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報告

時間:2022-05-12 10:21:35

導語:城鄉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報告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2015年工作安排,我受縣政府委托,向主任會議報告全縣城鄉低保和社會救助工作開展情況,請予審議。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城鄉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通過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的不懈努力,初步實現了保障和救助范圍覆蓋城鄉、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操作程序科學規范、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和應救盡救的目標,對于保障改善民生、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況

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數量較大,加之洪災、旱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幾乎每年發生,造成我縣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工作任務異常繁重。但是由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政部門措施得力,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全縣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確保了困難群眾和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沒有發生餓死人、凍死人等非正常現象。

1、城市低保。2015年2月,我縣共評定城市低保對象9664戶18718人,同時,根據其家庭貧困狀況按A、B、C三類給予救助,對城市“三無人員”、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殘疾者、70歲以上的老人、普通高等教育學生、高中教育學生分別給予30-150元的分類救助。2014年至2015年2月,全縣累計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5899.56萬元,累計保障人次,累計月人均補差水平222.51元,比2007年的130元增加了88.51元,增長了68%。

2、農村低保。2015年2月,我縣共評定農村低保救助對象23946戶45753人,2014年至2015年2月,全縣累計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6483.98萬元,累計保障人次,累計月人均補差水平100.10元。比2007年的20元增加了80.10元,增長了400%。將普查出的長期大病、精神病、重度殘疾人100%納入了低保范圍。

3、救災救濟。2014年,發放冬令春荒救助資金190萬元,臨時救助資金336.52萬元,發放105人定救資金6.414萬元,發放洪災倒房重建資金611萬元。發放45戶遭受火災農戶補助資金13.5萬元。慰問困難群眾共發放大米1753.18噸、菜油5098桶、棉被4098床、衣服2000多件。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和其他發生臨時生活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充分發揮了救災救濟資金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補短板作用。

二、具體做法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實施好城鄉低保政策作為改善民生、保障民權、維護民利的重要任務來抓,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實施辦法,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切實把城鄉低保這一惠民政策落實好。

2、堅持程序,規范管理。堅持“戶主書面申請、鄉鎮(街道)組織由村委會協助入戶調查、組織村級民主評議、一榜公示;鄉鎮(街道)審核、二榜公示,縣民政局審批、在縣電視臺和民政局三榜公示,同時在低保對象居住地長期公示。”的審批管理程序。

3、落實資金,直發到戶。

4、有訪必查,有錯必糾。低保政策的實施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每年舉報低保問題的信訪件數量不少,我們堅持

5、加強督查,確保公正。

三、存在的問題

1、救助標準偏低。由于受物價等因素影響,群眾日常生活開支大幅提高,目前我縣低保標準與低保對象的最低生活需求比較相對偏低。

2、城鄉低保對象收入難以核算。當前大部份家庭有長期或短期務工人員靈活就業占了就業市場的大部分,工作極不穩定,而且這一部分的勞動合同簽訂率是最低的,核實居民收入的準確依據少;少數單位、企業不愿提供本職工的真實收入情況,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實收入和財產狀況,而低保工作者無權強制進行收入和財產狀況調查,在低保評定中對該類家庭核定收入僅靠走訪附近群眾難以準確核定其收入,家庭財產及其隱性收入難以準確核定,存在騙保、錯保現象。

3、群眾“混”低保的思想較重。由于經濟和社會變化,部分群眾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極和偏激,認為“四處奔勞,不如坐吃低保”,貪圖不勞而獲,嫌棄累、臟、差的工作,主動放棄就業機會,有的對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要低保。對騙取低保待遇、無理取鬧和強行索要低保待遇、干擾低保管理工作秩序的處理力度不夠。

4、工作隊伍建設需加強。低保涉及面廣,參保人數多且分散,加之受自然條件、交通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低保審核審批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業務素質的工作人員去執行,但全縣目前民政局、各鄉鎮民政所業務人員事務繁多,不能及時高效的對城鄉低保工作進行規范管理,致使低保監督、管理不夠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社會救助水平。

(二)加大低保對象審核審批督查力度,杜絕違規現象發生,加強動態管理,確保做到應保盡保,應退即退,更加公開、公平、公正。

3、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成立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更加準確核定居民家庭經濟收入狀況,有效防止騙保和漏保問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時總結經驗;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解決民生問題出發,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救助政策,加大救助力度,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做出貢獻。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城鄉,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在城市低保實現普遍建立的基礎上,2007年,中央作出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重大部署,實現了用制度保障全體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的歷史性突破。截至2011年底,全國城鄉低保對象7582萬人,約占總人口的5.6%,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為加強規范管理,近年來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完善低保對象資格條件、規范審核審批程序、加強對象動態管理、建立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以及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探索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強化政策落實監管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平均低保標準城市每人每月311元、農村每人每月159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了70.9%和127.1%;人均月補助水平城市238元、農村109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了131.1%和179.5%。

一、基本情況

舟曲縣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為全國三大地質災害區之一,全縣總土地面積3010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210個行政村、403個自然村,總人口13.5萬人,其中藏族4.6萬余人,占34%。境內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縣情的形象寫照。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縣貧民窮的問題十分突出,經濟綜合指數排在甘南州末尾、甘肅省倒數第3位。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凍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繁,救災救濟工作任務異常繁重,尤其是2008年發生的“5·12”地震是舟曲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5億元,被確定為全國重災區之一。這次地震使舟曲縣從建國至今的固定資產積累絕大部分蕩然無存,山區群眾幾代人經營的家園毀于一旦,全縣因震災新增返貧人口2.88萬人,絕對貧困人口由2007年底的1.94萬人猛增至3.09萬人,低收入人口由3.24萬人增至4.97萬人。救災救濟工作任務非常繁重。

二、救災救濟面臨的形勢

2007年,舟曲縣陸續遭受干旱、洪澇、風雹等自然災害,入春以來,降雨稀少,全境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嚴重旱災。尤其是4月上旬降水量為0.7毫米,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少92%;中旬降水量為1.1毫米,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少87%;4月1日-20日未出現≥10.0毫米的降水。5月上旬降水量為6.2毫米,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少61%;中旬降水量為10.2毫米,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少51%;5月18日至20日,連續出現>32℃的高溫天氣,尤其5月18日,出現了歷年同期罕見的35.3℃的高溫天氣。嚴重的旱災對河川地區冬播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拔節、開花、孕穗造成了極大影響,半高山地區的春耕生產因嚴重缺墑無法及時下種,而連續干旱引發的蚜蟲、小麥銹病遍及全境,夏糧減產已成定局。據初步統計,此次旱災造成受災人口9.38萬人(占農業人口的85%),成災人口7.47萬人,2.12萬人、800多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7.06萬畝,絕收面積2.18萬畝,減產糧食678.25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達746.08萬元。六月下旬以來,舟曲縣天氣逐漸轉為多雨少晴,進入主汛期,據氣象資料顯示,與歷年同期相比降水日數多,降水較大,雨量偏多,白龍江上游15-19日,朗木寺降水量為72.5mm,迭部降水量為55.7mm,立節降水量為22.7mm,21-23日又突發中到大雨,造成舟曲縣豐迭鄉杜壩村、大川鎮梁家壩村等河川地帶不同程度受災,致使杜壩村138畝正在拔節的玉米和梁家壩村180多畝生長喜人的水稻因災被全部淹沒,夏收作物減產已成定局。據初步統計,此次災情共造成受災人口2200戶1萬余人,減產糧食29.7萬公斤,農業經濟損失56.25萬元,急需救濟人口3780人,需救濟口糧17萬公斤,口糧補助款19.38萬元。7月13日下午4時許,舟曲縣境內突遭長達50多分鐘的暴風雨和冰雹強對流天氣侵襲,插崗、拱壩、大川、南峪、城關、峰迭和大峪等7鄉鎮的29個村委會嚴重受災。河川地帶長勢喜人的玉米全部被狂風刮倒平鋪在地,地邊上的花椒等經濟林果樹被吹折;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將部份耕地沖毀淹埋。與此同時,高半山地區遭受了冰雹的侵襲,正值撥節開花的蠶豆、玉米和即將收割的小麥等農作物不同程度受災,枝葉被打爛,花被打落,夏糧嚴重減產。據初步統計,此次災害造成2753戶1.24萬人嚴重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749.8畝,絕收面積665.9畝,減產糧食43.99萬公斤;吹折淹埋花椒樹1650株,減產花椒4125斤,直接經濟損失65.71萬元,急需救濟人口4965人,需救濟口糧22.34萬公斤,需口糧補助款44.68萬元。

2008年,舟曲縣自然災害頻發。1至3月份,受全國大范圍降雪天氣的影響,舟曲境內普降大雪,氣溫急劇下降,造成半山區積雪厚度達5-10cm,半高山、高山區積雪厚度達25-30cm,形成多年罕見的低溫冷凍天氣,導致全縣大面積冬播小麥、洋芋籽種、大棚蔬菜等農作物及牛、羊、雞等牲畜和家禽被凍死凍傷,經濟損失達823.77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683.6萬元。3月7日,插崗鄉嘎里村突發火災,致使全村13戶61人群眾嚴重受災,共燒毀房屋168間,糧食3.8萬公斤,打麥機13臺,燒死牲畜:牛3頭、馬1匹、豬1頭,以及電視、衛星接收機、木材、衣物等,為切斷火源,緊急拆除周圍民房9戶46間,經濟損失達106萬元。

5月12日,省汶川縣發生的強烈地震波及舟曲縣,導致全縣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嚴重受損,部分人員傷亡,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困難。全縣19個鄉鎮3.26萬戶13.2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因震災死亡15人,重傷59人,輕傷310人。農村住房倒塌28.755萬平方米,嚴重損毀230.4萬平方米,一般性損壞13.5萬平方米;城鎮居民住房倒塌252平方米,嚴重損毀34304平方米,一般性損壞18.99萬平方米。經國家防災減災中心組織專家對舟曲縣地震災情進行評估鑒定,舟曲縣震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56億元,其中房屋設施直接經濟損失22.06億元。

三、救災救濟工作措施

近年來,舟曲縣連續遭受了以干旱、洪澇災害為主的多種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困難。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舟曲縣各級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群眾,艱苦奮斗,抗災救災,圓滿實現了“四有一不”的救災工作目標。在組織救災救濟工作中,舟曲縣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切實加強對救災救濟工作的領導。為了切實做好救災工作,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縣上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帶領民政、農牧、水電等部門的同志深入災區,幫助災區指導抗災救災工作,同時召開會議,認真研究部署救災工作,要求各鄉鎮黨委、政府把救災救濟工作作為重點工作抓緊抓好,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維護群眾切實利益出發,研究制定并落實好各項救災措施。縣民政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認真落實救災工作責任制,任務到人,責任到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查災、核災、報災、救災工作落到實處。

2、深入災區,逐戶核查災區群眾生活情況,摸清救濟對象底數。災情發生后,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抽調人員,按照《自然災害統計制度》要求,深入災區調查核實災情,逐戶了解災區群眾經濟損失和生產生活情況,并對困難戶進行分類排隊,登記造冊。在確定救濟對象時,嚴格按照個人申請,村民評議,村委上報,鄉(鎮)審核、縣級民政部門審批備案的程序進行,并建檔立卡,實行臺帳管理,確保救濟對象準確合理。

3、加強救災款物的管理使用。在救災款物管理使用方面,舟曲縣各級嚴格按照民政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救災款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于規范特大自然災害救災補助費分配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堅持專款專用、重點使用原則,重點下撥重災區,賑濟重災戶。在救災款物發放過程中,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的程序,做到了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將救災款物的發放和落實情況納入政務、村務公開范圍,切實做到“三公開”(即公開對象、公開標準、公開金額及數量),主動接受審計、監察部門和審計監督,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糾正。近年尚未發現有截留、挪用和平均分配、優親厚友等違規違紀現象。

4、搞好救災捐贈,幫助災區群眾解決生活困難。為了幫助災區群眾解決生活困難,減輕政府救災工作壓力,舟曲縣每年都組織開展向災區群眾捐贈款物、獻愛心送溫暖的捐贈月活動。并及時將接受的捐贈款物送往災區,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

5、大力開展生產自救、互助互濟活動。組織災區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是舟曲縣救災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組織群眾生產自救工作中,主要是組織、動員災區群眾外出務工,搞好勞務輸出。舟曲縣縣、鄉都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設立務工信息專欄,為群眾提供勞務信息,同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解決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組織指導群眾開展鄰里相幫,親友互濟活動,解決災區困難群眾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近幾年來,舟曲縣雖然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由于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政救災部門措施得力,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全縣救災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確保了災區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沒有發生因災餓死、凍死和外流乞討等非正常現象,有力地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災區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良好,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在肯定全縣救災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舟曲縣救災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縣級財政困難,用于解決災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資金明顯偏少,不能有效滿足災區群眾的基本需求。如縣級財政每年列入救災預算僅10萬元左右,十余年來沒有變化,有時也不能保證全額撥付。對此省州對舟曲縣多次提出批評(有時是通報批評),也影響了省州對舟曲縣的救災支持力度。建議縣政府在編制年度財政預算時,適當增加救災預算,以此表明舟曲縣對救災工作的努力程度。

2、基層救災工作的主管部門--鄉鎮民政所人員少,任務重,待遇低,變動快。農村費稅改革后,鄉(鎮)民政所有的2人,有的3人,還有少數民政所只有1人,明顯偏少;隨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農村困難救助的范圍愈來愈大,各項制度愈來俞規范,鄉(鎮)民政工作任務愈來愈重,從事基層民政工作的人員與其實際擔負的工作任務明顯不相適應;且大部分鄉(鎮)干部多為兼職,嚴重影響了民政工作(含救災工作)的正常開展;還有的鄉鎮經常對干部進行調整,導致基層民政隊伍(主要是民政所負責人員)不穩定,而民政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任務繁重的特點又要求從事此項工作人員有較高的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責任感。頻繁的人員調整明顯不利于各項政策和工作的落實。建議對鄉鎮民政機構的設置要與實際工作相適應,機構、人員隸屬于縣民政局,由縣民政部門直接指導開展工作。

3、救災工作信息化、網絡化建設滯后,應急反映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新的《自然災害統計制度》要求,自然災害,特別是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查、核、報要突出一個“快”字,規定縣民政部門在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內要盡快到達災區現場,在3個小時內基本查清災情并上報,并實行零報告制度。舟曲縣救災工作信息硬件設備不足,如計算機落后老化、錄像、攝像及交通工具數量少,功能差,具體從事救災工作人員掌握信息網絡化裝備的能力不適應等問題普遍存在,如遇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難以應付。建議州、縣財政撥出專項經費,更新救災裝備,同時,招聘高素質人才,充實到救災工作隊伍,培訓救災工作人員,提高救災工作的整體水平。

4、舟曲縣救災工作機構設置不合理,人員少,任務重,工作經費不足。目前,國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廳根據實際工作任務情況,將原歸救災司、救災處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分設出去,分別成立了低保司、低保處。全州已有七個縣(市)成立了低保科或低保中心。而舟曲縣救災和低保(含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農村特困救助、城鄉特困醫療救助、經常性社會救濟等)工作機構沒有分開,上述工作仍由縣民政局統盤具體負責。縣民政局現有編制8人,每個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擔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經常加班加點也難以保證各項工作的按時完成。同時,工作經費嚴重不足,不得不挪用其它經費以彌補工作開支。省撥舟曲縣一輛救災車,因燃修費無著落難以正常使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舟曲縣救災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影響工作質量。建議縣委、縣政府重視救災(低保)工作機構、人員、經費問題,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妥善解決,減輕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落實各項政策,高標準完成工作任務,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自然災害救助機制不斷健全,災民安置及時穩妥。近年來,我國先后發生了南方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為保障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國務院加快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機制。2007年以來,國家先后公布施行了《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等多部相關法律法規,省、地、縣三級政府全部制定了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健全了救災準備、應急救助、災后救助和恢復重建相銜接的災害救助制度,完善了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實現了日常減災和應急救災的有效結合。全國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初步建立,目前共設立18個中央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各省和絕大部分市(地)、縣(市)也都設立了本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基本可以保障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受災群眾得到第一批物資救助。2011年,共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86.4億元,調撥7萬頂帳篷、83萬床(件)棉衣棉被等救災物資,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939.4萬人次,幫助災區重建住房99.4萬間。此外,國務院還將每年的5月12日設立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全社會營造了防災減災氛圍,提高了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二、當前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救助工作總體進展較快,取得突出成效,但仍處于發展完善階段,面臨著一些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我國現行的社會救助政策雖已基本完備,但與法制化、科學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一部社會救助基本法律,難以對社會救助相關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規范和調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于1999年公布施行,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工作發展的需要;農村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工作目前主要依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存在著效力層次偏低、適用范圍較窄、實施機制薄弱等問題。在核批社會救助對象時,由于《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有限制條件,民政部門無法及時查詢救助申請家庭財產等經濟狀況信息,再加上資格條件不夠完備、審核審批程序不夠嚴密、個別工作人員素質不高,造成一些地區出現社會救助對象認定不準確以及“關系保”、“人情保”等問題。

(二)制度發展不夠平衡。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框架雖已初步建立,但仍有一些困難群眾和特殊情況難以納入救助范圍,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一些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而生活必需性支出較大的“支出型”貧困家庭難以獲得救助;戶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偶遇困難,也面臨著在居住地難以享受救助的問題。臨時救助等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條例》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城市救災需要努力推進。就救助水平和服務能力而言,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

(三)救助供給仍然不足。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當前的救助水平、救助內容和救助方式等與黨和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與困難群眾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相當數量的地區沒有實現農村五保“按標施保”,中央財政稅費改革補助資金中的五保補助資金在有些地區沒有得到有效使用;一些事實上無人撫養的困境兒童的保障政策尚未落實;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重病人等特殊困難群體迫切需要的日常照料、心理咨詢、護理康復等方面的服務還比較欠缺;因安置供養機構不足,一些查找不到戶籍或監護人的流浪乞討智障人員、精神病患者長期滯留在救助管理機構,擠占了有限的救助資源。

(四)制度銜接有待加強。近年來,國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出臺的政策比較多,涉及養老、就業、教育、醫療、住房、扶貧等多個方面。雖然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扶貧辦等部門出臺了一些制度銜接政策,但從總體上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從而形成銜接配套、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整體推進的民生保障格局。同時,在制度執行中,相互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共享程度不高,協作力度尚需進一步加大。

(五)基層能力較為薄弱。近年來,社會救助對象不斷增加,救助內容不斷拓展,工作任務日益繁重,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的建立,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救助政策的落實主要依靠縣及縣以下基層民政工作人員,但當前基層普遍存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經費短缺、工作條件落后、專業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制約了社會救助工作健康發展。

三、下步工作措施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戰略機遇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鎮化、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社會訴求復雜多樣,社會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人民群眾對社會政策公平公正實施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迫切要求政府通過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等方式加大對社會救助的投入,確保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迫切要求相關部門通過精細化、規范化管理,不斷改進對象認定和審核審批程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制度銜接,形成整體合力,共同維護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國務院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作為加強黨的執政基礎的大事來抓,2012年7月25日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加強和改進低保工作的具體措施,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見》(國發〔2012〕45號),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做好這項工作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今后一個時期的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下步,社會救助工作將按照《意見》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題,以強化責任為主線,堅持保基本、可持續、重公正、求實效的方針,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健全工作機制,嚴格規范管理,加強能力建設,努力構建標準科學、對象準確、待遇公正、進出有序的社會救助工作格局,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切實維護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

(一)繼續推動社會救助法制建設。全國人大對社會救助立法工作高度重視,已經將《社會救助法》列入立法工作計劃。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有關社會救助的立法問題。同時,根據社會救助工作實際需要和成熟程度,適時制定、修改社會救助法規和規章,加快健全社會救助法制體系。

(二)不斷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繼續做好社會救助制度頂層設計,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銜接配套、針對性強、操作規范的制度體系。加快推進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為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會救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拓展提供支撐。盡快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使遭遇突發性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困難群眾及時獲得政府救助;推動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制定針對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醫療救助政策;加快發展面向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的救助服務。積極開展城市救災工作,著力提高救災應急能力,不斷提升自然災害救助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三)大力推進社會救助事業均衡發展。認真落實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辦法,指導地方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社會救助事業均衡發展。進一步理順資金投入機制,支持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基本權益。逐步加大社會救助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新增財力優先用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使困難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社會救助事業的扶持力度。

(四)切實加強社會救助能力建設。按照國務院部署,建立由民政部牽頭的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與醫療、教育、住房等其他社會救助政策以及促進就業政策的協調發展和有效銜接。同時,要求地方政府相應建立社會救助協調工作機制。加快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健全基層社會救助工作體系,充實加強基層工作力量,保障工作場所和工作條件,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培訓,增強基層社會救助管理服務能力;改善管理手段,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水平。

(五)著力強化社會救助監督管理。把社會救助工作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確保救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協調發展。將低保等社會救助工作納入地方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和政府績效考核,逐級落實責任。進一步規范社會救助操作流程,實行社會救助經辦人員和村(居)干部近親屬享受救助備案制度,完善動態管理措施,全面建立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行績效考核,獎優罰劣,注重實效,使社會救助工作步入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軌道。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健全內部監管機制,強化管理責任,防止各種違法違規現象發生。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和投訴舉報核查制度,嚴格責任追究,對因工作重視不夠、管理不力發生重大問題、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國務院關于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充分體現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社會救助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必將有力推進我國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我們將認真研究和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努力推動我國社會救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