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兩網建設工作報告2篇

時間:2022-11-30 10:26:28

導語:全區兩網建設工作報告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區兩網建設工作報告2篇

第一篇

一、政府重視,體制健全

區地處市中心城區,全區轄5鎮2鄉2個街道和1個墾殖場,122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914.26平方公里,總人口21.6萬,其中農村人口18.5萬,占總人口的85.6%。截止2010年底,全區有涉藥單位251家,其中藥品生產企業1家,藥品批發企業3家,藥品零售連鎖有限公司1家,藥品零售企業59家,市級醫療機構1家,區級醫療機構1家,鄉(鎮)衛生院8家,村衛生所148家,民營醫院2家,其它醫療機構27家,全區無藥品供應空白鄉鎮。自2003年啟動農村“兩網”建設工作以來,特別是2010年確定為省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縣后,我區緊緊圍繞建立體系完備、反應快捷的藥品監督網絡和誠實守信、規范順暢的藥品供應主渠網絡的工作目標,在夯實“兩網”建設工作基礎上作了不懈努力。一是統一思想,做到認識到位。2010年區政府將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納入對鄉鎮(街道)的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并下達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并在年底進行了全面考核。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對藥品“兩網”建設作出批示,不定期進行考察督導。區財政將藥品“兩網”建設工作經費和藥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以下簡稱“兩員”)工作津貼10.2萬元納入了年度財政預算,并全部撥付到位。今年,區委區政府繼續將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工作列入鄉鎮年度重點工作目標考評內容,區財政也安排了專項預算工作經費,真正將“兩網”建設擺到區委區政府及部門議事日程,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農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一部署。二是加強領導,做到責任到位。為大力推進省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區政府及時調整成立了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區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召開了全區創建省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縣工作動員大會,制定印發了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創建職責;全區9個鄉鎮(街道)也調整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站,“兩網”建設實現了“四有”,即:有辦公場所、辦公設備、工作人員、工作制度,形成了自上而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組織領導體系,確保了“兩網”建設順利進行。三是健全機構,做到組織到位。農村藥品“兩網”建設要深化,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重視,按照藥品安全地方政府負總責的要求,我區在鄉鎮政府設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站,并加掛食品藥品安全領導小組機構牌匾,全面負責鄉鎮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有力地推進了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四是強化溝通,做到協調到位。充分利用“兩網”建設領導小組平臺,建立健全了部門間協作機制,2010年召開聯席會議5次,與衛生、工商聯合印發文件3個。

二、措施得力,成效顯著

第一,完善管理機制,激發“兩員”工作積極性。“兩員”工作好壞,直接影響到“兩網”建設的成敗。為充分發揮“兩員”工作積極性,我區在不斷摸索、總結、提高的基礎上,調整聘任了9名鄉鎮干部為藥品安全協管員,122名村干部為藥品安全信息員,出臺實施了專協結合、掛點聯系包鄉稽查制度,“兩員”激勵考核制度、“兩員”定期會議和培訓制度、“兩員”責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兩員”每年對涉藥單位巡查12次以上,各鄉鎮監管站組織開展藥品安全專項檢查2次以上,并做到工作有記錄、有報告。特別是2009年我區落實對“兩員”的工作津貼后,“兩員”工作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完善監督機制,促進監督效能轉變提升。一年來,我區藥品監督網絡功能不斷強化,監督效能也得到轉變和提升。一是協管工作不斷規范化。鄉鎮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站制訂懸掛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站工作職責》《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職責》《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員職責》《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工作規范》等制度,并積極推行“五個一”工作模式(即每個監管站1本工作手冊、1本檢查記錄、1本工作小結、每月協管員開展1次日常巡查、每月1次跟班檢查)。2010年,我區通過專協結合方式開展專項整治整頓及質量公告核查3次,開展藥品監督抽驗24批(次),充分發揮了協管隊伍的“前哨”和“耳目”作用。二是專業監督不斷技術化。在不斷豐富完善執法人員分片包鄉稽查機制的同時,加快藥品快檢建設,積極組織開展了非藥品冒充藥品、中藥飲片和貴細藥材等藥品安全專項整治。2010年,我局立案查處藥械違法案件31件,貨值8.3萬元。完成藥品監督抽驗24批次,不合格11批次,不合格率45.8%;監測上報藥械不良反應(事件)102例,受理并妥善處理涉藥舉報2起,取締無證經營戶6戶;開展藥品快速檢驗101批次,監督性抽驗所發現的11批不合格藥品全部是經快檢初篩不合格后,送市藥檢所檢驗確認的,有力提升了藥品執法的技術含量。三是藥品監管逐步實現電子信息化。開通了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建立了藥品安全電子地圖,成功地將PDA應用于藥品稽查執法,截止今年4月份,利用PDA掃描排查藥品3783批次。同時,逐步在鄉鎮零售藥店實行藥品電子動態監管,全區35家鄉鎮藥店配備了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并錄入了藥品購、銷、存數據,藥品質量實行了電子動態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監管效能。

第三,完善配送機制,促進“兩網”與新農合和醫改有機結合。針對村級醫療機構存在多、小、散且分布在山區的特點,我局每年聯合藥品批發企業與鄉、村藥品經營、使用單位簽訂藥品購銷協議,就近選擇2-3家配送企業推行村級醫療機構使用藥品鄉鎮每周集中配送制度,從而既保證了農村藥品質量安全、減少成本、降低藥價,又確保了農村藥品配送覆蓋率達到100%和新農合藥品目錄品種占有率。為方便參合農民購藥,我局聯合區衛生局在全區擇優選定了12家通過GSP認證的鄉鎮零售藥店,將其納入“新農合”定點報銷范圍,緩解了農民看病用藥難、藥價貴問題。至2010年底,我區鄉村藥價比“兩網”建設前普遍下降35%以上,農民在鄉村醫療機構參合報帳率達到100%。

第四,完善規范機制,促進“兩網”建設與GSP管理和規范藥房建設互補發展。早在2008年,我局就聯合區衛生局組織開展了醫療機構規范藥房建設活動。截至2010年,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全部通過了規范藥房建設驗收,104家村衛生所通過了合格藥房建設驗收,并分別被授予規范藥房和合格藥房牌匾。為增強企業誠信意識,2010年,我區按照《省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實施方案》,對全區63家藥品經營企業進行了誠信情況現場檢查評分,其中評定為A級信用等級單位13家,B級信用等級單位50家,C和D級信用等級單位0家。充分利用省城鄉一體藥品監管平臺建立了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信用檔案,將涉藥單位基礎信息和監管記錄納入電子檔案數據庫管理,積極引導涉藥單位開展行業自律,懸掛監督公示牌,公布監督電話,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初步構建起藥品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努力營造了規范有序、誠信、和諧的農村藥品市場環境。

第五,完善培訓機制,不斷提升藥品質量管理水平。一年來,按照“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我局一是邀請金博軟件公司專家為全區120名藥品從業人員進行了藥品質量綜合管理系統操作培訓;二是選派懂電腦、熟業務的工作人員參加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電子監管培訓,學成后手把手教會教懂藥品經營企業質量技術人員;三是分期分批完成了全區418名涉藥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通過強化培訓,有力地提高了全區藥品質量管理水平。

第六,完善宣傳機制,促進“兩網”建設緊密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以來,我局加大了“兩網”建設宣傳力度,按照多樣化、直觀化、送達化的“三化”要求,開展以“五進一上”(進基層、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上媒體)為重點的“兩網”宣傳活動,通過組織開展聲勢浩大的食品藥品安全宣傳月活動、深入農村開展現場咨詢宣傳活動、編印《食品藥品安全動態》簡報、免費發放《市區藥品安全白皮書》《食品藥品安全知識讀本》共18000套,城區主干道及青東公路沿線設置并懸掛大型宣傳標語廣告4塊,以及每年組織對協管員、信息員開展“兩網”知識培訓教育,并通過“兩員”的大力宣傳等手段和方法,讓更多的農民了解“兩網”、支持“兩網”、參與“兩網”建設。一年來,共在《井岡山報》《新聞聯播》《新聞》,以及省、市局網站等媒體上刊播新聞稿件40余篇(條),形成了社會關注、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工作氛圍,確保了農村“兩網”建設進村到戶、家喻戶曉。

第七,完善應急機制,有效應對藥品突發事件。我局注重藥品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并完善了應急領導?管理機構,加強了應急制度建設,健全了《區藥品和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應急預案》等各項制度,建立了藥械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報告獎勵機制。2010年共完成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91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報告11例,其中新的、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22例,兌現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報告獎金1100元。在加大藥械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力度的同時,模擬市中醫院患者集中出現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組織開展了藥械突發性群體一般事件(Ⅳ級)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了應對突發藥品安全事件的處置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總體看,通過努力,我區省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各級政府對藥品安全負總責的格局基本形成,逐步建立起了體系完善、反應快速的藥品監督網和渠道清晰、誠實可信的藥品供應網,藥品生產、經營秩序不斷規范,藥械監管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用藥用械安全感在不斷增強,初步解決了農民買藥難、買藥貴的問題,實現了政府滿意、企業發展、農民實惠的“兩網”建設目標,組建以來未發生一起藥害事件。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看到,全區藥品安全形勢與上級要求和示范縣標準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少數鄉鎮主要領導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對藥品“兩網”建設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把“兩網”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缺乏具體措施,抓落實力度不夠。二是少數鄉鎮藥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履行職責的意識不強,工作積極不高,存在消極應付現象。三是少數村衛生所藥品儲存條件還達不到規范要求,存在用藥隱患。四是農村群眾用藥安全意識還不強,缺乏基本用藥常識,藥品安全宣傳有待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問題,我們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并正在加以解決。這次評估是對我們工作的集中檢驗,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各位專家為我區“兩網”建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更好地改進工作,提升“兩網”建設效能,造福廣大群眾。我們堅信,在省、市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賦予我區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更多、更好的運行效能,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和用藥安全,為促進全區醫藥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第二篇

1、政府高位推動,工作基礎逐步夯實。一是政府高度重視。區四套班子領導多次視察和過問食品安全工作,區政府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對鄉鎮街道和區直有關單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向各鄉鎮街道、部門單位下達了食品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落實了食品安全工作區域責任制。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出臺了《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區食品安全中長期工作規劃》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處置等應急流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此外,還出臺了區食品藥品安全領導小組工作規則、部門責任制等工作制度,推動全區食品安全工作不斷邁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三是加強資源保障。區政府每年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按時撥付到位,2012—2010年區財政共撥付資金19.3萬元,為全區食品安全整頓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了經費保障。同時還投入了專項經費,為各職能部門配備食品檢驗、檢測設備,確保群眾吃上放心食品。四是強化督導檢查。區政府先后制定下發了《區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和《2010年區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實施方案》,對各環節食品安全整頓工作任務和要求進行了明確,區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先后組織召開10余次協調會議,并進行了4次督導檢查,推進整頓工作開展。

2、堅持統籌部署,日常監管有效推進。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大了對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和非法添加物的抽檢力度,僅2010年已抽檢農業投入品樣品108個、農產品樣品57個、飼料及獸藥樣品58個,合格率分別為89.8%、98.2%和86.2%,并依法對抽檢不合格產品進行了查處。全年監督檢查規模種植基地16個、規模養殖基地133個、農業投入品經銷企業166戶,收繳高毒甲胺磷40公斤、高毒氧化樂果20公斤。加快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步伐,全年新增無公害生產基地3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3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區通過區財政統一預算、統一安排經費、政府集中采購和免費發放殺蟲燈的方式,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推廣殺蟲燈滅蟲技術,安裝殺蟲燈4000盞,覆蓋面積達20萬苗,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的安全水平,有效推進了全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二是加大豬肉質量安全整治。與各屠宰企業均簽訂了《豬肉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組織區內屠宰企業人員參加全區屠宰企業技術、管理工作培訓,并建立和完善了各項原始記錄及業務臺賬。組織開展了豬肉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了私屠濫宰行為。全年共組織對相關企業和市場開展了13次督查和檢查,查處私宰豬肉52公斤、病害肉500公斤,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三是嚴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市場準入關。在企業申報過程中做到嚴格把關、認真審查,對獲證企業的后續監管上不放松,嚴格執行巡查、回訪、定檢、年審等監管要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采購查驗制度和出廠檢驗記錄等管理制度。為全區36家獲證企業全部建立完善了紙質和電子檔案,對產品實施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了對小作坊的整治改造,并與18家具備食品生產基本條件的小作坊簽訂了《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全年共巡查食品生產企業56次,發現安全事故隱患10處,下達整改通知書8份,將食品生產安全事故消滅在了萌芽狀態。四是努力凈化食品流通市場秩序。嚴把經營主體準入關,對食品生產經營涉及前置審批事項的,堅持先證后照。加大對食品質量的維權力度,全區共設有“12315”消費維權點28個,2010年共受理食品投訴20起,受理咨詢26個,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6.15萬元。建立和完善了食品經營者自律制度,全區食品經營企業基本已建立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購銷臺帳等自律制度。2010年共查處食品違法案件17件,罰沒款10.8萬元;查獲假冒偽劣食品420公斤,貨值4萬余元;責令下架退市食品379公斤,貨值5.3萬元。五是加強餐飲環節食品安全監管。2010年共監督檢查餐飲服務單位445家,監督覆蓋面達100%,并對4家餐飲服務經營違法單位進行了行政處罰。對165家餐飲單位進行了“不合格一次性筷子”專項整治,銷毀“不合格一次性筷子”3164雙;對全區17家學校食堂和1家工地食堂進行了專項整治,責令3家學校食堂進行整改,并創建了4家食品安全示范食堂;同時,嚴把了《健康合格證》和《餐飲服務許可證》發放關。開展了無證餐飲經營單位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累計對48戶無證餐飲單位進行督導,督促整改并全部依法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全年共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125份,全區食品從業人員健康體檢1271人,衛生知識培訓1271人。

3、強化部門協作,扎實開展各項專項整治。一是開展了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各職能部門深入轄區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及餐飲單位,通過明查暗訪的方式進一步調查摸底,全面掌握了全區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各環節情況,并扎實開展了整治行動,對全區34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1家食品添加劑生產加工企業,5家食品添加劑銷售單位,56家食品銷售單位,386家餐飲單位開展了全面的清理整頓,有效遏制了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飲食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二是開展了問題乳粉清查工作。成立了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問題乳粉清查工作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按職責分工全面開展問題乳粉清查工作。通過對全區1戶奶牛養殖戶、1家使用乳粉生產食品的企業、190家乳及乳制品經營企業和21家使用乳及乳制品的餐飲單位進行了100%的全覆蓋檢查,未發現問題乳粉,確保了我區乳粉市場秩序安全平穩。三是開展了地溝油專項整治行動。我區自2010年9月份開始,按照市政府要求部署開展了中心城區地溝油專項整治行動。區政府專門成立了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責和工作實際制定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集中力量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有效凈化了全區食用油市場。四是開展了保健食品專項整治。區衛生局對14家保健食品經營單位的246批次保健食品進行了專項檢查,未發現有違法添加藥物、假冒批準文號和標簽、標識、說明書不符合有關規定的行為。區藥監局和工商局聯合開展了對保健食品廣告的監測工作,未發現有夸大宣傳的行為。五是開展了節假日期間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為確保節假日食品安全,在“元旦”、“春節”、“國慶”、“中秋”等傳統節假日以及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期間,區食品藥品安全領導小組均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各職能部門認真做好節日期間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各職能部門在節前和節日期間加大了監管和整治力度,打擊食品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消除了節日期間食品安全隱患,有力保證了全區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的食品消費安全。

4、廣泛開展宣傳,食品安全氛圍日益濃厚。我區始終把宣傳教育作為食品安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區營造人人知曉、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區食品藥品安全領導小組每年均創辦編輯了至少8期《食品藥品安全動態》刊物,及時對全區食品安全工作動態、安全信息進行整合,面向社會報道。2010年,我區抓住《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一周年的契機,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食品安全宣傳月活動。活動開展前,區食品藥品安全領導小組召開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印發了《區2010年食品安全宣傳月暨〈食品安全法〉實施一周年紀念活動實施方案》,對宣傳月各項活動進行了周密安排,并在6月1日隆重舉行了啟動儀式。宣傳月期間,全區各地、各部門按照“三貼近四進”(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進群眾”“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的要求,充分利用電視、報紙、手機短信等宣傳手段,通過開展聯合宣傳咨詢、食品安全教育課等活動,以懸掛橫幅、設立展板、現場咨詢、印發宣傳材料等形式,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活動。全區共舉辦大型現場咨詢宣傳活動3次,食品安全專題講座9次,食品安全公開課1次,懸掛宣傳橫幅百余條,制作宣傳展板12塊、宣傳欄及板報15塊,發送食品安全手機短信近萬條,發放宣傳單、宣傳冊等各類宣傳材料2萬多份,宣傳、咨詢、服務群眾近5000人,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工作成效。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區食品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0年未發生Ⅳ級以上較大食品安全事故,但離國家、省、市政府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設備、人才缺乏;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加工工藝落后,整治過后存在回潮現象;城鄉結合部和農村食品經營環境仍然較差;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應急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等。今后,我們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食品安全的方針、政策,認真對照檢查組提出的意見,落實整改措施,在提高有效性和保持長效性方面下功夫,爭取今后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