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政務工作年度匯報
時間:2022-05-22 11:32:00
導語:區委政務工作年度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年來,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大干“十二五”開局之年,抓緊實施“五大戰役”,著力打造“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全力推進產業發展、新城建設和人民生活“三個新跨越”,較好地完成了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預計我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5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70億元,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億元;財政總收入將達24.18億元,比上年增加12.17億元,增長101%(剔除年企業股權轉讓一次性收入,總收入為17.44億元,增長45%),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2.39億元,比上年增加5.13億元,增長71%(剔除年企業股權轉讓一次性收入,地方級收入9.69億元,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9500元,增長13%。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壯大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集群輻射效應,通過選商引資,積極引導光電、電子信息、電工、食品、輕紡等上下游企業入駐園區,形成支柱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友達光電產值突破255億元。銀鷺集團成功聯姻雀巢公司,產值超過80億元。天馬TFT等開始動工建設,許繼開關等一批企業建成投產。“9·8”投洽會和省民企招商會簽約投資總額500億元人民幣。全年實現合同利用外資3.06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金額與增幅均創歷史新高;合同利用內資15.87億元人民幣,提前完成全年任務。全區現有工商注冊企業29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6家。通過科技引領、品牌帶動,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全年投入科技經費近2千萬元,帶動企業投入近4億元。全國首個香制品研發設計中心揭牌,全區企業申請專利398項,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現代服務業活力漸顯。夏商怡庭酒店、匯景購物廣場等一批服務企業全面營業,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正式開業。道路水路運輸利稅超5000萬元。火炬B型保稅物流中心出貨值預計超60億美元。接待海內外游客312萬人次,總收入7.5億元,小嶝休閑漁村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邨等獲評第二屆臺最具特色伴手禮。
現代農業不斷優化提升。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農業產業化專項貼息補助855萬元,扶持創建專業合作社303家,帶動7353家農戶增產增收。12家企業獲評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烏山青蔥等“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不斷發展,胡蘿卜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成效顯著,獲評“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示范區”。
(二)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根據總體規劃、產業布局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定位提升各片區功能。邀請國際知名規劃、建筑設計機構,對新城商務區等重大片區進行整體方案設計。新城中路等一批道路順利動建,新城路網不斷完善。新城核心區中央商務區五幅辦公地塊成功掛牌出讓,全省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洋唐居住區動工建設,萬科金色悅城等13個房地產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南童謠藝術活動中心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大校區進展迅速,同民醫院醫技樓等一批項目即將竣工。新圩小城鎮建設在年度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考核中名列第一。
新農村建設推進有力。農村預留發展用地項目完成選址212.65萬平方米,完成農轉用報批37.34萬平方米。投資4146萬元開展冬春修水利和農村公路建設,完成13座水庫除險加固,有序推進38個沿海突出部村居自來水管網改造。詩坂、蓮河等一批新農村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或竣工驗收。村村響廣播工程陸續投入使用。新圩、馬巷菜市場正式通過國家雙百工程標準化驗收。小嶝社區納入全市基層治理機制改革試點,友民等3個社區通過省級“綠色社區”考評,霄垅社區獲評省級生態村,馬塘村入選全國首批13個新農村建設典范。
城鄉綜合管理成效顯著。不斷健全城鄉公共交通體系,完成大小嶝島交通碼頭改擴建,更新60部公交車輛,客運樞紐中心奠基開工,大嶝等3個鄉村客運站及108個公交候車亭全部開建,公交線網、站點基本覆蓋各村居。不斷完善環衛設施,內厝生活垃圾臨時轉運站、東部固廢中心一期配套工程繼續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投入使用。城鄉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加快,全區5500畝非規劃林地植樹造林任務提前完成,城市建成區新增綠地110公頃,改造綠籬面積超5萬平方米,大道等夜景工程按時亮燈。加大城管執法力度,有效查處和糾正影響城市管理秩序的各類違法違章行為。
(三)著力民生改善工程。集中力量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和民生保障十大措施”以及九項惠民實事。設立民生保障基金,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發放保障性就業補貼、低保金和退養漁民過渡期生活補助金共計1.4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度參保22.8萬人,參保率達99.36%,發放醫療救助55.58萬元。啟動社會福利中心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5個城市社區全覆蓋。“慈善超市”暨“助殘超市店”揭牌成立。住房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后濱安置房等8個安置房項目進展順利,建成交付使用3208套。組織就業創業培訓1500人次,舉辦119場招聘會,轉移農村勞動力6453人,青年創業直通車和婦女創業貸款達3090萬元。全區財政
投入950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完成年度校安工程。實驗學校與外國語學校合作辦學。全區高考本科上線率比建區時提高20個百分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圖書館開館,檔案館竣工,12個農村文化室和69個電子書屋基本建成。南音、新圩女合唱團等一批民俗文化品牌對外交流日益頻繁。順利通過第三次文物普查國家級驗收。成功舉辦第二屆國際百公里縱走挑戰賽。蓮花醫院蓮河分院、標準化村居衛生所等一批醫療衛生項目順利推進。衛生監督所獲選國家衛生部“全國衛生監督員網絡培訓試點單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19%,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工作,外事僑務、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征兵雙擁、方志檔案、海事氣象、紅十字會、對臺、老齡、殘聯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社會管理更加有序。“平安”建設深入開展,綜治應急信訪維穩四級平臺整體聯動機制初步建立。建設高清數字化技防區,新增和改造553路村居高清監控。完善防災應急指揮平臺和管理機制,
設置了區、鎮街和村居三級避災中心157個。成立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加強勞動保障維權,追回農民工被拖欠工資超千萬元。推廣“星級”出租房管理模式,有序監管流動人口。積極推動法律援助、社區矯正和“無訟社區”建設,新創建“東園社區好厝邊會所”、“對臺無訟市場•好厝邊調解室”。暢通信訪、司法渠道,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82件,調處成功率100%。司法局被評為“全國司法所建設工作先進單位”。開展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整治,強化基層基礎安全建設和隱患排查治理,公共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四)著力激發行政活力。立足提速提質提效,優化行政服務。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派的民主監督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20次,接受專題詢問1次,辦結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55件,人大代表建議滿意率96.37%;辦結政協委員提案94件,政協委員提案滿意率100%。
政務工作不斷提升。全面啟動“六五”普法,確定首批7個區級依法行政示范單位,穩步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對鎮街及部門開展綜合績效考評,提升機關效能。公布新一輪行政審批清理項目,梳理壓縮全區法定辦理時限明確的158個行政審批項目,平均壓縮至法定時限的44%以內,建設用地許可(招拍掛)審批項目實現“零時限審批”。開展公車清理,加大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力度,保持政風清正廉潔。陽光政務持續推進,主動公開政府信息739條,開通政府網手機門戶,加強政民互動平臺建設,依法辦理行政復議、信訪復查案件,群眾訴求得到理性回應。區政府網在全國451個參評縣區級網站績效評估中排名第20位,比去年提升7個名次。
各位代表!年全區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二屆政府五年來的拼搏努力畫上了圓滿句號,實現了“十二五”開門紅。
五年來,我區經濟綜合實力不斷躍升。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6億元,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實現五年倍增,分別是年末的6倍、7倍和6倍,實際利用外資3.89億美元,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得到整體提升。拓展了火炬、兩大工業園區,引進了友達、冠捷、天馬TFT、雀巢等一批對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拉動力的龍頭企業,形成光電、電子信息、電工、食品、輕紡等五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96家,確定了工業主導拉動,三產協同推進的產業格局,三次產業比重由年末的11.4:55.2:33.4調整為3.1:81.2:15.7。產業集群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區域競爭力不斷增強。
五年來,我區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市空間布局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確立了以新城起步區、舊城改造片區和文教園區、新城核心區為主的新城總體框架,建成了隧道、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形成了“四縱四橫一環”的現代立體交通格局,實現由交通末梢向綜合性交通樞紐的歷史性跨越。建成了人力資源大、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建配套項目,構建了涵蓋商品房、保障房的住房供應體系,打造了匯景購物廣場、南街建材區、大千購物廣場等較為成熟的商圈,推動了水廠、LNG燃氣電廠和東部固廢中心等一批供水供電、垃圾處理市政設施投入使用。同時,堅持新增財力向農村傾斜,投入近4億元扶持新農村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243.8公里,在全省率先實行1元農客票改,實現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有線電視入戶全覆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五年來,我區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以百姓安居樂業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初步形成了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相配套、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與年相比,低保人數增加了34%,低保金支出增加2.37倍。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以區慈善會、區社會福利中心、鎮街敬老院、老年人和殘疾人協會等為陣地,關注特殊弱勢困難群體。建立了8個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站,試點推進了五美、桐梓等7個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先后出臺了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勞動力培訓以及退養漁民幫扶等政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鼓勵退耕退養農漁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靈活就業,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五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近3萬人,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年末增加近4000元。
五年來,我區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實施“教育提質、醫療健康、文化惠民、體育強身、提高人口素質”等惠民工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后投入4.59億元,新增校舍面積9.55萬平方米,優化教育布局和資源配置,對接島內名校合作辦學,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發展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積極探索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建成47個標準化村居衛生所,同民醫院創建二甲醫院,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建成78個區、鎮和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培育了“拍胸舞”、“宋江陣”等一批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辦了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大會、第八屆世界同安聯誼會(大會)。開展多次萬人健步行等群眾性活動,成功舉辦兩屆國際百公里縱走比賽,促進了全民健身。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項指標得到有效控制,晉升為國家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五年來,我區社會管理保持和諧有序。以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為目標,創建區政府法律顧問團、決策咨詢專家顧問團,榮獲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稱號。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深入開展“區領導大接訪”、“機關干部下訪”等活動,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穩步提升,連續5年位居全市社會綜合治理優秀區行列。以夯實基層政權為原則,開展首屆村居干部大專班培訓,推進村居信息化工程,創新出租房“星級”管理、社區矯正等一批典型社會管理模式及村居管理工作星級評定機制,“好厝邊會所”、“無訟社區”的經驗做法得到省委高度肯定。此外,我們還先后榮膺國家級平安暢通縣區、省第十屆創建文明城區工作先進區、省級雙擁模范城、教育工作先進區等榮譽稱號,年榮立省委省政府防抗“鲇魚”臺風先進集體一等功。
各位代表!成績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人民團結奮斗、努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奮斗在各條戰線上的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和外地來建設者,向給予我們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省市各部門、各駐單位、駐部隊和武警官兵,向參與開發建設的市屬各企業,向所有關心、支持建設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海內外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好中求快,以工業強區為支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必須堅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大局,規劃好、建設好新城。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從實際出發,突破體制瓶頸,破解發展難題,為大開發大建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必須堅持改善民生,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盡最大努力讓全區人民共享開發建設成果,凝聚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妥善處理經濟與社會發展、新城建設與新農村發展等關系,促進各項事業均衡、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堅持提速增效,確實改變政府工作作風,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形成開拓進取、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和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比較小,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還是以農業生產和農業人口為主。新城區規劃還需進一步提高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比較薄弱。城市化意識和城市化率還不高,退耕退養農漁民轉產轉業壓力大,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公務人員的服務能力、辦事效率和創新意識,還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后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 上一篇:市指導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意見
- 下一篇:城管局長在新任干部談話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