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春耕準備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07 06:17:00

導語:鄉鎮春耕準備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春耕準備情況調查報告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及春耕的準備狀況,直接關系到全年農業生產后果的好壞。為把住時機,切實抓好2012年的農業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鄉立足當前,狠抓了以春耕備耕為重點的農業生產,使全鄉的農業出現出優越的發展勢頭。

一、工作開展狀況

1、宣傳發起工作扎實有用。3也2日,鄉黨委、縣政府召開了2012年農業鄉村工作大會,大會對2012年春耕生產工作做了詳細安排部署,還提出了相關工作要求。隨后各村也接踵召開了村組干部會和群眾會,宣傳貫徹中發[2012]1號文件精神,貫實市、縣、鄉農業鄉村工作大會精神,安排部署春耕備耕工作,為完成本年春耕生產各項任務奠基了基本。

2、農業技能培訓早而扎實。由鄉鄉村綜合服務中心牽頭,組織農技人員分片深化田間地頭、菇棚、茶園,圍繞作物田間治理、食用菌栽培、茶葉栽種等農業技能,普遍開展技能培訓和現場指導,協助農民處理春耕備耕中的技能難題。當前,共為農民舉行技能培訓指導20多場次。

3、主要農用物資準備基本落實。當前,全鄉已具體落實了春耕備耕各項工作,其中規劃玉米面積5550畝、水稻生產面積13000畝,秋雜糧近4950畝;調運種子4萬余斤,儲藏化肥2000余噸、農家肥1萬噸,農地膜60噸。

二、當前春耕生產中呈現的問題和堅苦

1、鄉村勞動力不足。受外出打工潮影響,青丁壯人外出打工多,鄉村務農勞動力數目少,只剩老弱病殘人員在家,勞力不足,勞動力本質較低,影響春耕生產進度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我鄉現有農業人口15122人,鄉村勞動力8596人,其中外出務工4179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8%,部分農戶只種好田好地,一些離家較遠或較差的土地,各地都有分歧水平的拋荒、撂荒景象呈現。

2、農民信息起原差。農業產業構造調整提了很多年,但受多種要素的制約,行動遲緩、成效不分明。大多數農戶進行產業調整往往是依據上年市場效益自覺決定種什么、怎樣種,而短少正軌渠道供應綜合的市場需求信息、主要價錢猜測、市場發展的潛力和空間猜測,以及產品銷售政策等信息。

3、堅苦群眾生產資金緊缺。鄉村信譽社發放小額借款時,采取擔保借款方法,特困群眾因歸還才能差,借款難度較大,越窮款越難貸,再加上借款利錢高,客觀上加大了生產成本。

4、優秀種類的推行發展不快。在查詢中,大部分農民仍購置一些慣例稻種,用農民的話說:價錢廉價,種子靠得住就可以了。相關專業人士以為,真正能讓農民增產又增收的照樣要靠優秀種類。當前我鄉的優質稻播種面積只要13000畝左右,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很低。

三、對策及建議

1、推進鄉村經濟構造調整。在市場前提下,單靠依靠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價錢等方法來增加農民收入是難以完成的。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要切實把農業和鄉村經濟的增進方法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充分應用土地和勞動力等天然資源,經過農業的綜合開發向深度、廣度發展,在“名、新、特、綠”農業上做文章。要大力推行運用農業科技,調整農業產業構造,不變和提高農產品價錢,增加農業生產效益,讓農民耕田有利可圖,然后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緩解勞動力不足的矛盾。要切實指導農民進行產業構造調整,優化產業區化結構,促進農業規劃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

2、積極開展農業信息服務。當前農民最缺的就是信息,急迫需求各級縣政府及涉農部分供應精確的信息服務,包括市場、價錢、種子種苗、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實時把握、相關市場信息,深化分析市場各類農作物價錢走向,為農民供應參考根據;要加大農情調度,實時調查各地春耕備耕生產動態,重點做好糧食等主要作物、重點地域、關鍵耕耘的動態調度和信息服務,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精確性,實時處理春耕備耕工作中的各類堅苦和問題。

3、堅決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強農支農惠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突出抓好中心1號文件精神的貫實,不斷調優農業產業構造;認真執行良種補助、糧食直補、農機具補助、能繁母豬補助等一系各國家惠農政策,在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還,推進我縣農業的穩步發展。

4、增強農資市場監督治理。加大農業法律力度,整理標準農資市場,科學調控農資價錢,按捺農資價錢過快上漲。要常常開展專項核對,嚴格查處不執行農資價錢行為;嚴格打擊農資市場上的冒充偽劣產品,深化開展諸如“農資市場專項打假”、“農資打假下鄉”等活動,檢查各類農資生產、銷售單位。經過加大法律力度,維護農資市場次序,切實維護農民的好處。

5、積極培養農民專業協作社經濟組織。要穩固提高現有的農民專業協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揚其應有的職能效果,大力扶持、堅持一批具有“一鄉一業”品牌的中介組織,促進本地優勢、特征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廣大群眾在銷售農產品問題上拓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