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縣農村婦女兒童生存現狀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5 11:24:00

導語:基于某縣農村婦女兒童生存現狀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某縣農村婦女兒童生存現狀的調查報告

人類社會由兩性構成,男女平等是一個永恒的世界性話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生存發展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滿足人的多層次需求。

近年來,筆者長期生活和工作在甘肅隴南農村基層計劃生育戰線,與育齡群眾交往密切,經常深入農村開展婦女病普查、產術后隨訪、計劃生育手術服務及質量的住戶調查,參與關注女孩和幫扶貧困婦女的社會活動,調查研究涉及成縣農村貧困婦女兒童群體狀況。為進一步了解新形勢下農村婦女兒童的生存現狀、生產生活條件與需求,我們于2006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通過對相關部門、學校和農村15—60周歲之間的貧困婦女走訪座談以及抽樣調查、問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調查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以定性分析為主的調研方法,調查內容涉及農村婦女兒童的生存現狀、趨勢和需求等方面。本次調查走訪90人,發放有效問卷80份、口頭調查10人。

一、調查結果

根據統計數據,全縣農業總人口26.06萬人,女性人口為13.49萬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51.7。導致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的原因:其一是在社會制度變革、技術條件進步下,因社會身份或競爭能力的差異性而導致的社會性貧困群體,如無業者、無土地農民等;其二是因生理原因或遭受自然災害致貧的貧困群體,如老、病、傷殘、受災等。調查顯示,我縣貧困婦女兒童的基本特點以及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偏低。調查顯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人,占7.8%,小學文化程度的有26人,占28.9%,文盲53人,占58.8%,絕大多數婦女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術,觀念保守、思想落后。

(二)特殊困難、因病致貧群體面大。調查顯示,因自身或家人傷、病、亡、癡致貧的婦女有25名,占總人數的27.8%。這些貧困婦女的家庭由于一人或多人常年生病,醫藥支出費用巨大,而這些家庭本身收入又低,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經濟負擔十分沉重,生活條件相當艱苦。

(三)依賴土地為生命線。據統計,90名貧困女性中80%依賴于貧瘠的土地,五六十歲的婦女依然從事著生產勞動。生活來源相對不穩定,僅能糊口而很難發家致富,生活質量隨著時代迅速變遷漸趨走低。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單一等特點為她們適應社會需求帶來很多困難,她們只能是傳統農業線上的勞動力,幾乎不能實現人力資源轉移。同時她們還要贍養老人,撫育子女,在經濟上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境。

(四)部分貧困婦女存在惰性思想。在走訪調查中發現,有的婦女害怕吃苦、不肯動腦,怨天尤人;有的婦女存在聽天由命、得過且過、坐等救濟等消極思想;還有少部分中青年婦女不參與勞動,厭惡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好高騖遠,又對自己缺乏信心,這種負面思想成為農村不穩定因素之一。

(五)婦女兒童健康狀況差。成縣2005年縣鄉計劃生育服務所婦女病普查患病率36.97%,其中生殖道感染8295例,占普查已婚育齡婦女的22.59%。近5年共出生嬰兒14811人,發生神經管畸型、腦脊膜膨出等出生缺陷21例,出生嬰兒缺陷發生率1.42‰。性病年平均發病率為14.4/十萬,呈上升趨勢。從甘肅省計劃生育結合項目成縣基線調查數據分析,項目專家委員會通過開展生殖健康咨詢、婦女病普查治療、宣傳避孕節育知情選擇、出生缺陷干預、寄生蟲檢查治療等服務方式,開展婦女病普查2.53萬人次,患病0.81萬人次,患病率32%。在對店村中心小學、陳院中心小學和馬壩小學的427名在校1—3年級學生寄生蟲檢查中,檢出蛔蟲卵陽性人數82人,檢出鞭蟲卵陽性1人。

(六)兒童教育總體形勢依然擔憂。抽取三個學區調查點綜合統計,學齡女童學生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為94.8%、90.1%,從統計指標看趨于上升狀態,但此次調查有8%的學生提前輟學,初中未畢業就在家務農或出門打工,尤以15周歲左右的女孩比例最大。在我縣一些貧困邊遠落后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思想觀念保守、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政策支持滯后,使得個別女童無法接受基礎教育。

(七)婦女兒童地位、權益有所保障。婦聯和社會各界積極開展救助貧困母親“幸福工程”、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春蕾計劃”等。同時,我縣婦女健康權也得到了普遍實現,生殖保健、婦幼保健機構職能加強,城鎮居民98%和農村居民60%的孕產婦能接受產前檢查,全縣住院分娩率由2001年的52%上升到2005年的65.1%,產婦、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在家庭領域中,通過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的開展,破除了千年封建舊俗,基本實現了自主婚姻、夫妻關系的平等。全縣2005年累計二女結扎戶2747戶,近十年全縣男到有女無兒家結婚落戶贍養女方老人的家庭840戶。我縣已為29名農村獨女戶、二女結扎戶家庭子女在2006年高考升學中予以了加分照顧。為39戶當年新增二女結扎戶落實了一次性3000元的獎勵金。為400余名貧困母親捐贈了母親水窖。有166戶獨女、二女戶家庭得到了3000-5000元的少生快富項目。在家庭人際關系中,農村婦女的半邊天地位得到確立,傳統的家庭關系已逐步向平等、民主、和睦的現代家庭關系過渡。社會保障方面,我縣在婦女兒童相關權益保護方面也有新舉措。譬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一年以來,有600余名產婦住院分娩,并獲得了100—200元的醫療補助。計劃生育部門為150余戶獨女、二女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發放救助金20.1萬元。

二、農村婦女兒童的生存現狀與形勢分析

根據調查,現從以下十個方面對農村婦女生存現狀與形勢進行分析:

(一)思想觀念。與社會和家庭地位相應的是,許多農村婦女亦然信守“三從四德、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封建觀念。調查顯示,重男輕女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一些婦女至今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另外,群眾生育意愿與現行生育政策之間存在著矛盾。在自我的評價上,已婚婦女仍偏向于傳統女性形象,表現出吃苦耐勞、心地善良、仁慈友好、做事謹慎等特點;未婚女性表現出有自信心、不甘于現狀、敢于追求幸福等特點。

(二)婚戀行為。調查顯示,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中有95.2%的婚姻屬于包辦婚姻,年齡在4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中有66.1%的婚姻屬于包辦婚姻。90年代后,隨著婦女文化程度的提高、電視的普及和社會意識的開放,農村婦女婚戀行為由包辦婚姻向自主婚姻漸進,婦女擇偶的標準把“人品”、“家庭條件”和“一技之長”放在首位,這說明,農村婦女依然追求穩定婚姻。

(三)生產勞動。調查顯示,農村婦女因生育和固守土地的牽制,既要干家務、又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另外,受發展勞務經濟的影響,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謀生逐年增多,常年在家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致使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勞動分工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農村婦女被家庭、老人、子女所累,擔當著家庭內外雙重角色。

(四)家庭經濟。城鎮家庭經濟基本實現了理財公開,夫妻平等。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部分農村婦女也產生了改變生存方式的想法,走上了亦農、亦工、亦商的“小農經濟”路子。調查顯示,農村婦女從事養殖、種植的逐漸增多,此類人群占被調查婦女的15%。這說明,農村部分婦女擔當了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從單純的農業勞動向生產經營方面轉變,婦女在家庭經濟的參與上更廣泛、更具體,一些家庭出現了“誰掙錢多誰當家”的模式。

(五)知識信息需要。調查顯示,農村已婚婦女需要的知識主要是子女教育、致富信息、養殖種植技術、家庭環境美化等方面;未婚女性需要的知識主要是社交禮儀、致富信息、家政服務常識、小店經營、著裝理財等方面。已婚婦女偏重于傳統角色需求和家庭經濟發展,未婚女性則追求自身發展、幸福和時尚。

(六)社會角色意識。調查顯示,女性一般不擔當家庭戶主角色。若有機會,80%的女性不愿意當村委會主任,另有10%的女性愿當村委會主任但存在思想顧慮。原因大都是家里反對、不自信或者怕遭人議論、恥笑。這說明男女的社會性別差異依然存在,農村群眾文化觀念因循守舊、愚昧落后。這樣,即使威信高、能力強的女性,即便進入村委,較多也僅是擔當計劃生育中心戶長或從事婦女兒童工作。

(七)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在農村普遍存在,且女性是受害者,逆來順受是絕大部分農村婦女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處世方式。“丈夫打老婆”現象很多,面對家庭暴力,農村婦女往往選擇“回娘家、忍氣吞聲忍一時過一時乃至破壞家庭財產、自殺”等極端方式。感情完全破裂時也不愿提出離婚,一是怕人嗤笑,二是出于擔心子女或者宿命論。

(八)社會和家庭地位。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農村女性仍然不能享有與男性平等的參政議政、就業和受教育等權利,農村婦女極容易成為被坑蒙拐騙、性犯罪、家庭暴力等問題的直接受害者。調查顯示,重要事務由男性做主居多,婦女僅參與商討。農村婦女的社會和家庭地位并沒有隨著農村婦女生產和經濟參與的廣泛而發生較大轉折。走訪中一位婦女談到,她有一次替母親調解民事糾紛,對方置之不理,對她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家庭大事主要由丈夫、父親做決策。在履行計劃生育義務方面,丈夫履行微乎其微。

(九)自我保健意識。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婦女沒有生殖健康意識,很少洗澡、不做婚前檢查、懷孕定期檢查,她們認為女人分娩相安無事或者不知道懷孕還得定期做身體檢查。有的人知道,但因檢查費用高不去檢查。由此看來農村婦女健康教育任重道遠。

(十)家庭消費。調查顯示,子女上學生活費用居農村家庭消費第一位,生產生活用品消費居第二位,農村婦女個人生活儉樸,節衣縮食。

三、對策及建議

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各盡其能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也是人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社會。幫助貧困女性群體走出困境,實現弱勢群體的利益與社會其它群體利益協調發展,是正確化解社會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根據調查,我們認為,當前幫助農村貧困婦女兒童,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加大扶持救助力度,積極建立農村貧困婦女兒童救助機制

1、完善特殊困難家庭救助體系。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府在助困、助醫、助業、助學、助房和司法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咨詢服務和救助政策。按照我縣實情,堅持低保制度“應保盡?!钡脑瓌t不動搖,一是實施入學幫扶,對貧困婦女家庭的子女不僅要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在高中、大學的升學上也要給予補助和支持;二是實施就醫幫扶,對全縣范圍內的貧困、孤寡、傷殘、癡呆等婦女兒童在患重大疾病時給予醫療補助。堅持并落實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制度、國家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西部地區少生快富扶貧工程、二女戶自愿結扎3000元獎勵等政策。

2、全社會行動起來關注婦女兒童事業。和諧社會建設為貧困婦女兒童的救助工作帶來了機遇。建議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公益團體、群團部門、慈善機構、行政企事業等單位,采取民間、政府、社會救助等方式救助貧困婦女兒童。把貧困婦女兒童救助工作,納入全縣和諧社會建設、小康建設總體規劃。

(二)以政策為杠桿,以就業為手段,拓寬以政府幫助為導向的貧困婦女群體致富新途徑

1、努力拓寬就業途徑。農村信用業發放的小信額貸款等,要優先提供給要求創業的貧困婦女。要本著“以實惟實”的原則,根據貧困女性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各級就業服務中介機構,結合農村婦女富余勞動力轉移,為貧困女性提供免費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動員組織各企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城鎮社區服務業為貧困婦女優先提供就業崗位,特別是農村自辦企業、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吸納貧困婦女就業。

2、加強技術培訓和就業指導。政府要建設婦女培訓基地,提供基礎性培訓服務。以勞務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一個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對中青年婦女進行輪訓。同時,大力發展社會培訓、指導,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貧困婦女積極參加就業培訓,培養遠見卓識,幫助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貧困婦女找到工作崗位。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婦女健康工程,提高農村婦女兒童生命質量

1、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積極防范城鄉婦女因各種不可測因素而致貧。政府應逐年增加對農村保障的投入,同步調整農村低保標準,民政部門力爭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群體全部納入保障范圍。計劃生育部門應為農村獨女戶、二女結扎戶繼續辦理家庭養老保險、養老儲蓄。

2、加快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2006年全縣農村參合率84.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解決和緩解了農村婦女兒童大病無錢可治的問題。建議政府繼續傾斜財政資助比例,對低保家庭、五保戶、特困戶等絕對貧困人口免費參加合作醫療,由財政統一補貼。同時,進一步完善個人繳費、集體承擔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模式,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

3、積極探索市場化的養老機制。堅持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多渠道廣泛籌集資金,創辦公益性老年公寓(敬老院)、大學、公園,為失去勞動能力、孤寡、老弱婦女和孤殘兒童創造溫馨生活環境。同時,實行農村“五保”統籌和低保補助相結合,使農村老年貧困婦女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四)重視婦女發展,消除性別歧視,提高婦女地位

婦女是社會生產的中堅力量,在扶貧幫困工作中要不斷發揮婦女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利用各種有效載體對貧困女性進行教育,幫助貧困女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她們樹立自主、自強、有作為的意識。積極借鑒先進地區婦女兒童工作經驗,同時,廣泛組織開展關注婦女兒童的社會公益活動,引導樹立社會性別平等意識。

(五)為貧困少年兒童辦實事,解決貧困家庭后顧之憂

在全縣17個鄉(鎮)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山區寄宿制學校特困生、低收入生活困難家庭學生實施學習生活補貼政策;出臺有利于女性群體的關愛女孩、關注母親、關懷生育等若干規定,倡議社會各界人士捐助建立婦女兒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