力為漁農民提供生活氣息濃厚、形式豐富多樣的“文化大餐”。組織編寫漁歌號子,經過文化工作者和專家們的收集、整理、改編,岱山漁歌相繼被搬上舞臺。同時,積極引導群眾團體以連響、馬燈、漁鼓、秧歌等民間文藝為載體,從不同角度宣傳岱山漁歌。20**年6月,成功舉辦了全國沿海省市漁歌邀請賽,提高了漁歌在民眾中的認知度,濃郁了縣內民間藝術氛圍。20**年5月,岱山縣被命名為浙江省第三批民族民間藝術(漁歌)之鄉。組織創作漁民畫,以漁民、漁姑、漁嫂為主要創作群,創作生產了一批色彩鮮艷、反差強烈、海島生活氣息濃郁的漁民畫,佳作紛呈,數百件作品在國內外獲獎、展出、發表或收藏,足跡遍及美、法、日、澳等18個國家。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海島漁民畫邀請賽及中國**漁民畫藝術節,深受業內外人士好評。組織創作戲劇小品,作品以濃郁的海派特色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并形成了一支集編、導、演于一體的戲劇小品隊伍。建成中國書雕城,擁有500余件大中型木雕書法作品,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批準為中國書雕藝術研究院。
三是有效提升“浙江東海明珠工程”和“**海島百花工程”的建設內涵。努力營造廣場文化氛圍,充分利用新建的文化廣場、仙洲公園等群眾文化設施,組織開展影響面廣、參與性強的群體性文化活動,積極引導群眾自發興起的文藝、健身等活動,豐富海島人民的業余生活。積極策劃主題文化活動,漁港音樂會、漁民運動會、海島風箏演示會、徐福東渡節等一批富有海島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日益活躍,社會反響良好。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元宵彩燈展,已成為岱山現代民間文化活動的新載體。大力實施文化下鄉工程、“一鄉一品”工程,創作排練短小精悍、主題鮮明的小節目,組織文藝小分隊深入漁村小島、田頭船頭宣傳演出,特別是在漁民“伏休”時節開展的各類文化下鄉深受歡迎。同時,還結合各鄉鎮特點,以漁、港、景為切入口,組織開展充滿濃郁海島風情的特色文體活動,吸引廣大漁農民廣泛參與,活躍了漁農村的文化生活。
二、初見成效的原因及啟示
加強海洋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整體推進戰略部署的內在要求,是提升岱山縣文化競爭力和對外知名度的當務之急,是牢牢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岱山縣用時代的要求、發展的眼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統性的文化戰略,統籌整個文化建設,造就特色經濟拉動力,增強構成岱山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
1、建設海洋文化,順應了當今時展的潮流。21世紀是海洋世紀,是發展海洋經濟文化的時代。岱山縣作為地處沿海的經濟欠發達縣,它順應當代經濟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趨勢,全力弘揚海洋海島優勢,始終抓住海洋文化主題,加快海洋經濟強縣建設,推動岱山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一是順應了發展海洋經濟的需要。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是需要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加快融合,科學的、健康的具有傳統和現代魅力的海洋文化將有效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指出:“開發海洋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如何抓住新的機遇利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沿海各地當前首要任務。岱山作為全國12個海島縣之一,擁有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的資源,他們抓住機遇、珍惜機遇,全力開創海洋經濟新局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新轉變,把岱山建成浙江省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海島休閑度假基地、海洋文化基地、海上物流基地、現代漁業基地、海洋能源基地和海水開發利用基地,力爭成為杭州灣經濟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海洋經濟強縣。
二是順應了發展文化經濟的需要。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擁有更先進更豐富的文化,就能引領21世紀潮流。人類歷史經歷過自農業時代、工業時代、新經濟時代,現在已經進入文化經濟時代。文化經濟時代特別關注人的心靈的產品,是“內容產業”唱主角的時代,是文化唱主角的時代。岱山擁有渾厚的海洋文化資源,海、島、礁、浪、沙、風、鹽、魚等構筑了獨特的海洋風情,具有濃郁的海島民俗文化和漁業文明的特征。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海洋民俗文化資源,不僅有助于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還有助于人類正確地對待海洋、對待環境、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
三是順應了發展休閑經濟的需要。未來學家預言,人類的休閑時代即將到來,海洋的神秘感、海洋資源的豐富性,是探索未知、感受生命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去處。岱山縣著眼于整合全縣海洋游資源和海洋文化資源,將人們普遍關心的衣食住行納入到廣義的海洋文化內涵中,從海洋系列博物館、休漁謝洋大典等極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入手,渲染岱山獨特的海洋文化,宣傳揚帆遠航、耕海牧漁的海島人勇于開拓、敢于拼搏、勤勞智慧、包容萬象的海洋精神,悉心營造充滿海島、海灘、海景,漁民、漁船、漁具,陽光、空氣、海鮮等海洋文化休閑環境。
2、建設海洋文化,堅持從岱山海島的實際出發。近年來,岱山縣對建設海洋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化,工作實效日趨明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注重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岱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經濟發展路子。工作中做到“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錯位競爭。立足岱山縣情和海島實際,正確把握海島海洋旅游資源和海洋文化資源的現狀和開發前景,避免與周邊地區的雷同,形成主題各異、類型不同、資源共享、相互補充的海洋文化建設模式,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堅持創新載體、獨辟蹊徑、創出特色,從海洋系列博物館、休漁謝洋大典等外地尚未開發又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入手,在漁文化、泥文化、鹽文化等傳統海洋民俗文化上做文章,并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全力做大、做強、做精,積極打造岱山獨特的海洋文化品牌,提升岱山的知名度。
二是堅持文化與經濟互動。切實將文化作為經濟活動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著眼于經濟文化的融合與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海洋文化要素在旅游等產業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內涵,打響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堅持用經濟的手段、產業的思路做好“文化經濟”文章,積極開發利用海洋、海島、海港文化旅游資源,特別是把建設系列博物館作為突出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作為開發海島旅游、擴大海洋產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舉措,促進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實現文化引領經濟、經濟支持文化、文化與經濟互動的格局。
三是堅持開放式運作。堅持“少花錢,多借力”的整體思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強化開放式運作。注重文化領域的市場運作,以市場換投資、服務,以資金換資金,以利益換利益;在文化設施、項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堅持依托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報社和浙江海洋學院等方面的力量,把中國海洋文化節辦成了學術研討和文化娛樂的盛會。同時,在建設海洋文化節海壇、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海防博物館等海洋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籌措、展品收集等方面都體現了開放式運作的效果。
四是堅持群眾參與。文化來源于生活,來自于群眾。只有把全縣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讓群眾直接參與文化工作,打造海洋文化名縣才有堅實根基和基礎動力。近年來,岱山漁農民群眾創作的戲曲小品、漁民畫、漁歌、海島文學等海洋特色鮮明的文藝作品多次在全國、省級大賽中獲獎,這些創作都來源于群眾,又通過群眾得以傳承。始終堅持在文化建設中吸引群眾的積極參與,重視不同人群對文化的不同需求,為群眾參與文化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參與中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始終堅持在群眾參與中推進文化建設,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體現濃郁的民間民俗特色。
三、目標和舉措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和縣委十屆六次會議決定(《關于加快建設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名縣的決定》),我縣將全力構筑海洋文化名縣“三大支撐”,積極實施“四大工程”,把我縣建設成為海洋特色濃郁、時代特征鮮明、在長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海洋文化名縣。
1、以海洋文化節慶為支撐,著力打響海洋文化名縣品牌。
堅持務實與創新相結合,立足岱山實際,精心籌備并舉辦好中國海洋文化節。現正著手海洋文化節主會場--祭海壇的后期建設工作,使之成為我縣打造海洋文化名縣的標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設施。繼續堅持開放式運作,積極探索社會力量辦節的新路子,進一步實現政府“花小錢,辦大節”的目標。注重節慶產業和產品的開發,做好“以節促旅”文章。我們將以海洋文化節作為加快城鎮發展的重要平臺,充分利用節慶活動,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并且注重積累,做好中國海洋文化節的檔案整理工作,為下一屆海洋文化節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2、以海洋系列博物館為支撐,積極打造海洋文化基地亮點。
今后我縣將著手開展海洋系列博物館有關命名報批工作,使博物館成為岱山旅游設施、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一是切實加強對已建成的博物館的管理。嚴格按已出臺的博物館管理辦法,規范博物館管理,盡快使我縣的博物館管理達到正規化、專業化。要求各博物館依托自身條件,壯大博物館發展,找到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的最佳結合點。二是不斷豐富已建成博物館的內涵。中國臺風博物館已于今年9月完成二期4D動感影院綜合項目主體工程,準備啟動親歷臺風項目和臺風群雕項目(已由中國美院策劃),拓寬建設以臺風為核心的風文化主題園;中國燈塔博物館將繼續打造以世界著名燈塔為城市雕塑、抽象燈塔為新區路燈的“燈塔之城”,盡快啟動岱山水道功能燈塔建設,形成匠心獨具的燈文化主題園。三是規劃啟動其它博物館建設。加大博物館建設的招商引資力度,籌劃建設中國海鮮博物館等其它博物館。
3、以海洋文體精品為支撐,不斷充實海洋文化旅游內容。
繼續注重海島傳統文化和現代海洋旅游經濟的有效結合,創新內容,提升品位,打造一批具有海島鮮明特色的文體精品。一是唱響岱山漁歌。重視對漁歌藝術的搶救和挖掘,融合時代特征,增強漁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組織拍攝漁歌MTV,作為對外宣傳岱山的有效載體、對外交往的禮品和旅游紀念品。廣泛發動全縣干部群眾愛漁歌,唱漁歌,逐步使岱山成為中國漁歌之鄉。二是畫好岱山漁民畫。加強漁民畫創作隊伍建設,鼓勵創作人員深入漁村、漁船、漁場,重視培養民間漁民畫作者。鼓勵創新漁民畫的表現形式,提高漁民畫的商業價值,引導漁民畫向產業化發展,擴大岱山漁民畫的影響力。三是開展沙灘運動。充分發揮“華東第一灘”優越的資源條件,打響沙灘特色運動品牌,適時開展富有海洋風味的漁民運動會、沙灘排球、沙灘摩托車、沙灘滑翔等運動,并逐步提高沙灘運動的舉辦規格。四是開發海釣休閑。海釣作為深受現代人喜愛的一項休閑活動,市場發展潛力很大。我縣可以依托中國島礁博物館,積極探索開展島際游、環島游項目,把海上觀光和游艇業相配套,加快發展海釣業。繼續實施人工島礁和人工放養,力爭通過幾年努力把我縣建成國內知名的海釣基地之一。五是建設文化主題園。著眼于做大特色旅游產業,進一步推進文化主題公園建設。臺風樂園建設將在中國臺風博物館的基礎上,打造以臺風為核心的風文化樂園;岱東牧獐樂園將建成集觀光、狩獵、餐飲、住宿于一體的休閑娛樂場所;鹽主題公園將在萬畝鹽田上繼續深挖鹽文化內涵。六是嫁接演藝團隊。加強軍民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依托部隊原有的樂隊,組建演藝團隊,并使之成為特色表演團隊,積極嫁接周邊地區的優秀文藝人才,用市場化的方式,引進專業演藝團隊,宣傳海洋特色文化。
4、以實施“四項工程”為抓手,不斷加強海洋文化名縣基礎工作。
實施文明素質工程,進一步提高群眾整體素質。我們將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未成年人,借助一定的形式,著力增強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創建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為載體,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實施文化陣地工程,進一步活躍基層文化工作。文化陣地是發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我縣正著手社區公益文化陣地建設,積極培育廣場文化、社區文化、鄉村文化、軍營文化,努力形成比較完備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著手改善基層文化設施,切實解決個別鄉鎮“有站無舍”現象。大力推進海島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進一步開展海島文學的創作和交流,以滿足漁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海島文化品位。
實施文化基礎工程,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統籌發展,是打造海洋文化名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縣以鞏固教育強縣為目的,著力推進城鄉教育
優質均衡發展。鞏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創建成果,加大全社會科普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公共科學素養和勞動力科技素質。不斷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我縣醫療診治水平。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廣泛開展老年人門球、木蘭拳等群眾性體育活動。加強文化傳播渠道建設,進一步提高漁農村廣播電視入戶工程建設水平;加強文化傳播手段建設,推進數字化和網絡化在線傳播,加大各部門、各系統網站的建設和管理力度。
實施文化產業工程,進一步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海洋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臺。今后我縣將引導有關部門逐步從“經營文化”為主向“管理文化”為主轉變,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發展以旅游文化為重點的文化產業,著力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在全社會形成關注文化產業、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格局和運行機制。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積極開展“掃黃打非”,繼續抓好網吧整治工作,依法加強音像、書報刊、印刷業等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管理,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 上一篇:規范藥品秩序方案
- 下一篇:園林綠化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