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08 03:20:00

導語:堅持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兩年來,江蘇省委領導班子努力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把學習貫徹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決策作為重點,特別加強了對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注重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高了領導班子的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水平,促進了中央戰略部署在江蘇的貫徹落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一條全面協調、又快又好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走的既是一條率先快速發展的路子,也是一條探索全面協調發展的路子。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確立了“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根據“六個更加”、“一個惠及”的要求,江蘇率先制定了省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大類18項綜合指標體系,其中既有經濟發展指標,又有民生指標,還有社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指標以及政治文明建設指標。這個綜合指標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協調,它體現了率先發展與科學發展的有機聯系和內在統一。

實現江蘇和諧發展,首要的任務仍然是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義;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是不要加快發展和率先發展,而是要求我們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率先加快發展與統籌協調發展更好地統一起來,走一條又快又好的發展之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窮生斗,富生安”。不發展、慢發展無以安居樂業,不全面、不協調難有社會和諧。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是第一位的任務,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為基本的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我們要牢牢把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堅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努力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多做貢獻。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更加自覺地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夠全面、不夠協調的問題,著力在“五個統籌”上下功夫,逐步使城鄉發展良性互動,區域之間攜手共進,以外促內相得益彰,經濟社會趨于協調,人與自然交融共生。要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江蘇率先發展的新動力和揚長避短的新契機,咬定“兩個率先”不動搖,進一步細化目標內涵,深化戰略部署,落實具體措施,不斷增創江蘇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已經明確提出:江蘇所要實現的率先發展,不僅在進度上要先于全國,而且在水平上要高于全國;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要走的發展道路,是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色、統籌協調的發展道路,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立足江蘇實際,統籌各方發展,我們尤其注重“三個優先”。一是堅持富民優先。江蘇GDP總量雖大,但老百姓不夠富裕。針對這一實際情況,省委十屆五次全會制定了體現“富民優先”的綜合發展指標,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美元和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美元,與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一起,作為全面小康的核心發展指標,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為全面小康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我們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出發,積極探索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根據江蘇人口密度很大而土地相對較少的實際,我們提出,必須依靠工業化致富農民,依靠城市化帶動農村,依靠產業化提高農業;必須突破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傳統思路,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二是堅持科教優先。江蘇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科教資源、人才資源成為江蘇最為重要的發展資源和戰略資源。2003年,我們召開了人才工作會議,提出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要把人才強省作為“兩個率先”的長遠大計,建設一個不僅物質財富充分涌流、而且各類人才充分涌現的社會。前不久,我們又專門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三是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環境是現實的競爭力,更是未來的生產力。江蘇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省區中倒數第一,環境容量小,污染承受能力弱,必須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近兩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江蘇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正在實施之中。同時,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江蘇資源永續利用;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持之以恒地建設“綠色江蘇”,用積極的辦法吸收污染,凈化環境,推進生態省建設。

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走一條創業創新創優的發展之路

創造活力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既是社會和諧與充滿活力相統一的社會,又是以充滿活力為前提來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只有充滿活力才能促進社會和諧。近年來,江蘇的經濟總量和效益、產業結構水平、進出口份額、民營經濟比重、城鄉居民收入、蘇中蘇北工業化進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鎮登記失業率、排污量、主要刑事案件發案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些“升”與“降”,從一個側面說明,充滿活力與和諧發展并無沖突,而是內在統一的。

我們深刻體會到,同志把“充滿活力”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主要特征之一,意義尤為深遠。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從江蘇的實際出發,就是要緊緊圍繞“兩個率先”的總目標,進一步樹立和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引導和推動全省人民的創業創新創優實踐。

首先,要努力使“三創”精神成為江蘇思想文化的顯著特征。具體來講,就是要使艱苦創業、自主創業、全民創業成為江蘇思想文化的顯著特征,形成家業殷實、企業興旺、事業發達的生動局面;使思想解放、敢干敢變、與時俱進成為江蘇思想文化的顯著特征,鼓勵、引導和支持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形成用新觀念研究新情況、用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舉措開創新局面的生動景象。

其次,要使“三創”成為一種生動的創造性實踐。創業創新創優的本質,就是全體江蘇人民創造新社會的實踐。樹立和弘揚“三創”精神,就是要使全省人民進一步增添創業的勇氣、創新的銳氣、創優的志氣,把社會各個階層和全體建設者創造新江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一切有利于“兩個率先”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為“兩個率先”廣開活力之源。

第三,要努力營造有利于“三創”的體制環境和輿論氛圍。通過政策導向、法律保障、制度安排、輿論促進等途徑,堅持沖破一切妨礙“三創”的思想束縛,堅決革除一切影響“三創”的體制障礙,堅決改變一切束縛“三創”的陳規陋習。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創業創新創優成果,使所有合法創造財富的勞動都能得到相應的利益分配。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堅持和完善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深化農村、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培育新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新的社會階層,釋放全體勞動者的創造潛能。制定完善配套的創業創新創優政策,加速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職工轉崗創業、干部離崗創業、科技人員科技創業,等等。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大力宣揚“三創”成果,介紹“三創之星”貢獻,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創業、尊重創新、支持創優、鼓勵創造的輿論氛圍。

三、促進利益關系的和諧,走一條兼顧各方、全民得益的發展之路

利益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核心和要害。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這一論述,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我們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因實際利益問題引發的矛盾集中表現出來。江蘇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期、經濟國際化提升期,各種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開始凸現,尤為集中地表現在征地、拆遷、改制等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致力推進江蘇的和諧發展,必須特別注重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利益之間的關系,努力在加快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各方利益關系的和諧,在實現利益和諧的基礎上更好地推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首先,我們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涉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極為重要的內容。因此,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個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的同時,享有法定的權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機會和司法的正義,不因地域差異遭受歧視,不因教育差異受到壓抑,不因收入差異被社會漠視。要妥善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順群眾情緒,調解社會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際環境。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妥善處理企業改制、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一系列新型社會矛盾,維護好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

其次,我們提出利益的分配要做到“五個兼顧”,努力讓全體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即兼顧國家、企業、群眾的利益,努力實現“三方共贏”;兼顧發展進程中能力強的群體與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激勵能者創大業,幫扶弱者有活干;兼顧改革中得益較多群體與得益較少群體的利益,讓改革發展帶來的利益增量為多數群眾所共享;兼顧社會中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使全省沿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兼顧不同行業群體之間的利益,合理調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能通過誠實勞動、守法經營得到實惠。

第三,我們提出要堅持發展經濟與造福百姓的統一,多做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工作。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幫助一切有勞動愿望和就業能力的人走上就業崗位。加快城市經濟適用房建設,進一步做好惠及農村廣大群眾的“五件實事”。切實安排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繼續做好農村扶貧工作,鞏固城市低保成果,及時隨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變動調整低保標準,使低收入群體生活有保證,使老弱病殘不失溫飽、衣食無憂,不同的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安居樂業。特別是要守住江蘇居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線,逐步解決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的“兩難”問題,保證每個貧困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保證每個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因貧困失學。

第四,我們提出在江蘇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在建設。全面建設“法治江蘇”,實現依法治省,開創良好的法制環境;深入創建“平安江蘇”,營造安定、安全、安寧的社會環境;積極打造“誠信江蘇”,樹立講信用、守信譽、重責任的良好風氣,構建互信互利的市場環境;加快建設“綠色江蘇”,讓人民群眾擁有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清新宜人的人居環境;加快推進文化大省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壯大文化產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彰顯人文優勢,增強江蘇文化產品影響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打造一個在全國有獨特影響力的“文化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