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文明”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08 03:20:00
導語:“三個文明”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提出了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黨的十7大在“兩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又根據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科學論斷。在“三個文明”建設思想基礎上,黨的十7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自信和堅定決心。貫徹落實這些思想,在推進“三個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提升“三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質量,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三個文明”與社會和諧的本質、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是一致的
文明和和諧都是人類追求的社會目標,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二者的區別是它們的內涵、著眼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文明是人類社會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進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總和,著眼于人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進程中的能力水平,側重于人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進程所獲得的一系列進步性成果。和諧是人類社會在演進過程中呈現出的相互協調的狀態,著眼于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與平衡,側重點是人類社會各種關系的良性運行。同時,和諧社會與文明社會在本質、價值指向和最終歸宿上是一致的,它們是歷史的、具體的統一。人類對文明社會的追求,構成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并通過社會和諧加以體現;人類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必然體現為文明的不斷進步,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一個文明的社會也應當是和諧的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也應當是文明的社會。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就是“三個文明”高度發達、有機統一的社會。
“三個文明”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在繼續推進“三個文明”建設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三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
二、“三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
首先,物質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在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方面的進步成果,主要表現為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物質財富的極大增加以及廣大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373頁)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著它必然要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和雄厚的物質文明。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能否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
只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我們才能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才能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才能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其次,政治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創造的一系列政治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其中,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為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提供理論指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識文明的反映,在政治文明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政治行為文明的程序化和組織化安排;社會主義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和體現,是政治主體的政治實踐活動,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途徑和方法。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建設,就能在全社會形成一致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形成全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規范體系、行為準則和價值評判標準,使全國人民在政治上達到高度一致,產生合力,提高人民參政議政的水平和能力,這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同時,強化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民族和國家意識,是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明建設,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不斷完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各項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真正讓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真正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切實推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通過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通過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政治行為納入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軌道,這對保持我國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再次,精神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依托。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強不息、追求進步、獨立自主、酷愛自由、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光榮傳統。這種精神可以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堅韌不拔地為民族振興而奮斗,實現國家強大、人民富裕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要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把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有機地統一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要始終不渝地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廣大干部和群眾,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知識的發展,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只有把教育和科學搞上去,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同時,只有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并獻身于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保證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三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求社會物質財富在量上的不斷增加,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還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強調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與正義。
其次,在政治文明建設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求建設好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還要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戰略問題。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要立足于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再次,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使廣大人民群眾愛國、守法、誠信、明禮的優良品質得到充分展現,營造一個蓬勃向上、誠信友善、安定祥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最后,“三個文明”之間要協調、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形態都是一定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三個文明”互相協調、互相促進、和諧發展,推動著社會主義文明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其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證,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以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文明作為人類歷史上新型的文明形態,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建設好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