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情況述職報告

時間:2022-11-03 02:3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情況述職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情況述職報告

在省委、宜昌市委的正確領導和省委、宜昌市委學習實踐活動指導檢查組的精心指導下,市委按照中央、省委和宜昌市委的統一部署,緊扣“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要求,突出“推進統籌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的學習實踐活動主題,緊密聯系當前改革發展穩定實際,精心組織,科學安排,扎實推進,全市學習實踐活動進展順利、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特別是在分析檢查階段,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認真查擺問題,深刻剖析根源,積極制定措施,努力邊學邊改,推動了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根據活動方案安排,現就市委常委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作如下分析檢查。

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大力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黨的十六大以來,市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宜都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率先發展、統籌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一切為民發展,開創了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局面。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4億元,20*年以來(下同)年均增長17.5%,實現了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跨越;規模工業產值144億元,是20*年的10.8倍,年均增長49.3%;財政總收入8.9億元,年均增長26.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98億元,是20*年的4.4倍,年均增長27.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6億元,是20*年的5.3倍,年均增長3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46元,分別增長11.1%和20.3%,增幅創歷史新高。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累計上升252位,成為全省競爭力上升最快的縣市,縣域經濟綜合考評連續6年位居全省前“十強”,躍居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14位,入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市。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被推選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范例。總結宜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踐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解放思想,發展思路不斷優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理清發展思路,打牢科學發展的思想基礎。宜都歷史上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傳統農業比重大,工業基礎雄厚但無支柱產業,縣域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困境。2003年以來,市委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深化對市情的認識,把科學發展觀變為了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市委確立了“精一壯二活三”的產業發展路徑,提出了實施統籌戰略、突出城鄉聯動和“兩個率先”的發展思路,以實施富民惠民工程為重點統籌城鄉科學發展,初步形成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從急功近利到立足長遠重打基礎;從發展規劃無序到確定沿江平原、丘陵、山區三大板塊;從“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辦工業到逐步實現組團式、園區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關閉“五小”企業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形成“4+3”支柱產業格局;從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發展滯后到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日趨均衡,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廣大干部群眾真正感受到科學發展帶來的實惠,全市發展目標、發展定位和思路措施越來越得到廣大黨員干部的高度認同,越來越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推動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同心同德謀發展的合力更加強勁。

(二)堅持第一要務,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始終堅定信念不松懈,扭住發展不放松,突出重點不偏廢,自我加壓,爭先進位,實現了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一是堅持不懈抓招商。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發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創新社會化、信息化招商辦法,探索項目征地拆遷風險評估、監督關口前移工作制度,促使項目迅速落地。工業園區在全省綜合考評中,連續三年排名位居前列,躋身“全國百佳科學發展示范園區”行列。2003年以來,全市月平均引進過億元項目2個以上,投資總額累計超過2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數量是2003年的4倍,“大水泥”、“大火電”夢想逐步實現。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了“十補十扶、五免五減”政府投入導向機制,每年財政直接用于農業結構調整的投入達3億元以上,形成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柑桔、茶葉、生豬三大產業,奠定了農民持續增收的穩定基礎。三是突出重點抓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自主創新,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形成了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機械、紡織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逐步形成。20*年,“4+3”產業群完成產值133億元,占到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95%,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進入全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宜都成為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發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關閉小水泥、小紙廠、小煤窯等“五小”企業400多家,環保治理、污染搬遷等項目累計投入10億元,實現企業達標排放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引進補鏈產業、配套循環經濟項目180個,以循環經濟為主的工業經濟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培植“三產”增財源。充分發揮長江航運、沿江碼頭和交通區位優勢,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物流倉儲、連鎖超市等商貿流通企業,加強市場體系和商業網點建設,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完成旅游規劃修編,累計投入2億元,興建了一批重點旅游項目,積極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20*至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3%。

(三)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堅持把中央和省委精神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做到在發展中推進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兩個置換”為重點,完成了對900家市直工商、鄉鎮集體企業的民營化改革。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收支兩條線改革、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創新公共財政管理體制。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撤鄉合村并組,完善了“以錢養事”新機制。農村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公益事業管理等經驗在全國推廣。積極探索城鄉社區綜合管理辦法,提高了社區管理自治和自我服務能力。堅持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在全國率先取消工商管理類、證照類、鑒定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出臺鼓勵扶持政策,形成了“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全民大創業”格局。按照“核定收支、確保運轉、超收全留(分成)”的思路,加快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激勵鄉級政府發展鄉鎮經濟和村級集體經濟。按照“市場化經營、企業化管理、銀行化操作”模式,加快融資平臺、擔保平臺和中小企業信用協會建設,緩解了創業人員和本土中小企業擔保融資難題。在全市大力開展“人文環境看宜都”思想大討論活動,深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健全決策后評價、決策責任追究和行政問責等制度,完善了“責任明確、教育為主、程序科學、監督有效”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行政效能明顯提高,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四)堅持統籌發展,城鄉面貌不斷改善。圍繞“園林城市、優美鄉鎮、生態村莊”目標,累計投入30億元,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城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構建了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硬化通村水泥路960公里,宜洋、陸漁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全面開工,市鄉村三級公路交通網基本形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投入使用,老城區改造步伐加快,城區主干道延伸對接、大街小巷整治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完工。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累計投入6億元,完成“一池三改”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