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長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

時間:2022-05-23 09:32:00

導語:市財政局長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財政局長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我市2011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2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如下,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全市和市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1年,全市財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保工資、惠民生、促發展為目標,以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重點,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不斷深化財政改革,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一)全市財政收支預算執行情況。

2011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451,985萬元,占年任務398,900萬元的113.3%,同比增長22.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6,246萬元,占預算166,900萬元的111.6%,比上年增收42,366萬元,增長29.4%。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149,908萬元,占預算112.3%,增長29.9%。

全市財政支出執行1,267,868萬元,占預算(年初預算加省下達補助,下同)98.9%,同口徑增長30.1%。主要支出項目執行情況:基本建設、交通運輸、城鄉社區事務和環境保護支出146,170萬元,占預算100%;支持農村生產、農林水事務支出164,369萬元,占預算10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3,724萬元,占預算100%;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52,838萬元,占預算99.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83,836萬元,占預算99.7%;公共安全支出61,379萬元,占預算100%。

(二)市本級財政收支預算執行情況。

2011年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35,603萬元,占預算130.9%,增長43.9%。其中:工商稅收完成18,840萬元,增長30.9%;排污費收入1,462萬元,增長19.8%。

2011年市本級財政支出249,982萬元,占預算94.5%,同口徑增長18.5%。主要支出的執行情況:基本建設、交通運輸、城鄉社區事務和環境保護支出74,495萬元,占預算100%;支持農村生產、農林水事務支出23,803萬元,占預算99.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060萬元,占預算99.9%;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1,423萬元,占預算100%;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5,930萬元,占預算99.7%;公共安全支出18,588萬元,占預算100%。

(三)2011年財政預算執行的措施與成效。

1、強化財政收支管理,確保預算任務的圓滿完成。一是狠抓組織財政收入。堅持工業企業抓重點、投資項目抓落實、其他稅收挖潛力、非稅收入抓監管的工作思路,全力支持稅務部門依法加強征管,在國家結構性減稅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圓滿完成了年度預算任務。2011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45.2億元,同比增長22.4%,創近十年來的最高增幅。二是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支出進度明顯加快。2011年,全市財政支出126.8億元中,用于農業、科技、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城鄉社區事務的支出達69.1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54.5%,比上年提高6.8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執行占調整預算的98.9%,執行進度在全省位居前列。三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密切關注中省資金投向和政策信息,全年共爭取中省??钛a助50.9億元,同口徑增長75%;爭取中省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21.8億元,增長15.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爭取生態補償轉移支付6億元,增長22.3%;爭取地方政府債券2.09億元,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撐。

2、著力提升生活品質,促進民生持續改善。一是不斷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力度。全年共安排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資金15.4億元,較上年增加5.4億元,增長54.7%。二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全市30.1萬名城市和農村低保人員發放低保金3.6億元,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為2.03萬名農村五保供養人員發放供養資金4,450萬元,保障標準提高到3,000元,“五?!睂ο蠹泄B率達到43.57%;為0.9萬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失業救濟金0.6億元,補助標準提高到570元/人月;順利推進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38萬農村人口;籌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4.19億元,全市參合率達94%;投入0.75億元,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檔案、預防接種、婦幼保健、65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等十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籌集落實資金2.9億元,使4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免費教育、37.7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使用教科書、4.65萬名貧困寄宿學生享受了生活費補助,全市籌集1.08億元實施“營養餐工程”,覆蓋面達61%,22.86萬名中小學生直接受益,落實了校園安保防護裝備等經費投入。三是不斷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和保障能力。相繼提高了城鄉低保、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等九項社會保障補助標準,全面開展了城鎮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將各縣區城鎮職工醫保、生育保險納入市級統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穩步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制度更加完善。四是不斷增強公共衛生保障水平。支持了醫藥衛生體制“五項改革”和基層醫療機構藥品“三統一”,投入資金3,930萬元用于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和衛生應急、重點疾病防控等公共衛生事業,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提供了資金保障。

3、完善支持“三農”政策措施,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一是繼續加大“三農”投入。2011年,全市農林水支出執行16.4億元,比上年凈增5.8億元,增幅達54.8%。二是突出支持重點。安排資金1.17億元支持了生豬、茶葉、柑桔和蔬菜基地建設,投入6,441萬元支持了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撥付移民搬遷、重點村建設、以工代賑等扶貧資金25,080萬元,投入資金7,752萬元支持了水源工程、農村人飲工程、灌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防汛抗旱等,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三是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全市共整合各類支農資金5.87億元,吸引社會、企業和農戶投入8.9億元,整合項目支農投入達到41.77億元,有效提高了支農投入整體效益。四是全面、及時、準確兌現各項惠民政策。實行涉農補貼發放“一折制”、核查摸底“公示制”、檢查追究問責制、補貼領取“簽收制”,共為86萬農戶發放各類補貼資金3.6億元。五是完善村級組織運轉保障機制。2011年全市財政用于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的支出達到8,054萬元,全市村均運轉經費達到2.86萬元;開展了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全年共撥付獎補資金達1.2億元,受到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廣泛歡迎。

4、支持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一是多渠道爭取經濟建設資金。累計籌措資金31億元,加大了對優勢產業、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國企改革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多方式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建立了財政資金賬戶設立與金融機構貸款掛鉤的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貸款力度,緩解轄區內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全年為35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1.5億元;落實增值稅轉型和災區稅費優惠等政策,直接為企業減輕負擔2.4億元。三是多手段支持經濟突破發展。市財政籌集安排資金1億元以上,建立了產業發展、償債準備和激勵獎勵“三大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新型化、支柱產業多元化、新興產業特色化不斷取得新進展。

5、深化財政管理改革,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一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將預算單位的非稅收入及支出預算一并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增強了財政預算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預算定員定額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部門預算公開工作穩步推進。二是加快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步伐,所有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范圍,集中支付資金總量達7.7億元,占市級財政支出的30%以上,同時,縣區全面啟動了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全部建立了惠農補貼網絡系統,有效提高了資金到位率和使用效益。三是探索建立財政資金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重點對財政扶貧資金、生豬產業發展項目、基礎教育工程、職業教育工程和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體系執行情況進行了績效評價,逐步將財政監督結果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部門預算編制和專項資金使用分配的重要依據。四是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和全市教科文專項資金整合工作,制定了《市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市整合教科文專項資金的意見》,探索完善部門間、層級間同類性質資金統籌集中使用辦法,逐步形成投向科學、結構合理、管理規范、運轉高效的財政資金運行機制。五是不斷完善政府采購工作機制,建立了采購準備、采購執行、合同驗收結算三個環節相分離的“三段式”操作流程,強化了政府集中采購各工作環節的監督制約,全年采購資金累計達5.03億元,節約資金5,925萬元,節約率10.5%。

2011年財政預算任務的圓滿完成,標志著“十一五”期間我市財政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仡櫋笆晃濉?,我市財政改革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也是財政收支增幅最大、民生投入最多、公共財政特色最為彰顯的五年,財政工作始終注重推動科學發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財政效能,為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財政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64.7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6倍,年均遞增22%,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63.3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倍,年均遞增23.8%;全市財政支出總量達402.2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1倍,年均遞增38%;累計爭取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63.3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9.6倍,爭取中省專項補助13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9.3倍;全市六個縣區地方財政收入超億元,比“十五”末增加四個,按財政供養人員計算的縣級可支配財力水平從2005年的1.9萬元,提高到2011年的5萬元。支持發展更加有力。“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爭取中省各類經濟建設專項資金102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4倍,凈增59億元;五年間累計減免各項稅收5.6億元,取消和停征了100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了企業負擔。累計兌付“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補貼資金1.93億元,直接拉動全市消費26億元;累計籌集撥付地震救災重建資金107.1億元,撥付洪災救災重建資金4.3億元,有力地保障了災后重建的順利進行。民生財政加速建立?!笆晃濉逼陂g,全市民生支出累計達到243.6億元,是“十五”的4.6倍,占全市財政支出的比重從2005年的53%增加到2011年的76.5%,提高23.5個百分點;農林水事務支出累計40.3億元,是“十五”的5.2倍;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傮w看,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和加大民生投入的統籌著力,全市民生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進展、新成績:勞有所得的目標正逐步實現,困有所濟的機制更加完善,老有所養的框架體系逐步建立,病有所醫的條件逐步改善,學有所教的任務基本實現,住有所居的理想邁出了新步伐,居有所樂的環境持續改善。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取得明顯成效??h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初步建立,2011年縣區財政支出規模達到101.8億元,是2005年19.7億元的5.2倍,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的財政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非稅收入、財政投資評審等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預算管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穩步推進了全市規范公務員津補貼和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改革,市縣財政累計籌措安排40多億元,保證了規范津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所需;不斷改進財政監督方式方法,加大了對重大項目、重點領域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健全了覆蓋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機制。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財政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受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等結構性矛盾制約,財政收入總量還比較小,可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人均財力和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低,改善民生任務艱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全市財政支出的80%以上依靠上級轉移支付,預算安排的85%以上用于人員經費和社保對象補助,保民生、促發展還面臨著較大財力缺口;預算管理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損失浪費、財政資金未專款專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財政發展的主要目標和2012年財政預算安排

(一)“十二五”時期財政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十二五”是率先突破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大幅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時期??傮w看,我市經濟財政發展既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

機遇和有利條件:一是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深入實施,必然會在政策及項目上得到中省更大的傾斜和支持。二是“寶巴”高速、“十天”高速及“西漢蓉”高速鐵路建設和新機場建設將陸續完工,加上已開通的西漢高速,長期以來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等硬件環境將得到顯著改善。三是隨著“十一五”布局建設的一大批重要基礎設施項目、重點民生工程和產業發展項目的達產達效,率先突破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特別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二五”規劃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必將強力助推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現代產業體系的不斷健全。四是隨著財稅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資源稅、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等稅制改革的逐步到位,以及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都將為我市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挑戰和困難:一是國家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市場融資環境趨緊,對我市在建項目及今后新開工項目融資將帶來影響。二是我市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基礎薄弱等問題還沒完全破解,長期積累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尚未改變,經濟市場化和外向度低,產業規模效益不高,企業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經濟發展后勁亟待加強。三是骨干稅源對國家政策、市場的依賴性較大,風險高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后續財源和替代財源的形成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落實西部大開發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我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等,需要更加重視涵養稅源、減輕企業負擔,將對財政收入增長產生一定影響。四是“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民生改善、城鄉統籌等方方面面都將對財政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收支矛盾尖銳仍將是“十二五”時期財政面臨的主要困難。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十二五”時期財政工作總體上堅持“12345”的思路: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中心。夯實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和兩基建設“兩個基點”。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大財政收支蛋糕和打造民生財政“三個重點”。支持破解城鄉居民收入低、城鎮化水平低、縣域經濟實力不強和特色產業競爭力弱“四個難題”。大力建設“五型”財政,即:建設“發展型”財政,處理好提高財政總量與注重運行質量、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經濟建設與公益事業、加強財政宏觀調控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四個關系;建設“公共型”財政,建立健全結構合理、分配有序、保障有力、職能健全的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服務型”財政,充分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建設“落實型”財政,突出思大事、謀大事、抓大事,做到重基礎、重細節、重效益;建設“安全型”財政,轉變工作作風,完善監控機制,健全懲防體系,為建設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生態美好、文明和諧的而努力奮斗。

“十二五”時期全市財政工作的主要目標:一是財政收入規模明顯提高。全市財政總收入2015年突破1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015年達到40億元以上。二是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大力支持轉方式調結構,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活力;充分發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努力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完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好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城鄉困難群眾保障水平、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收入水平。三是財政改革取得明顯進展。財政體制進一步理順,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顯著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四是財政管理水平明顯提升,財政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預算公開穩步推進,覆蓋財政運行全過程的財政監督機制更加健全,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

(二)2012年財政預算(草案)。

1、全市及市本級財政工作思路和預算安排計劃。2012年全市財政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升公共財政保障能力為目標,支持擴大投資消費和改善投融資環境,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夯實財源稅源基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堅持以人為本,優化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政改革和制度創新,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績效,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2012年全市財政預算(草案)如下:

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計劃219,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按照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和地方財政收入計劃計算,全市地方財政收入219,700萬元,加上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和返還收入495,318萬元,調入資金13,019萬元,扣除部門上劃等專項上解6,095萬元,2012年全市總財力為721,942萬元。再加上省財政提前通知的專項補助198,834萬元后,2012年全市財政支出預算為920,776萬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長10.4%(剔除省預下??钜蛩?,同口徑增長20.8%)。

2012年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安排37,380萬元,加上級補助694,152萬元(含預下專項補助),縣區定額上解及稅收增量返還33,821萬元,縣區專項上解2,635萬元,扣除市對縣區補助643,155萬元(含預下專項補助)和市對縣區定額補助、市縣共享“五稅”基數返還補助7,791萬元,加上調入資金11,000萬元(屬調控非稅收入等)后,2012年市本級財政支出預算為128,042萬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長8.3%(剔除非稅收入按政策需列收列支部分和上級預下專款補助,同口徑增長14.4%)。

2、市級支出預算安排情況。根據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經濟和財政工作重點,2012年市本級預算編制和安排的主要內容是:

(1)確保規范收入分配政策和財政供養人員經費支出。落實規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足額安排“干部職工工資、離退休費、調資以及津補貼、績效工資”等人員經費支出。

(2)全面落實民生工程配套任務。市級安排民生工程支出預算12,231萬元,其中:農村能源建設132萬元,農村飲水工程200萬元,扶貧移民搬遷390萬元,殘疾人事業配套77.5萬元,救助站建設200萬元,新農保試點市級補助400萬元,新農合市級配套891萬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費補償164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市級財政配套306萬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市級負擔資金606萬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市級配套1,800萬元,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補助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市級配套792萬元,“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寄宿生生活補助配套資金950萬元,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市級承擔資金603萬元,“蛋奶工程”1,528萬元,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市級配套142.6萬元,城市和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市級配套674萬元。

(3)努力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安排農林水事務專項預算3,737萬元,其中:綠色產業資金1,500萬元,防汛抗旱100萬元。

(4)支持各項公共事業發展。安排教育、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科學、衛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事業專項預算13,333萬元。重點加大了對計劃生育、職業教育、公共衛生以及維護穩定和公檢法司、消防、武警等的投入力度。

(5)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市本級部門單位公用經費標準仍維持上年水平,實行“零增長”。

(6)保證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和財政風險需要,建立突發公共事件防范體系,安排總預備費1,000萬元。

在作上述預算安排的同時,為貫徹落實中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各項措施,市財政將進一步加強項目整合和資金整合力度,積極推進跨類別、跨部門和部門內部財政性資金的整合,集中財力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為此,在年度預算執行中,將通過多方籌措和整合項目、整合資金等方式,集中1.6億元重點建立支持發展“三項機制”,即:建立產業發展機制,籌集9,450萬元用于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前期、航空工業園區建設、中小企業、蔬菜市場和基地建設,以及支持旅游等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建立政府償債機制,籌集5,000萬元用于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建立激勵獎勵機制,籌集2,000萬元用于對經濟發展、財政增收、民生保障,以及招商引資、企業繳稅等成績突出的縣區、部門和企業的獎勵。這樣,連同調入政府調控非稅收入等資金1.1億元,共新增2.7億元,積極主動地落實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和部署,促進我市經濟社會事業突破發展。

三、2012年財政重點工作

2012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財政工作,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意義重大。按照市委、市政府對財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實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以做大財政收支規模為目標,不斷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堅持重點稅源監控與提高收入質量兩手抓,加大財政收入組織、協調、征管和激勵力度,確保財政收入依法征收、足額入庫。堅持依法治稅,認真落實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營造有利于加快發展的財稅環境。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工業園區、優勢特色產業和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精心謀劃新時期財源建設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激勵獎勵和保障措施,力促“經濟總量增加、社會效益增進、投資客商增利、各級財政增收”多贏局面的形成。及時掌握資金政策信息,加大爭取中省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能力。

(二)以增投入提水平為重點,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全面落實各項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千方百計實施好促進就業、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衛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貧困、生活環境、生產服務等民生工程“十大領域”;持續提高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確保將今年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繼續提高農民收入和城鄉困難群眾保障水平,支持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扎實做好新農保和居民養老保險擴面工作,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年人均標準分別提高80元,新農合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60%,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普遍達到70%和50%以上,繼續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水平,特別是較大幅度提高國有紡織、食品、森工等企業職工收入;積極提高參保率,加快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城鄉低保三項社會保障的全覆蓋。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全市新增教育支出4.8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全面提高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努力實現城鄉一體、標準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體系;積極拓寬教育經費籌措渠道,確保2012年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明顯提高,為2012年實現全市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7%奠定堅實基礎。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積極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放大財政政策效能,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支持推進廉租房、公共租賃房、農村危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地質災害區域、生態保護區域的群眾和貧困人口移民搬遷。四是積極做好收入分配改革;支持好提高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鄉鎮衛生院建設、完善藥品“三統一”制度和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推進“重點鎮綜合文體中心”建設等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支持“平安”建設,加大法律援助、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經費投入。

(三)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線,落實好積極財政政策。一是把保護生態和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綠色產業置于財政扶持的優先位置,采取補助、貼息、減免稅費等政策措施,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支持建筑安裝、有色冶金、煙草食品、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和高新科技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打造我市經濟核心競爭力。二是積極做好項目爭取、項目管理和項目儲備工作,支持重大工程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重點民生工程和重點鎮建設,增強發展動力。三是支持旅游產業發展,加強重點景區景點建設,培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我市旅游競爭力。四是綜合運用資本注入、專項補助和獎勵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市場開拓和產業升級。

(四)以強農惠農為突破,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一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繼續加大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勢特色農產品和良種基地建設及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大強農惠農力度。認真落實各類惠農補貼政策,確保強農惠農投入不斷增加、補貼落到實處。三是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和灌區改造步伐,大力支持重點水利工程和水利設施建設。四是努力增加對村級組織運轉的投入,合理確定村干部報酬標準,探索實行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五是支持推進農村居民進城落戶。落實好鼓勵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各項財稅政策,謀劃好農民進城落戶后在醫療、養老、住房等相關制度方面的政策銜接,把支持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工作抓實、抓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五)以推改革強機制為抓手,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一是完善政府預算編制體系,逐步建立與財力水平相適應的公用經費定員定額管理辦法,穩步推進預算公開。二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快對所有財政資金和所有預算單位的全覆蓋步伐,逐步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改革目標。三是強化政府債務管理。健全債務預警機制,規范和完善融資平臺公司運作,嚴格債務舉借和擔保行為,優化債務資金投向,增強“造血”功能,努力實現債務舉借、使用、收益、歸還的良性循環。四是強化財政監督。財政資金運行的安全高效,源于管理的科學規范,要建立和完善財政信息公開、科學民主決策、績效考評和監督檢查等“四項制度”,把財政監督貫穿于財政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財政監督與財政中心工作的同步發展。五是加強一般性支出管理。嚴格管理公務接待、因公出國(境)、會議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等“四項經費”,從嚴控制樓堂館所建設、辦公用房裝修以及慶典等方面的經費支出。六是穩步推進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對確定的發展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重點鎮,賦予其必要的預算管理職責和財力,促使其進一步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