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時間:2022-02-09 06:00:00

導語:三個代表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同志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系統概括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成果,科學預測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規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藍圖和一整套發展戰略。”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十六大提出我們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康社會,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前進的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令人振奮又十分艱巨。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為實現這個宏偉目標而奮斗。

(一)正確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根據我國總體發展戰略和現階段發展水平確定的。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經過20多年的奮斗,現在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已經勝利實現。根據鄧小平同志關于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和十五大關于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展望,十六大對第三步戰略部署開始這20年,做出了科學的、全面的規劃,提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很豐富,既包括實現經濟總量的增長,也包括經濟體制的完善;既著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著眼于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既涉及物質文明的發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既強調社會的和諧與全面進步,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這個新的奮斗目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大局觀,堅持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執政觀,堅持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觀,以及堅持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里最關鍵的,是用大體20年時間,使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達到3000美元。經有關部門測算,實現到2020年翻兩番,我國經濟需要年均增長7.18%。如果分階段來看,到201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可以達到或有所超過。而到2020年再翻一番,則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前10年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從2010年到2020年全國有條件保持7%的增長速度。到時候,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4.3萬億美元,人口大約在14億多一點,人均可以超過3000美元。這個預測表明,把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利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需要進行艱苦的努力,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提出的總要求。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在加快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發展觀、新的戰略舉措,開創新的局面。

發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依靠結構調整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加快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上要走出一條解決深層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過發展和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的產業格局;二要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調整城鄉結構,加強農業基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使“三農”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三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高傳統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四要通過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推進東中西部經濟交流與合作,優化地區經濟結構。

改革要有新突破,十六大提出的這個重要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深化改革,全面落實十六大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對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對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對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開放要有新局面,這是與改革要有新突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我們既面臨著大好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堅實的步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又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

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關鍵是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如果不從具體工作的創新做起,依然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那么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也就無從談起,也難取得實效。

(三)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中央在全面科學地分析新世紀之初國內外形勢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著眼于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而作出的戰略判斷,是我們黨確定用本世紀頭20年時間集中力量發展自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依據。

關于戰略機遇期需要把握兩點,一是現實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機遇,二是從來沒有吃現成飯的機遇,必須勇于和善于創造機遇、用好機遇。從國際看,本世紀頭20年我國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總體上是有利的。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國關系的新一輪調整中我國繼續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而不處于任何重大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從國內看,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基礎。以中國的發展作為最重要的前提,綜合國內國際各方面條件,才決定了我們在本世紀頭20年將要迎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冷靜觀察,沉著應付,就要把中國的發展作為根本立腳點,決不能看輕、更不能忘掉這一條。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很關鍵的是能不能真正抓住這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于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發展的機遇不是很多的。一旦出現,必須緊緊抓住、大有作為,絕不能坐失良機、無所作為。當然,各個地方雖然都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因條件不同,環境不同,呈現的發展可能性也有差別。要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就必須在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求得自身的快速發展。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他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10多年過去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沒有喪失機遇,我國經濟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如今,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展現在面前,十六大審時度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國人民必將用行動書寫更加精彩的答卷。(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