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進村入萬戶考查匯報

時間:2022-07-22 10:36:00

導語:領導進村入萬戶考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進村入萬戶考查匯報

由原來的于年月日合并而成,土地面積14.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7戶2250人。柑桔、糧食和牲豬是該村的主導產業,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265元。我們在小溪塔街道辦事處和村委會的支持下,通過分區劃片和隨機抽樣,對該村52戶農民進行了入戶走訪調查,與他們進行了非常愉快的溝通與交流。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當代農民有五大幸福感,同時也有五大期盼。

一、農民的五大幸福感走訪中,我們在問及農民兄弟目前感受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時,有90%以上的農戶列出了以下五大幸福感:

幸福感之一:黨中央、國務院近年來推行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取消了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向農民收取的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屠宰稅、“三提五統”統籌提留、教育附加等稅費,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幸福感之二:國家為鼓勵和發展糧食生產,給廣大農民進行糧種補助、糧食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災情補救,對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生產進行了保險,特別是近年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糧食生產的具體直補政策,按糧食播種面積直補到農戶,自己的地自己種,國家還給補助,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糧食生產積極性。

幸福感之三:國家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大病救濟政策,改善了農村醫療條件,農民不僅可以就近看病治療,每年只需交上區區幾十元就可以享受醫療保險,不再為看病貴看病難大傷腦筋,解除了重大疾病給農民所帶來的困繞和隱憂。

幸福感之四:農村“三改”(電網改造、農房改造、道路改造)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存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品質:一是電網改造實現了農村電網與城市電網的同網同價,讓農民用上了平價電,不僅減少了依賴對原生植物燃燒使用的煙熏火燎,同時保護了自然生態植被;同時家電下鄉政策使電飯煲、洗衣機、微波爐、廣播、電視及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得到廣泛應用。二是新農村建設和住房改造徹底改變了農民的居住條件和人居環境,90%以上的農民家庭都是建起了自己的小洋樓,較之城里的高房價和窩居族,更顯得悠然自得,幸福感十足。加之改廁工程徹底改善了農村的衛生環境和衛生條件,同時沼氣的廣泛應用更使得那廁所里的“廢棄物”也發揮了它的“余熱”。三是道路改造工程中的農村公路硬化工程、通暢工程、通達工程和農村客運村村通工程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實惠,夷陵區于2009年實現了村村組通水泥路,年又實現了村村通客運班車。

僅新合村就新開通了第71路公交車和到付家沖的客運專線車,徹底改變了農民出行難、乘車難的問題,農業生產資料及農產品的運輸不再肩挑背馱,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變。幸福感之五:農業科學與技術得到廣泛運用,水稻、玉米、油菜、柑桔等雜交新品種品質優、產量高,農藥、化肥及農業機械及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運用,使農民從傳統農業的刀耕火種中解放出來,農民不僅可以從農業種養業中取得豐厚的農業收入,更可以外出打工賺取更大的收益,袁隆平、李登海等農業科學家成為農民的崇拜偶象。

二、農民的五大期盼我們在問及農民兄弟最希望政府為他們做什么時,有86.5%的農民談出了他們的五大期盼:

期盼之一:希望政府加大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和農田灌溉工程。一是盼望吃上安全純凈的自來水。新合村地處小溪塔城區邊遠的半高山地區,目前的人畜飲水仍然以天然井水為主,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全村新建天河水窖0余口,生活用水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滿足供應,一遇天旱人畜飲水安全仍然是第一大問題。二是盼望大興水利灌溉農田。該村目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偏少,全村14.54平方公里僅有20口小堰塘蓄水灌溉,旱地基本沒有灌溉溝渠,柑桔、油菜等旱地作物依然是靠天吃飯;水田由于土地承包到戶,溝渠多年失修,農田灌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集中統一的管理與維護,農忙時節,一些農戶甚至為了爭水而打架斗毆;

期盼之二: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平抑農資價格,如農藥、肥料、塑料薄膜等。以肥料價格為例:現在尿素價格每包(50公斤)漲到了125元;復合肥價格每包(50公斤)漲到了85-120元,高含量的價格更高;俄羅斯紅鉀價格每包(50公斤)漲到了200-20元。種子、農藥價格也大幅度漲價,而糧食價格漲幅卻很小,雖然國家每年都在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但國家的各種種糧補貼卻都被農資價格上漲而暗地抵銷,幸虧是柑桔和蔬菜價格上漲,農民才小有進賬。

期盼之三: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問及“你希望政府將對農村的投入放在哪一方面”時,100%的農戶選擇了“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解決“通村公路”建設“通村”“不通戶”的問題,特別希望打通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連接路和斷頭路。在新合村,反映最強烈的的是九組的2.5公里硬化問題;二是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解決人畜飲水安全問題;三是加大對基本農田改造的投入,大力實施基本農田改造工程,改造中低產田,興建高產糧田和精品果園。四是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培養農村文化人才,占領農村文化領地。

期盼之四:希望加強農業技術服務和農業科技培訓,農業生產需要及時得到農業技術指導和生產、市場信息服務,避免盲目與被動和農產品價格波動造成的增產不增收甚至損失倒賠。期盼之五:邊遠山區的農家子女享受不到現代教育的待遇,許多地方的教學點撒并了,受交通條件與經濟基礎的制約,邊遠山區農民的子女教育問題出現了上學難、上學貴,尤其是父母在外打工者,其子女一般隨爺爺奶奶在家,子女的教育問題成了他們的精神困擾,希望能盡快找到一個最佳解決辦法。

三、筆者的思考在這次入戶走訪調查過程中,除了按省“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抽樣調查表》和區“千名干部萬戶行”活動《干部進村入戶調查表》進行調查外,筆者還自備了幾個思考題,并逐戶進行了調查了解,其答案耐人尋味,在此也希望各級政府引起高度重視:

思考之一:在當前農村,年青力壯的成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農村的是所謂的“86199部隊”(指中年婦女、兒童和行動不便的老人),那么,地里的農活誰來做?答案是:老年人。

思考之二:你支持你的孩子或孫子會回到家里來種地嗎?100%的人回答:不支持自己的孩子或孫子回家種地。

思考之三:假設你的孩子和孫子都不會回來種地,那么20年后誰來種地?多數人回答是:沒想過這么多,但肯定還會有人來種地。

思考之四:你認為20年后我們該如何種地?朝什么方向發展?多數人的答案是:機械化生產,科學種田。我們不僅要了解農民的幸福與期盼,了解農民的生存現狀,解決農民關注的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關心農民的未來、農村的未來的和農業的未來。那么,到底20年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

正如多數人的回答一樣:機械化生產,科學種田。也正如偉大的領袖同志所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基于此,筆者認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應把大力實施基本農田改造工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做好基本準備。

基本思路是:第一步通過土地入股、征收和征用實現土地使用權的集中統一管理和集中開發;第二步大力實施“三改”工程,實現坡地改梯田、丘地改平田、平地小田改大田,使土地成片成型;第三步建設配套的供水、供電、排澇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機械化作業通道。要按照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藍圖規劃好、建設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