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理論創新 應對時代挑戰

時間:2022-04-23 11:02:00

導語:堅持理論創新 應對時代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理論創新 應對時代挑戰

——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與“三個代表”的歷史地位

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無疑是最為重大的政治主題。經過80余年的較量,社會主義雖然有過高歌猛進,但到上個世紀末不僅沒有取得優勢,反而暫時處于低潮。這是所有社會主義者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跨入21世紀后,一些與此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依然令人困擾:垂垂老矣的資本主義為什么還能“老當益壯”?“青春年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并未“身強力壯”?其中的主要根源和基本教訓是什么?中國社會主義的希望在哪里?本文試圖從一個側面作出回答。

一、潮起潮落:不改歷史的走向

20世紀初,列寧曾經根據資本主義的內外矛盾和發展趨勢,作出了帝國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的著名論斷。從那時開始,資本主義的運行軌跡似乎一直在印證著列寧的論斷。然而到了上個世紀末,資本主義卻在悄無聲息中峰回路轉,不僅沒有腐朽、垂死,反而呈現出柳暗花明的跡象。顯然,這是資本主義自我調整和更新的結果。資本主義之所以能暫獲優勢,其奧秘在于:一是善于操縱物質利益的杠桿,把社會力量的主體投入到創造財富的活動之中,從而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二是具有完善的市場競爭體系,能夠運用統一的競爭規則,為參與者提供大致均等的機會。三是善于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形成有序的權力更替和政治運作機制。四是能夠吸收和利用社會主義的某些合理因素,調整勞資利益關系,保障社會的平穩運行。五是善于運用資本和技術優勢,加強對世界資源的控制和壟斷,不斷拓展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正是對這些因素的綜合利用,使資本主義得以不斷拓展市場,擴大投資,創新技術,增值利潤,從而使社會物質財富急劇膨脹。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現狀,我們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借鑒,但無須頂禮膜拜,更不必邯鄲學步。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創造的不僅僅是巨額財富,同時也制造出貧富的兩極,導致富人和平民的不平等。如果說,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過去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那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現在則日益演變為富國和窮國的對立,霸權與反霸權的斗爭,從而將資本主義國家的內在矛盾擴展為世界范圍的沖突。這是資本主義自身永遠無法消除的痼疾,也是當今世界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因此,只要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不改變,其內在矛盾就不會消除,整個世界就不會安寧。我們相信:不管資本主義當下怎樣興旺發達,終將走向窮途末路。這是不可移易的歷史辯證法。

社會主義的最初藍圖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憤怒聲討和理性批判中繪就的。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最初奠基人,他們率先在俄國把社會主義的藍圖變成了現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描繪,社會主義的蘇聯用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用計劃經濟取代了市場經濟,用按勞分配取代了資本剝削,用勞動者的民主取代了剝削者的特權;在思想文化領域則以集體主義取代了個人主義。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對抗,沒有經濟危機,也沒有官場腐敗,這是一個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新型社會制度。正是在社會主義的牽引下,蘇聯用不足2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又過20年,它已經一躍成為雄踞世界的超級強國。

在蘇聯的帶動和示范下,從20世紀中期開始,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誕生,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給飽受資本主義蹂躪之苦的人類帶來了一片希望的曙光。當時,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獨立國家紛紛效仿,扛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20年代到70年代,社會主義以整整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和無可爭議的驕人業績,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巨大優越性和超越資本主義的潛能。

社會發展的軌道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事物的運動也不可能沒有起伏。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幾度潮漲潮落,在曲折中發展,目前,又遭遇挫折,陷入低谷。但這并不能表明社會主義價值的消失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終結。因為在當今時代,不僅中國這艘社會主義的巨輪仍在沿著既定目標破浪前行,而且在那些已經折斷社會主義旗桿的國家,馬克思主義者也正在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工人階級政黨正在調整策略,積蓄力量。即使在西歐、北美的資本主義堡壘,共產黨人也從未停止過活動和斗爭。據此完全可以預期:社會主義雖然路途漫漫,短期內難以凱歌高奏,但是,具有內在生機的社會主義運動絕不會永久沉寂。一旦時機成熟,條件具備,這些社會主義的力量必將發展壯大,并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到那時,經過洗禮和磨煉的社會主義必將重振雄風,再創輝煌。這也是不可移易的歷史辯證法。

二、警鐘長鳴:執政黨的建設最關鍵

社會主義畢竟是一種新生制度,因而各方面都顯得十分稚嫩,十分脆弱。這種稚嫩和脆弱,往往會被其初期的勝利所掩蓋,被一些盲目樂觀的共產黨人所忽視。事實上,伴隨著蘇聯的崛起,其內部的種種弊端如體制僵化、活力不足等就已開始出現,但最致命的還是黨內特權階層的逐步形成和官僚主義的日益蔓延。執政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列車的發動機。一旦執政黨內部發生故障,形成沉沉暮氣,社會主義的朝氣和優勢就不復存在,其運轉的效率也勢必急劇下降。這是最可怕的病態。在這種病態下,無論什么樣的體制設計和改革措施都難免在操作中走樣變形,無法收到預期的成效。這就是蘇東各國自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體制改革屢興屢挫,直至失敗的癥結所在。

不幸的是,面對這個生死攸關的問題,蘇聯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麻木不仁。他們忽視了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忽視了主人對公仆的監管和控制,對損害黨的威信和形象的各種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任憑黨政干部日益脫離群眾,任憑黨群關系日益惡化。當黨內的經濟蛀蟲成群滋生,政治投機分子大量繁衍,僵化之風充斥黨內,官僚習氣浸透政壇時,黨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群眾也就自然而然地將共產黨視為異己的力量。在這種情勢下,蘇共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安泰脫離了母親大地一樣,其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令許多人困惑不解的是,經營了半個多世紀的蘇聯社會主義江山為什么會頃刻土崩瓦解,擁有上千萬黨員的蘇共為什么那么不堪一擊?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當一部機器的動力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時,整部機器是不可能照常運轉的。蘇東劇變的歷史業已證明: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而社會主義長治久安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建設。蘇東演變的慘痛教訓應當永遠銘刻在我們共產黨人的記憶中,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長鳴不息的警鐘!

三、時代啟示:最硬的道理是發展

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開創者,他具有非凡的哲學思維和戰略遠見。他對共產黨自身的建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數十年時間里,他力圖以整黨整風的群眾性運動方式強行抑制官僚主義的滋生和泛濫。但是,群眾性政治運動社會成本過于巨大,極易導致社會運行的無序;同時,“運動群眾”也會強化個人的權威,有悖于現代社會的民主與法治精神。而且隨著黨的“左”的指導思想的發展,這種副作用日益暴露和擴大,終于使它走向了反面。

鑒于群眾性政治運動的各種負面影響,鄧小平把鞏固社會主義的基點放在了發展經濟上。他認為這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可靠保證。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大規模的改革開放,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20多年來,人民群眾深受其惠,國家實力大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現出一派盎然生機,也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他頻頻告誡全黨:空洞的爭論徒勞無益,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雖然樸實無華,卻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四、應對挑戰:必須鍛造新的理論武器

環顧蘇東那片社會主義的故土,反觀社會主義中國的獨特風景,我們由衷地感到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巨大指導作用。正是經過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的相繼開拓,為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供了深刻的教益和啟示。

當我們步入新世紀,舉目前瞻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考驗,其中最緊要、最關鍵的,就是執政的共產黨怎樣在發展市場經濟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條件下,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怎樣有效克服僵化、蛻化、腐化的危險。登高才能望遠。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以寬廣博大的胸襟,繼往開來的氣魄,繼承前人的理論成果,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在新的實踐中創造出能夠正確回應時代挑戰、科學反映實踐進程,成功指導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理論。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面對這個歷史挑戰和時代課題,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大旗,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巨大勇氣和智慧,結合新的實踐,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符合時代趨勢的科學回答。特別是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抓住黨的建設這個決定社會主義命運的關鍵問題,從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大方面,指明了加強黨的建設的方向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為保證黨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提供了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以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進一步加快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使黨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中,獲得更加鞏固的執政基礎;就必須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前沿,植根于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就必須堅持執政為民,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道,善謀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進一步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必須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方針,嚴厲懲治腐敗行為,堅決清除官僚主義,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轉化為全黨的實踐,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必將躍上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開拓出一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