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一生的誓言----記老共產黨員馬瑯(上)
時間:2022-12-05 04:32:00
導語:堅守一生的誓言----記老共產黨員馬瑯(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馬瑯是建鄴區一位離休干部。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65年來,他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始終如一地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解放前,他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經受過生死考驗;新中國成立后,他服從組織安排,先后在南京、上海、寧夏等地任職,忘我工作;離休后,他發揮余熱,把精力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在他身上,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本色。
5月31日,市委書記羅志軍批示:“馬瑯同志的事跡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他是我市先進性教育中出現的一位堅定理想信念,實踐黨的宗旨,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典型。”
今明兩天,本報將分兩次推出長篇報道,帶你走進一個老共產黨員的世界,觸摸一個共產黨人的熾熱情懷。
65年前,年輕的馬瑯在南京秘密入黨。如今,他依然記得那曾經讓他熱血沸騰的錚錚誓言。65年來,無論身在何處,干什么工作,這誓言如影隨形,他為之堅守了一生。
帶上牙膏去寧夏
“寧夏在哪里?直到40歲前,我都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去那里,并且在那里工作22年?!瘪R老說。
馬瑯1919年出生在南京。因為家里窮,他只讀到初中就輟了學。1940年,年僅21歲的他在哥哥的影響下秘密入黨,不久進入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做地下工作。利用做資料員的機會,他為黨組織提供了不少機密文件。解放后,馬瑯擔任建鄴區第一任副區長,不久,作為回族干部,他調到上海從事民族工作。
1957年,馬瑯從廣播中得知黨中央號召黨員干部支援西部建設,當即決定響應號召去西部。
“我的請戰書是用毛筆寫的,貼在機關大院顯眼的地方。領導很快看見了,找我談話,說再考慮考慮吧,我當即說考慮好了,隨時準備出發。”
1958年早春,馬瑯的愿望終于實現。他和妻子背著大包小包乘上了開往大西北的列車。
“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家都說寧夏條件差,差就差吧,我又不是去享福的。為了防止日用品短缺,我們臨走時不僅帶了好幾捆草紙,還把幾十管牙膏統統擠到一個塑料盒里備用,結果鬧了笑話——寧夏還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窮嘛?!?/p>
寧夏氣候不好,不久妻子就因病返滬,馬瑯一個人過起了吃食堂、住宿舍的“單身漢”生活,在寧夏一呆就是22年。
“她們工作了,我經濟上不能給更多的資助了,但思想上我不能松”
1980年,61歲的馬瑯出任寧夏駐上海辦事處主任。在這個崗位上,熟悉上海方方面面情況的他為寧夏當地的經濟發展盡心盡力。4年后,他離休回寧,住在南湖小區。
“忙了一輩子,突然閑下來,一開始很不適應。作為老黨員,人離休,但離崗不離黨,總要干點有意義的工作吧。我小時候家里窮,早早就輟學謀生,對貧困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有切身感受,于是我就想到了去做教育工作。”馬瑯說。離休不久,他擔任了南湖街道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傾注在青少年身上。
青少年思想單純,為了讓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馬老堅持不定期給中小學生上形勢教育課。黨的十六大召開,“神五”飛船上天,全民抗擊“非典”,他都精心準備,認真開講。為了備好課,馬老首先堅持自己認真學習。每逢黨的重要會議召開,他都先把電視上的新聞錄下來,吃透精神才給孩子們講。有一次,馬老開講前突降大雨,一個班級只來了四五個孩子,馬老還是堅持把課講完。
1994年5月,馬瑯從《文摘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說四川一對殘病家庭的三胞胎姐妹面臨貧困失學。他夜不能寐,當即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寫了一封長信,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資助歷程。每年開學初,他都會按時寄上學費,并且寫信勉勵三姐妹克服困難,立志成才。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十年時間,馬瑯共計資助三姐妹5萬余元。
“三姐妹都很懂事,她們給我寫信,無話不談。有段時間,失去右臂的父親沉溺于打麻將,孩子們就把情況告訴了我;還有一段時間,老小不切實際地說要報考北大,類似的情況我都及時回了信,給她們談我的看法。我跟三姐妹談得最多的還是做人。有段時間,聽說老二要開網吧,我趕忙去信,告誡她要守法經營,不要貽害青少年。老二給我回信,向我做了保證,我才放了心。對這些孩子,思想上一定要把好關。她們工作了,我經濟上不能給她們更多的資助了,但思想上我不能松?!?/p>
三個孩子都很爭氣,同時考上了大學,向馬老報喜的時候,她們說,“馬爺爺,我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見到您。”
2001年春節,三姐妹相約來南京,終于見到了素昧平生的“馬爺爺”。馬老說,三個大一學生站在自己面前,那一刻才深感欣慰。
10萬巨款捐給貧困生
馬老拿的是寧夏的工資,有限的一點離休金,大都花在了素不相識的孩子身上。
“一身棉衣、一雙保暖鞋就能過冬?!瘪R老的鄰居說,“一件白襯衫穿了十幾年還舍不得扔掉。他最金貴的衣服,也就是前幾年買的一件滑雪衫。到他家里,白皮墻,地板革,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房間里堆滿了書和雜物。第一次到他家,我還以為他是個維修工呢?!?/p>
“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300元,每天的伙食開銷不超過5塊錢。對素不相識的孩子,馬老卻毫不吝嗇?!?/p>
去年5月,年事已高的馬老覺得實在做不動了,自己搬進了位于浦口的南京市社會福利院。人在浦口,他的心還在南湖的孩子們身上。南湖地區由于歷史原因,有不少貧困家庭,也有不少品學兼優的孩子因為家境面臨失學。為了不讓自己當年因貧失學的一幕在身邊重演,老人決定把平生積蓄的10萬元捐給南湖街道,作為救助貧困家庭孩子的資金。
3月13日,是個星期天,他打電話給南湖街道關工委副秘書長張秀英,問:“明天你在不在,我有點事?!钡诙?,是馬老所在黨支部每月一次的支部活動日,住進福利院一年多來,不管刮風下雨,80多歲的馬老都是雷打不動地來,拖著患有痛風的病腿,換兩次公交車,路上要1個多小時。
這天,他從浦口轉了兩趟車,來到街道。他把張秀英拉到一邊,遞給她一本存折,說想好了,把這10萬元捐給街道,做中小學生助學資金。這一“唐突”舉動把張秀英驚呆了,她沒敢接受這筆巨款,“這件事你總得和子女商量一下再作決定?!敝?,又有了第二次,馬老又把存折帶在身上,準備交給街道,街道這才知道馬老心意已決,便決定搞個儀式——捐款的愿望拖了一個月,才最終實現。
“沒想到捐個款花了這么大力氣。這筆錢用在南湖地區的青少年身上,比留給我的子女更有用。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操心?!本枇瞬恢嗌俅慰畹鸟R老如此感慨。
“那將是我一生最后的捐獻”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标P心下一代的“護花”事業,讓晚年的馬老霞光繽紛。幾年來,他作為街道老黨員宣講團主要成員,共給青少年做報告24場,受教育青少年達上萬人次。
4月28日,建鄴區委、區政府隆重舉行馬瑯事跡報告會。面對區里數百名黨員干部,馬老袒露心聲:“今天開這樣規模的大會,真有些不敢當。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按黨的宗旨,我做的一些事情都是應該的,有些做得還不夠。
“我老了,將近90歲了,來日不多,這是自然規律。我還有最后一個心愿,我決定把遺體捐獻給國家做醫療解剖,這將是我這一輩子的最后一次奉獻。我不在了,拜托大家繼續關心我們身邊貧困孩子的讀書和成長,關心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