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環境質量工作報告
時間:2022-06-16 07:19:00
導語:環保局環境質量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據《*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市環境保護局委托本報全文20*年*市環境質量狀況。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圣杜甫筆下的蓉城,繪就了一幅人與鳥兒和諧相處的詩意畫卷。時光荏苒,今天,倘若詩圣能夠重游花間綠下的蓉城,他的詩句一定更加馥郁而優美。藍天、白云、青山、碧水……如今的蓉城,成了鳥兒棲息的天堂,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畫面,重現錦江河畔。這樣的改變,離不開我市近年來致力于環境保護的不懈努力,在我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環境質量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從42條小流域“洗顏”,全年SO2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再到全年319天“好天氣”……一個個躍動的數字,串聯起我市生態環境改善的“綠色鏡頭”。“*的藍天越來越多了!”老百姓眼見為實的感受,給我市生態環境給出了最高的“褒獎”。
從本月起,市環保局與本報將全新開辟《生態*》專欄,用文字去記錄我市在致力于環境保護上的一個個重拳出擊,用鏡頭去定格我市環境質量改善的一次次“變臉”。而首期“生態*”專欄,市環保局將*環境質量“白皮書”,盡請關注!
環境空氣質量
20*年*市城區環境空氣中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全年空氣質量以良為主,日平均空氣污染指數(API)范圍24~182,優良率為87.2%,與上年基本持平(上年87.4%)。空氣質量級別為優的有28天,良291天,輕微污染40天,輕度7天,無中度及以上污染。全年優良以上天數為319天,與上年持平。
全年空氣中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的天數達335天,占全年天數的91.5%;為二氧化硫的天數3天,占全年天數的0.8%。
城區環境空氣質量
20*年*市城區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降塵量年均值低于當年地方標準。城區空氣質量狀況見圖1-1。
可吸入顆粒物(PM10)
城區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濃度為0.111毫克/立方米,年均值濃度范圍為0.092~0.117毫克/立方米。各測點日均濃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超標率在13.1%~19.4%之間,城區日均濃度超標率為16.1%。
二氧化硫(SO2)
城區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0.049毫克/立方米,年均濃度范圍為0.035~0.059毫克/立方米;除清潔對照點和三瓦窯測點外,其余測點日均濃度均有不同程度超標,超標率在0.3%~2.6%之間,城區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1.2%。
二氧化氮(NO2)
城區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0.052毫克/立方米,年均濃度范圍為0.038~0.068毫克/立方米;除梁家巷測點日均值有2天超標外,其余測點日均值均未出現超標。
降塵
城區降塵年均值為9.60噸/平方公里·月,12個測點年均值范圍為7.74~10.94噸/平方公里·月,城區年平均降塵量低于地方標準(清潔對照點+3噸/平方公里·月)1.13噸/平方公里·月。
城區空氣污染特征及變化趨勢
空氣污染類型
*市空氣污染特征為煤煙、機動車排氣、揚塵混合型污染。城區環境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其次為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負荷所占百分比見圖1-2。
城區空氣質量變化趨勢
空氣質量年際變化
20*年城區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均值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013毫克/立方米,降幅為21.0%;二氧化氮年均值較上年同期上升了0.003毫克/立方米,升幅為6.1%;可吸入顆粒物與上年持平;降塵年均值比去年上升了0.20噸/平方公里·月,升幅為2.1%;綜合污染指數較上年同期下降0.179。總體上,20*年*市環境空氣質量較上年有所改善,維持近年來呈逐年好轉的總趨勢。
空氣質量季節變化
20*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季節變化規律為:冬春季節污染重,夏秋季節污染輕,與多年季節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由于20*年秋季雨水相對往年偏多,秋季污染較以往明顯減輕,空氣質量與夏季相當。
空氣污染區域分布
二氧化硫:城西北、城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中心相對較低;
二氧化氮:城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東相對較低;
可吸入顆粒物:城東南、城東、城西、城西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中心、城北相對較低;
各區域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值差異不大,表明我市城區無明顯區域性污染。
郊區(市)縣空氣質量
監測結果
20*年*市14個郊區(市)縣環境空氣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圍為0.011毫克/立方米(蒲江縣)~0.051毫克/立方米(彭州市)。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圍為0.017(都江堰市)~0.033(崇州市)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范圍為0.057(新津縣、邛崍市)~0.*8(青白江區)毫克/立方米。
20*年14個郊區(市)縣綜合污染指數范圍在1.036(蒲江縣)~2.003(彭州市)之間,除彭州市有所上升外,其余縣(市)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金堂下降最為明顯,蒲江縣、青白江區次之。
比較
14個郊區(市)縣空氣質量明顯優于城區。總體來看,大部分郊區(市)縣環境空氣質量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呈下降趨勢。
20*年*市城區及各郊區(市)縣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比較見圖1-6。
酸雨污染狀況
城區
監測結果分析
與上年度比較,20*年降雨量增多,酸雨頻率減少,但酸度有所增強。
20*年*市城區共采雨樣254個,總雨量(采樣量)2351.4mm,其中酸雨量(采樣量)170.2mm,占總雨量7.2%;降水pH值范圍4.13~7.80,降水pH均值為5.59,酸雨pH均值4.54,酸雨頻率3.5%。
與上年相比較,20*年降水量(采樣量)增加了436.3mm,但酸雨量減少了54mm,酸雨頻率下降了4.9個百分點;降水pH均值下降0.29;酸雨pH均值下降0.55。
降水化學組成分析
根據降水離子分析,20*年度降水中離子濃度最大的是硫酸根(22.6mg/L),其次為硝酸根(6.87mg/L)。硫酸根與硝酸根離子當量濃度比為2.12,這種比例關系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硫酸根濃度趨于穩定,硝酸根濃度逐年上升,表明*市的酸雨污染呈硫酸型污染,但隨著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機動車排氣污染使NO3-成為僅次于SO42-影響降水酸度的次重因素。
郊區
14個郊區(市)縣全年共獲降水樣品1509個,其中酸雨樣品19個,降水pH測值范圍為3.77(彭州市)~8.96(青白江區),pH年均值范圍為5.17(彭州市)~7.20(溫江區)。出現酸雨的有崇州、彭州、蒲江3個地區,所占比例為21.4%。三個地區的酸雨頻率分別為9.6%、4.4%、2.6%。彭州市、蒲江縣的酸雨頻率均較上年明顯減少,其中彭州市年降水pH均值小于5.6。
水環境質量
岷、沱江水系水質狀況
20*年*市岷、沱江兩大水系共設置82個監測斷面,其中岷江水系57個,沱江水系25個。在82個監測斷面中,水質以Ⅱ、Ⅲ類為主,Ⅰ~Ⅲ水質的斷面占總數的74.4%,較去年同期增加11個百分點。各水質類別比例見圖2-4。
岷江水質狀況
岷江分為外江和內江。岷江(外江)水系主要包括南河(新津)、金馬河兩大干流及其支流;(內江)水系主要包括府河、江安河、柏條河、走馬河四大干流及其支流。
岷江外江水系南河水質優,全流域13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標準;岷江外江水系金馬河水質優良,全流域17個監測斷面有15個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標準。
岷江內江水系江安河流域上游水質良好,下游城區段水質較差,所監測5個斷面有4個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標準;岷江水系內江走馬河、柏條河水質優;岷江內江水系府河上游水質良好,城區段達到水域功能區劃要求,下游為重度污染。岷江內江水系南河城區段達到水域功能區劃要求。
20*年在岷江水系監測的57個斷面中,水質以Ⅲ類為主,水質為Ⅰ~Ⅲ類的斷面所占比例為78.9%,較去年增加7個百分點。各水質類別比例見圖2-5。
沱江水質狀況
沱江主要由北河、中河、毗河三條上游支流匯合而成,另外包含蒲陽河和驛馬河等幾條主要河流。
沱江流域毗河上游基本無自然來水,水質差,中游由于有支流匯入,水質較好。到下游匯入沱江前,水質達到Ⅳ類。北河全年水質優;中河水質為Ⅳ類,為輕微污染;蒲陽河全流域除支流人民渠六支渠水質為Ⅳ類,其余河段水質優良;驛馬河上游水質好,下游污染嚴重。
20*年在沱江水系監測的25個斷面中,水質以Ⅱ類、Ⅲ類和劣Ⅴ類水質為主,水質為Ⅰ~Ⅲ類的斷面所占比例為64%,較去年增加20個百分點。
岷沱江水系污染特征
20*年岷江水系水質污染的主要特征為岷江(外江)水系良好,岷江(內江)水系中上游段水質良好,達到劃定的水域標準,中下游段水質污染較重,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沱江干流水質好,支流水質改善,中河入金堂縣境清江大橋斷面水質好轉,氨氮略超標。
*市省控以上斷面水質狀況
*市出入境水質
20*年岷江、沱江水系*段共設置6個省控以上(其中2個為國控)出入境監測斷面。監測結果表明,岷江入境水質良好,出境斷面未能全部達標。沱江干流整體水質良好。
岷江水系*入境斷面“都江堰水文站”水質為Ⅰ類,優于劃定的Ⅱ類水域標準。岷江(內江)*出境斷面“雙流縣黃龍溪”水質為劣Ⅴ類,未達到劃定Ⅲ類水域標準,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劣Ⅴ)、溶解氧(Ⅳ)、生化需氧量(Ⅳ);岷江(外江)*出境斷面“新津岳店子”水質類別為Ⅲ類,保持穩定,達到劃定Ⅲ類水域標準。
沱江北河*入境斷面“金堂縣201醫院”和沱江*出境斷面“金堂縣五鳳”水質保持穩定,達到劃定的Ⅲ類水域標準。沱江中河*入境斷面“金堂縣清江大橋”水質為Ⅳ類,未達到劃定Ⅲ類水域標準,主要污染項目為氨氮。
*市出入境水質變化趨勢
根據岷江、沱江水系出入境監測斷面全年逐月監測數據和年均值分析比較,岷江入境水質好于岷江出境水質,岷江(外江)出境水質好于岷江(內江)出境水質。沱江北河入境斷面水質好于中河入境斷面水質,沱江出境好于沱江入境水質。
與上年相比,岷江水系外江出境斷面“新津縣岳店子”水質保持穩定;入境斷面“都江堰水文站”水質由Ⅱ類上升為Ⅰ類;內江出境斷面“雙流縣黃龍溪”水質類別無變化,全年有4個月達Ⅴ類,主要污染物氨氮年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下降27.8%。沱江北河入境斷面“金堂201醫院”和出境斷面“金堂五鳳”水質良好并穩定保持Ⅲ類;沱江中河入境斷面“金堂清江大橋”水質由Ⅴ類好轉為Ⅳ類,主要污染物氨氮濃度下降明顯。
岷、沱江水系綜合污染指數評價
岷江水系出入境監測斷面綜合污染指數比較表明,岷江入境水質好于岷江出境水質,岷江(外江)出境水質好于岷江(內江)出境水質。
沱江水系出入境監測斷面綜合污染指數比較表明,北河入境斷面201醫院的水質好于中河入境斷面清江大橋,沱江出境水質好于沱江入境水質。沱江水系出入境監測斷面綜合污染指數比較見圖2-3。
其它省控斷面水質情況
除出入境斷面外,*市境內的省控斷面還有岷江入都江堰境斷面“界牌”、城區錦江及沙河匯合后控制斷面“永安大橋”、江安河入府河前控制斷面“二江寺”、南河(新津縣)入金馬河前控制斷面“老南河大橋”、沱江控制斷面“三皇廟”、毗河控制斷面“工農大橋”,省控斷面每月監測27項指標。
20*年岷江入都江堰境斷面界牌全年水質優,水質類別為Ⅰ~Ⅱ類;城區錦江及沙河匯合后控制斷面永安大橋全年均值達到劃定Ⅳ類水域功能區水質要求;南河(新津縣)入金馬河前控制斷面老南河大橋水質良好,全年均值達到劃定的Ⅲ類水質標準,且水質較2007年明顯改善;沱江干流控制斷面三皇廟水質良好,達到劃定Ⅲ類水質標準;毗河控制斷面工農大橋豐水期水質良,平水期和枯水期水質受輕微污染或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氨氮。
城區錦江及沙河水質狀況
城區水域功能區達標狀況
南河百花大橋、沙河桿塔廠和府河大安街斷面為*市城區水域功能區考核監測(即“城考”監測)斷面,分別設置在流經市區的府河、南河、沙河上。其水域功能分別為南河百花大橋景觀用水、沙河桿塔廠工業用水、府河大安街景觀用水。20*年的監測結果表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均為Ⅳ類,達到相應水域功能區水質標準,達標率為100%。
城區主要河流水質狀況
20*年流經市區府河在城區入境斷面“羅家村”水質達到劃定Ⅲ類水域標準。錦江(府河與南河匯合后稱錦江)與沙河匯合后控制斷面“永安大橋”水質為Ⅳ類,達到劃定水質標準。
城區13條中小河流監測pH、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5項指標,其中鴻門堰、簧門堰、下澗槽、干河水質為Ⅳ類,其余9條河流水質均為Ⅴ類。
飲用水源水質狀況
城區飲用水源水質
20*年*市城區飲用水源仍然為水六廠、水五廠。當年7月飲用水源監測開始增加GB3838-2002表3中有機項目和特定項目分析。全年監測結果表明,中心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新增監測的80項指標全部達標,全分析監測水質達標率為97.7%。其中水六廠監測項目全部達標,達標率為100%;水五廠部分監測項目超標,達標率為82.2%。水五廠超標項目為糞大腸菌群、氨氮、總磷、錳。
與上年比較,*市城區飲用水源水質穩定,水質達標率提高0.02個百分點。
郊區(市)縣飲用水源水質
20*年郊區中的青白江區農水局、新都區三水廠、金堂縣201醫院、龍泉驛區長松寶獅、東風渠自來水二廠、彭州西河水庫6個監測點水質階段性達標,超標率在8.3~50%之間,主要超標項目為糞大腸菌群、總磷、總氮等。其余10個區市縣飲用水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聲環境質量
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
20*年*市城區道路交通噪聲監測路段總長度405.7公里,監測點位282個,平均等效聲級為69.0分貝,比2007年下降1.0分貝,平均車流量為3645輛/小時。聲環境質量屬于“較好”級。
20*年城區污染較重的道路為三環路、靜居寺路、機場路、建設路。本年度全市超過70dB(A)以上的路段為1*.2公里,比2007年減少了73.2公里。全城區無重污染路段,中度污染路段占監測路段總長度的5.88%。
除都江堰因地震未開展監測外,全市13個郊區(市)縣的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均值為65.1分貝,比2007年下降1.0分貝,均處于“較好”以上水平。
與上年比較,龍泉驛區等8個郊區(市)縣測值下降,下降幅度在0.1~7.0分貝之間;新都區等4個郊區(市)縣上升,上升幅度在0.1~1.8分貝之間,雙流縣與去年(67.9分貝)持平。
區域聲環境質量
20*年*城區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總面積為248.7平方公里,監測點位307個,平均等效聲級為54.1分貝,與2007年基本持平。聲環境質量屬“較好”級。
20*年度,影響城區區域聲環境質量的噪聲源中交通噪聲影響強度最大,平均為57.2分貝,生活噪聲則影響范圍最廣,占73.0%。
除都江堰因地震未開展監測外,20*年全市13郊區(市)縣的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均值為53.1分貝,與2007年基本持平,均處于“較好”以上水平。
與上年比較,溫江區等7個郊區(市)縣測值下降,下降幅度在0.1~3.1分貝之間;龍泉驛區等6個郊區(市)縣上升,上升幅度在0.3~3.3分貝之間。
功能區聲環境質量
20*年*市功能區噪聲平均等效聲級晝間為58.6分貝、夜間為53.5分貝,與2007年比較,晝間下降了0.6分貝,夜間上升了0.5分貝。1~4類區晝間和3類區夜間平均等效聲級達到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1類區、2類區、4類區夜間分別超標1.3、1.5和10.2分貝;1~3類功能區晝間和1、3類功能區夜間比2007年有不同程度下降。城區功能區噪聲污染總體與上年基本保持同一水平。
除都江堰因地震未開展監測外,全市7個設立1類聲功能區的郊區(市)縣晝、夜聲級均達標;13個設立2類區的郊區市縣晝間均達標,夜間12個達標;10個設立3類區的的郊區(市)縣晝、夜均達標;13個設立4類區的郊區(市)縣晝間均達標,夜間12個達標。
- 上一篇:環保局政務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 下一篇:環保局招聘環境監察人員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