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情況工作匯報
時間:2022-12-28 11:29:12
導語: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情況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部門承擔著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職能與工作職責,對于保障民政對象生活、穩定社會秩序、建設和諧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民政部門能否實現自身工作職責,完成改善民生任務,促進民政事業發展,關鍵在于基層民政能力。為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完成新形勢下的改善民生工作任務,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近期,我們對全市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具體建設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市民政基本情況
市總面積5015平方公里,總人口300余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0余萬。全市共59個鄉鎮,23個街道辦事處,1618個行政村,164個社區,43個居委會。目前,全市共有民政對象100余萬人(其中低保對象14萬多人,五保戶2.5萬余人,優撫對象20余萬,殘疾人18萬,老年人43.8萬,占全市總人口比重的35%)。
歷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早在2001年就在全省率先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聘任了231名專職低保員,充實到每個鄉鎮(街道)、村(社區)。2002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救助工作網絡。2009年以來,以省民政廳全面推進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為契機,第一時間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民政工作的意見》,從制度層面破解了民政工作基礎不牢的問題,為全省樹立了典型、提供了樣板。同年10月,全省民政工作中期分析會議召開,我市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的做法被作為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得到了兄弟市州的一致好評。目前,我市基層民政機構建立到了鄉鎮(街道)一級,基層民政隊伍拓展到了村(社區)一級,基層工作條件大為改善,工作經費來源穩定,各項民政工作任務在基層的落實有了堅強保障。
二、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情況
1、基層民政機構設置情況
我市縣市區民政局均為正科級行政公務管理機構,并按照業務設立相關股(室)。所有鄉鎮(街道)全部成立民政所,內設社會救助站,實行城鄉社會救助工作“一站式”服務。每個村、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中心。
2、基層民政隊伍情況
目前,全市共有基層民政工作人員2944人。其中,縣市區民政局配備民政干部269人,鄉鎮(街道)配備民政干部309人,村(社區)配備低保員330人,配備民生服務員1618人,配備綜治員428人,基本建立了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職責明確的民政工作隊伍。據此計算,全市平均每個鄉鎮(街道)配有民政干部4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人),配有民政工作人員32人。這就意味著,全市每9708人中配有一名鄉鎮(街道)民政干部(符合省定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點五的比例要求),每1020人中配有一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每340名民政對象配有一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
從年齡結構來看,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相搭配的梯次結構。其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有384人,占13%;年齡在36-45歲的有901人,占30.6%;年齡在46-55歲的有1659人,占56.4%;年齡在55歲以上的有105人,占3.5%。
從文化結構來看
縣市區民政局民政干部以大專及以上文化為主體,鄉鎮(街道)、村(社區)民政工作人員則以高中、中專文化為主體。在縣市區民政局民政干部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7人,占73.3%。其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9人,占29.4%。在鄉鎮(街道)、村(社區)民政工作人員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102人,占48%;大專文化程度的有557人,占24.3%;本科及以上文化的有220人,占10%。
從人員編制性質來看
基層民政干部的編制得到較好地解決,行政編制、參公事業編制的民政干部占66.9%。在全市578名基層民政干部中,有258名解決了行政編制,占44.6%;有129名解決了參公事業編制,占22.3%。還有84名屬于差額撥款事業編制,有107名屬于自收自支的編制。其中,有295名鄉鎮(街道)民政干部納入了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有35名工作時間較長,政績突出的鄉鎮(街道)民政干部享受副科級以上職級和政治待遇。
從從業時間來看
擁有3年民政工作經驗的人員占絕對主導地位。其中,從事民政工作時間在3年以上的有2129人,占72.3%;從事民政工作不到3年的有920人,占27.7%。
從性別結構來看
有女性民政工作人員678人,占23%;從專兼職結構來看,有專職民政工作人員908人,占30.8%;從黨員所占比例來看,有黨員民政工作人員2438人,占82.8%。
3、基層民政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我市基層民政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基本按上級要求做到三齊全。
一是辦公設施齊全
全市基層民政機構共有辦公場地76892平方米,有辦公用房2794間。平均每個鄉鎮(街道)民政所擁有4間辦公用房(60平方米),辦公室、會議室、檔案室一應俱全。平均每個基層民政干部擁有辦公場地26平方米。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共為基層配備了1272臺電腦,4101張辦公桌、4456個文件柜。平均每2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就有一臺電腦,基本滿足了基層民政工作有序開展的需要。有條件的鄉鎮還配備了打印機、傳真機、空調等辦公設施。目前,民政所成為了全市各鄉鎮(街道)站辦所中辦公條件最好、設施最全、基礎最實的單位。
二是信息公開平臺健全
全市所有鄉鎮(街道)、村(社區)全部建立標準統一、內容齊全的民政政務公開欄,將民政的有關政策、申請審批程序、審批結果等內容進行公示,促進民政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
三是民生檔案健全
我市動員和組織民政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摸清困難群眾底數,建立詳細的民生檔案,實現“村(社區)有專袋、鄉鎮(街道)有專柜、縣(市)區民政部門有專室、市民政部門有專室”的目標,做到分戶建檔、一戶一檔,確保民政工作的真實準確、客觀公正。
4、基層民政工作經費配備情況
1997年我市城市低保實施之初,在全省率先為每個居委會每年安排民政工作經費1500元。當時,居委會年工作經費僅3000元,加上民政工作經費1500元,每年4500元,民政工作經費占三分之一。2009年市政府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市民政部門工作經費由財政部門按上年度安排民政資金總量的2%列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按5%列入財政預算,鄉鎮(街道)的民政工作經費也作出相應安排,從根本上解決基層民政部門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確保民政專項資金的安全運行。按照比例測算,2010年,市、縣兩級財政應安排民政工作經費2477萬元。而實際上,2010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民政工作經費2534.5萬元,比規定多安排57.5萬元。2011年,市、縣兩級財政應安排民政工作經費2496.9萬元,目前市、縣兩級財政已預算安排民政工作經費2533.2萬元,比規定多安排36.3萬元。鄉鎮(街道)民政所的年均工作經費達到2萬多元。
從以上我市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統計情況看,我市高度重視民政工作,注重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無論是基層民政機構設置、基層民政隊伍建設、基層民政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基層民政工作經費配備,都情況較好,基本達到和實現了省定標準和要求,基層民政能力居于全省前列,為開展各項基層民政工作,奠定了深厚扎實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情況較好,基層民政能力居于全省前列,但根據不斷發展的形勢和日益增長的基層民政工作任務,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差距,當前著重需要解決的有以下四方面問題。
1、基層工作任務繁重,人員編制仍然偏少
近年來,民政職能不斷增加,服務對象不斷增多,工作要求越來越高,管理越來越細,基層民政工作隊伍建設與工作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民政部門承擔著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供養、大病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救災、老齡、擁軍優屬、信訪維穩等多項工作,民政服務的對象由幾萬人增加到100余萬人,年發放資金量由200余萬元增加到3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常年管理和服務的民政對象一萬余人,管理和發放的民政資金超過360萬元。我市平均每個鄉鎮(街道)民政所已經達到4人,這個數字已經高于全國的平均數量,但相比于日益增加的民政工作任務與民政服務對象,仍顯人力不足。
2、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政治和福利待遇低
目前,我市基層民政隊伍總體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高中、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3.6%以上,年齡在46歲以上的民政工作人員占59.9%,特別是還存在部分55歲以上年齡較大的同志。鄉鎮(街道)民政所只有較少部分人員解決了政治待遇,福利待遇也比較差。同樣是走村入戶開展工作,鄉鎮紀檢、計生、公安、司法、農技干事等都有一定的辦案津貼或崗位補貼,民政干部走村入戶的時間和次數最多,但無一分錢補貼,這對同是鄉鎮(街道)干部的民政系統人員來說,有失公允。
3、財政緊張,工作經費配備困難
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需要一定的工作經費保障。我市目前財政每年需配套萬的民政專項資金,需安排2500余萬的民政工作經費。這對屬于吃飯財政的我市來說,安排這樣大數目的資金已有難度,要再增加經費是難上加難。特別是稅費改革后,鄉鎮一級財政捉襟見肘,民政所的工作經費無法保障,這對鄉鎮民政所開展工作帶來一定的不利。
4、民政發展觀念與服務理念有待提高
基層民政工作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民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了解群眾需求不夠細致。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較少,不能耐心傾聽群眾呼聲;在注重群體需求研究的同時,對個體需求關注不夠,為了操作簡便,政策細化不多,無法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二是保障群眾權益方面做得不夠。民政工作要在保障好人民群眾生存權的基礎上,向保障生存權和發展權并重轉變。目前由于民政自身資源有限,在保障發展權方面沒有大的作為,需要進一步開拓。三是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部分民政人員對服務對象特別是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缺乏深厚感情,沒有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自覺地以“施恩者”、“管理者”的身份落實政策、開展工作,致使有些工作做得不夠細致踏實,對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信息掌握不夠、不到位,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
四、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意見
1、適當增加人員編制,滿足日益增長的民政工作需要
我市民政服務的對象由以前幾萬人增加到目前的100余萬人,年發放資金量由以前200余萬元增加到目前的3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常年管理和服務的民政對象一萬余人,管理和發放的民政資金超過360萬元。目前,我市鄉鎮(街道)民政干部除完成自身民政工作任務外,還要承擔鄉鎮(街道)分配安排的其他臨時工作、中心工作、突擊任務等,工作任務較為煩瑣、繁重,常常顧此失彼。為此,可考慮適當增加鄉鎮(街道)民政干部人員編制,從目前的萬分之一增加到萬分之一點五,即每個鄉鎮(街道)在增加2人,達到6人,這樣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民政工作需要,同時,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搞好民生工作,獲得服務對象的滿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加強教育培訓,提升基層民政干部素質
要加強對基層民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作風、業務能力和黨風廉政等方面的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過硬、能力突出、廉潔高效的基層民政干部隊伍。要強化基層民政干部“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等“四個”意識,提高和改進基層民政干部的工作作風,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加大對基層民政干部的業務培訓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培訓,改善基層民政干部的知識業務結構,增強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和水平。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宗旨教育,提高對基層民政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監督力度,確保清正廉潔,做到干凈干事,實現基層民政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群眾對基層民政工作的滿意度。
3、增加民政經費,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要改善民生,勢必要增加民政經費。為此,各級政府要根據當前民政專項資金和民政工作經費緊張、短缺的實際情況,從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統籌考慮,全面安排,根據財政收入的遞增,適當增加民政經費。特別要針對稅費改革后,鄉鎮一級財政捉襟見肘的實際困難,加大對鄉鎮一級民政經費的撥付,增強鄉鎮一級民政工作活力,夯實鄉鎮民政工作的物質基礎。
4、打造“貼心民政”服務品牌,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打造“貼心民政”服務品牌,要教育、引導基層民政干部做到“四心三服務”。“四心”即“用心察民情、耐心釋民惑、熱心解民憂、全心為民生”,“三服務”即“事前主動服務、事中溫馨服務、事后追蹤服務”。通過“四心三服務”,使基層民政干部成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做到民政工作精細化,為人民群眾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優質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對基層民政工作的滿意度。
- 上一篇:銀行雙基年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小型水利工程與農田水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