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科技局高新技術發展情況匯報

時間:2022-06-20 09:40:00

導語:區科技局高新技術發展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科技局高新技術發展情況匯報

各位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區政府委托,向本次會議匯報我區貫徹實施《科技進步法》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年來,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區政府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實施《科技進步法》,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強化科技意識和科技宣傳,全面落實“科教興寒”戰略。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寒”戰略,把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定,年制定了《關于鼓勵工業企業發展的意見(試行)》,今年修訂為《區創新創業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對高新技術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進步獎等方面進行表彰獎勵,有力地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深入開展《科技進步法》的宣傳,以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月、“三下鄉”活動為載體,近年來共舉辦各種科技宣傳、培訓活動20多場次,參加人員3000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贈送科技圖書2000多冊,使《科技進步法》深入人心。—年我區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實施黨政領導干部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先進單位”,年被授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先進單位”。

(二)突出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在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新能源及節能、資源與環境技術等領域,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力度。按照年修訂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重工、精工、動力、新材料等5家企業。目前,重工的節能環保風送式混凝土攪拌樓和干粉砂漿設備、創智新材料的膨脹玻化微珠保溫防火產品及裝備、精工的彩色膠印設備、建材的以建筑垃圾為主料的新型建材等高新技術產品,已形成產業規模,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三)注重創新平臺建設和“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面提升企業裝備水平、工藝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新產品開發能力。目前,全區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6家,省、市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精工建立了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40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創智新材料公司與同濟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北京建筑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建立了建筑保溫材料研究中心,動力與清華大學建立了雙燃料實驗室,精工與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共同實施了CTP計算機直接制版機與噴墨數碼印刷設備聯合研發項目。

(四)加強項目立項實施,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得到轉化推廣。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加強科技項目的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一批優秀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年以來,市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59項,爭取無償資金931萬元;通過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65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2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今年,精工的“新型自動數字化印刷制版設備CTP聯合研制”列為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計劃,爭取資金400萬元;創智新材料的“膨脹玻化微珠保溫防火砂漿”項目已列為年國家863計劃預備項目,列為年技術創新基金儲備項目。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年來,我區在貫徹實施《科技進步法》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進步法》的宣傳深度和廣度還不夠,一些干部和群眾對科技進步的作用認識不足,對科技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知曉率還不高,宣傳的方式方法有待改進。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總量不夠大,高新技術企業偏少。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中低端技術居多,缺乏高端核心技術引領。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中小企業研發機構還不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不足。三是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等。針對這些問題,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認真加以改進,推動科技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三、今后的工作重點

按照“強化自主創新、完善支撐體系、加強對外合作、實現重點跨越”的總體要求,以自主創新為基點,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發展帶動作用強、技術集成度高、體現地區競爭力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實現局部領域的突破和規模總量的提升。到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到2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法律觀念。引導全區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樹立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觀念,加強《科技進步法》等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在全社會形成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二)大力實施新興產業示范帶動工程,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國家、省、市發展重點,加快推進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信息產業和現代農業等產業規模膨脹,打造全區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使其成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核心力量。重點培植重工、精工等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帶動一批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動創智新材料、亞康藥業等企業創建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確保年內建成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繼續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建設。

(四)有效整合科技資源,著力提升成果轉化能力。按照上級科技部門科技計劃項目的總體安排和具體要求,認真篩選對應的項目,及時申報各級各類專項科技計劃。對創智新材料申報的年國家863計劃項目和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等集中精力做工作,確保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