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工作報告
時間:2022-02-06 10:54:52
導語: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始終落實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工作主線,以現代農業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脫貧攻堅為抓手,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有效地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F將2020年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落實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及早謀劃,全面落實糧食生產任務
根據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及時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各項工作做到了早部署、早動員。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制定全年糧油作物種植規劃及生產指導意見,及時將大、小春生產任務、擴面任務、晚秋糧食生產、糧食監測等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發到鎮(街道),明確了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目標產量、主推技術及各關鍵時期應抓好的主要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促進全年農業工作順利開展。2020年我縣糧食播種面積59.13萬畝,糧食預計總產量21.11萬噸,同比增速2.28%。
(二)加強撂荒地治理,保障糧食播種面積
組織各鎮(街道)對各轄區內撂荒地進行全覆蓋摸排,建立了撂荒地到戶、復耕計劃、復耕到戶三本臺賬,為有序推進撂荒地復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建立撂荒地復耕獎補機制,按照“誰復耕、誰受益”的原則,縣級財政籌備500余萬元資金,按撂荒田復耕獎補240元/畝、撂荒土復耕獎補320元/畝的標準,對復耕主體進行獎補,激發各鎮(街道)撂荒復耕工作的積極性。截至11月底,我縣撂荒地復耕面積為21628.07畝,其中復耕種植糧食作物面積10331畝,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三)抓好項目建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以項目為支撐,有序推進現代農業(水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通過田型調整、地力培肥、灌排配套、陡改平以及修建機耕道,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全年共建高標準農田2萬畝;維修改造機電提灌站15臺(套),機電提灌保灌面積達14.1萬畝。通過項目建設,改善了我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夯實了糧食生產能力。
(四)突出科技推廣,促進成果有效轉化
組織召開全縣大、小春生產現場會,糧油生產技術培訓會13場次,培訓全縣農技、農機干部、新型職業農民、種糧大戶等21000余人次。依托種糧大戶補貼、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服務水稻、油菜機收和秸稈粉碎還田面積2764畝;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項目,擴種油菜5000畝,對擴種油菜進行統防統治并發放油菜復合肥;通過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適合我縣種植的糧食新品種5個;推廣水稻旱育秧集中育秧、水稻機插秧育秧及插秧、水稻直播、玉米增密覆膜移栽、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8項,主推技術應用率達95%以上。這些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有效促進糧油作物單產的提高,糧食新增產值1000萬元。
(五)完成“兩區”劃定,穩定糧食播面
為夯實全縣糧食綜合產能基礎,安排縣級資金188萬元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已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23.34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1.5%;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10.18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1.8%。外業實地調查,面積量算、成果圖編制、公示公告、數據庫建設、“兩區”管護及標志牌設立已全面完成,并通過省級和國家級驗收,省級績效考核獲得優秀等級。
(六)推進社會化服務,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推進社會化服務,引導農民群眾實行農作物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2020年主要農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2%,推廣耕種收農業機械963臺(套),新增農機總動力0.6萬千瓦,農機合作社作業面積增長7%。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3.71%,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增長率為-3.45%,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1.75%。
(七)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按省上文件要求,落實相關惠農政策,及時兌付2020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稻谷目標價格補貼、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截止目前已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545.04萬元,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資金189.5萬元,種糧大戶補貼資金74.36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3.208萬元,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面積穩定、產量增加。
二、工作亮點
(一)農資供應實現“零接觸”保障。疫情期間,為控制人員流動,保障農用物資及時供應,我縣實行轄區政府統籌、企業主體、村委服務的雙向配送機制,制定《縣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專班關于切實做好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春農資供應配送工作的通知》,明確各鎮(街道)、村委會及農資經營戶農資配送工作職責,由各鎮(街道)組織統計農戶農資需求情況,農資經營部提供農資銷售品種、價格詳細清單,各村委會負責根據農資需求表為農戶購買并配送農資,實現農民不出門、銷售人員不入戶、供需雙向對接,訂單配送,定點中轉。農資供應“零接觸”,既有效防止疫情發生,又保障了春耕生產。
(二)撂荒地復墾復耕扎實有效。堅持政府引導、村為主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法管理、典型示范的原則。建立督促考評和復耕獎補機制,做實撂荒地臺賬、復耕計劃臺賬、復耕到戶臺賬三本臺賬。指導各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復墾復耕、代耕代種;引進業主流轉復墾復耕;村委統一組織復墾、農民根據家庭勞力認領耕種;村集體+公司+農戶等方式復耕。我縣河邊、卓筒井、隆盛等鎮集體代耕、農戶自主復耕模式被省"三農"要情中點名登載。目前全縣已累計復耕撂荒地21628.07畝,占計劃復耕要求的108.14%,其中復耕種植糧食作物10331畝。
(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再創佳績。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方式,堅持宣傳發動倡導、業務培訓主導、備案管理引導,培小扶大、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等方式方法,注重規范備案登記、規范發展、賬務管理、示范創建、新農直報、名錄庫系統等管理全環節。多渠道、多點位發展培育家庭農場,2020年共發展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8家、家庭農場135家,成功創建市級示范社8家,家庭農場39家,省級示范社9家、家庭農場9家。成功爭創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縣。通過宣傳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支持,我縣2020年種糧面積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80戶,種植面積1.15萬畝。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人多地少的縣情,影響糧食生產能力提高
我縣耕地面積54.39萬畝,農業人口44.89萬人,農民群眾人均耕地1.2畝。
(二)基礎薄弱的現狀,影響糧食產能
我縣冬干春旱、夏旱連伏旱,洪澇、秋多霖雨的自然條件,對農業基礎設施要求極高,但是許多地方還是看天吃飯。
(三)粗放經營的現實,影響糧食生產效益
土地經營規模小,制約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加之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弱、病、殘、婦缺乏知識和技術,接受新事物較難,經營粗放、產量降低、效益低下。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對所耕種土地的氮、磷、鉀等有機物含量不了解,施底肥或追肥時,盲目投資,不僅增加了種糧成本,還減少了種糧利潤。
(四)投入不足的短板,影響農民群眾種糧的激情
縣本級財政資金對種糧大戶、糧食類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支持力度較弱,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進一步提高。
四、整改措施
(一)嚴守耕地紅線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優先保證糧食安全,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9萬畝以上。
(二)有序流轉土地
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要使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大力引進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我縣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三)實施“兩藏”戰略
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實行藏糧于地,實現“田網、路網、水網”三網配套;“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三化互動;“農田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三力提升。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實行“藏糧于技”,推廣應用“四新”示范,“六良”配套,讓科技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60%。
(四)增加財力投入
對我縣種糧大戶、糧食類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給予扶持激勵政策。
- 上一篇:農業產業扶貧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房地產領域亂象治理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