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堰塘整治工作匯報

時間:2022-03-21 04:23:00

導語:供銷社堰塘整治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縣委統一安排部署,縣供銷社“三萬”工作隊負責鎮村的堰塘開挖、清淤維修整治工作,從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2月底,經過兩個多月的扎實工作,村堰塘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順利完成整治任務目標,村堰塘整治工作主要作法: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

2012年月中旬,縣供銷社認真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學習貫徹縣委“萬名干部進萬村挖堰塘活動”動員大會精神,按照《全縣“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堰”活動實施方案》和縣委“挖堰塘、強基礎、惠民生”的主題要求,深刻認識挖堰塘、興水利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迅速成立領導小組,由縣供銷社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曹鋒同志任組長,明確專班專人,縣供銷社干部職工廣泛參與,將整治村堰塘當成一項民生工程、聯心工程、惠農工程來做。

二、嚴明紀律,腳踏實地

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廣泛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縣供銷社主要領導曹鋒等同志帶領工作隊員走進,嚴守工作紀律,廉潔親民,住農戶,不打牌,不接受村民任何饋贈,所有費用一律自理,不給當地村委會和村民增加任何負擔,踏冰霜、頂風寒、翻山越嶺,不辭辛勞,不顧一身泥與水,山高溝深若等閑。參加挖堰塘、清淤泥、訪村民、系民情活動。工作隊員堅持寫民情日記和調研體會。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縣供銷社“三萬”工作隊及干部職工共5次走進村,參加挖堰清淤的供銷社干部職工35人次,走訪村民165人次,投放資金(含直間接費用)12000元。

三、發動群眾,精心組織

縣供銷社“三萬”活動挖堰塘工作隊進駐村以后,與村兩委班子領導一道,先后4次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召開一次村民大會,參加會議的村民368人。迅速發動群眾,統一思想,制定目標,科學組織。抓好五個重點:

一是大力宣傳政策,廣泛向村民宣傳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動員廣大村民自覺投入到整治堰塘、興修水利建設會戰中來;

二是深入走訪農戶,深入到挖堰塘工地和農戶,走訪老黨員、老勞模、五保戶、留守老人、特困群眾,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呼聲,掌握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村群眾關注的,是高山公路硬化和生產生活用水兩大難題。

三是廣泛發動群眾,增強村民對整治堰塘的主體意識、發展意識、自覺意識。打一場整治堰塘的突擊戰、持久戰,動員外出務工年關回鄉的村民,為整治堰塘投入義務工,近2個月,全村共投入義務工800余個。投入義務工年齡最大的78歲,年齡最小的16歲。

四是積極籌措資金,縣供銷社在自身經費十分緊缺的條件下,勒緊褲帶,開源節流,在第一時間,為村籌措資金1萬元。村回鄉的打工妹王皎群投入資金12000元(部分用于整修公路,以便租用挖堰塘淤泥的挖掘機通行)。

五是明確整治堰塘、興修水利的重點。村有大小10口堰塘,縣供銷社與村兩委班子制訂一期堰塘整治計劃,先期整治當家堰塘2口,維修水池5口,完成內溪引水尾期工程。到2012年2月底止,村整治堰塘一期任務已經完成。

四、科學決策、扎實工作

整治堰塘、興修水利,村委會是關鍵。為了提高廣大村民整治堰塘、清淤排沙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村委會提出:誰維修、誰投工、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凡是堰塘水位以下的受益村民,都要投入到整治堰塘投入義務工的活動中來,實行共同整治、共同管理,共享資源。不帶絲毫的強迫命令。這一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紛紛投入義務工,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整修2口當家堰塘,投入義務工800多個,沒有一個村民與村兩委班子討價還價,沒有一個村民拒絕出工。挖堰清淤工程做得有條不紊,熱火朝天。近兩個月來,共清淤開挖堰塘5000立方米,堰塘平均掘深1.5米,全村僅整治兩口當家堰塘擴容水6000立方米,在原有基礎上擴容一倍多。租用挖掘機開挖清淤30小時,整治堰塘共投資38000元,盡管村委會和縣供銷社多方籌措資金,但仍有2萬元的資金缺口。最大的一口老堰,已有57年的歷史,今年第一次整修清淤,挖掘淤泥深達2米,整治完成后可納水4600立方米。

五、強基固本,創新機制

地處高山,擁有水稻田480畝,所產大米香甜可口,回味綿長。在走訪村民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許多農民因為堰塘淤泥積淀,將水田改為旱田來種,全村共有250畝水田改成了旱田,農業產量大打折扣。而且村民們時常為水源而引起糾紛,影響社會穩定。只有把堰塘整治好了,的水稻田耕種面積才可逐步恢復,也可推促社會和諧穩定。

整治堰塘、興修水利,是貫徹落實同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訓導。是立足當今,福蔭千秋的事業,相對農業來說,整治堰塘是一個永續的話題。對莊稼人來說,堰塘并不是一個新名詞,而是與水稻同生共存。“三萬”下鄉活動,整治堰塘工作,雖然階段性任務已告完成,但相對農村來說,開挖、清淤堰塘工作僅僅是開始,遠遠沒有結束。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堰塘是水稻的命脈。這一古訓,村領導和村民們始終牢記在心。整修清淤堰塘,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很多的基礎工作要做,需要廣泛籌集資金,爭取政府財政及各部門給力支持,需要全村人民艱苦奮斗、戰天斗地、拋灑心血和汗水,要加固堰塘護堤,加強日常管理,堅持誰開挖、誰維修、誰維護、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使堰塘真正成為農業生產永不衰竭的肺。

村最近作出決定:將全村余下的大小8口堰塘進行一次全面整修清淤,并列為2012年村兩委班子工作規劃的“頭版頭條”。完成這一整治工程,可以將堰塘容水量由現在的1萬立方米,擴容到2萬立方米,但由于村交通閉塞,公路簡易,基礎條件是全縣最差的,村級積累也是全縣最薄弱的,所以要實現整治堰塘的“宏偉”目標,可謂任重而道遠。要建立和完善全村堰塘管理制度,探索村堰塘的股份合作管理模式。建立村堰塘可持續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堰塘的灌溉和水產養殖作用,使堰塘真正成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新農村建設的幸福之源、小康之源。

縣供銷社“三萬”活動挖堰塘領導小組認為,整治村級堰塘是一項事關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全局的工程,單純依靠一時一事一部門是無法功德圓滿的。必須緊緊依靠各級政府財政等資金給力,各相關部門通力協作,舉全社會之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收到持久的效果,真正實現“挖堰塘、強基礎、惠民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