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黨合作與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08 03:26:00

導語:多黨合作與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各派作為參政黨,應不斷加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各派與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維護和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履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政治責任;必須把實現科學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對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必須履行好民主監督的職能,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各派作為參政黨,應不斷加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鞏固構建和諧社會的共同思想基礎

實現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體社會成員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這種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源泉。沒有主流意識形態,就不能有效整合各種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也就無法實現社會的穩定、有序與和諧。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進一步增強,人們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與此同時,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也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既要看到社會思潮多樣化的進步意義,也不能低估各種有害思潮對社會生活產生的消極影響,始終堅持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是實現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共同思想基礎,也是各派與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如果動搖或者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會造成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就會喪失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打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同思想基礎,最根本的是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在整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發揮強大的引領和整合作用。在中國,政局要穩定,社會要和諧,就必須穩定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而穩定多黨合作政治格局的前提,就是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各派與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礎。

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判斷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是否合理,應從基本國情出發來認識,從實際效果來分析。

我國實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制度創新。它的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各派與共產黨為了共同的目標,形成了親密的友黨關系,按照“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這一制度體現了核心一元性和結構多元性的統一,一方面能夠保證不斷擴大政治參與,充分考慮并保證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訴求和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另一方面又能夠有效地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執政地位和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從而產生了很強的向心力和聚合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在政黨制度方面體現為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運作方式。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穩定。我國的各派既具有進步性又具有廣泛性,反映和代表著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各派通過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使不同利益群體的愿望和要求以合法的形式表達出來,使矛盾和問題得到妥善化解,對維護國家政局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實踐證明,我國的政黨制度有利于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什么時候堅持了這一制度,社會就安定,民族就團結,國家就興旺;什么時候這一制度受到損害,經濟社會發展就會遭受挫折。政黨之間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本條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

對參政黨來說,維護和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參政黨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參政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首要政治責任。派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準則,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真正做到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言獻策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生產力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各種權利不斷得到實現的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越性,是能夠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沒有經濟的較快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就會失去物質基礎,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經濟建設始終是我們全部工作的中心。發展是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是解決中國一切現實問題的關鍵所在。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顯著擴大。然而,由于客觀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所限,我國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經濟高速增長而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資源短缺矛盾加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難以避免的,有些則是由于發展觀念的偏差所導致和加劇的。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使發展陷入困境,直接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因此,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并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兼顧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和本質體現,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只有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當代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參政黨應把科學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在參政議政中更加關注國計民生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更加深入地研究由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就如何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如何建立適合新時期要求的困難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等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具有戰略性、前瞻性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

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讓更多的人在法制軌道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才能合理地處理利益關系、調整利益格局,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充分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持社會安全與安定;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使全體社會成員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才能為和諧社會建設創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穩步發展。

參政黨要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實踐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履行好民主監督的職能,發揮好派中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作用。應加強他們與廣大成員的聯系,更加充分地發揮他們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他們自身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質量,更有利于擴大廣大成員有序的政治參與,暢通社會主義民主渠道,充分發揮派在反映群眾利益訴求、暢通社情民意、協調社會利益關系方面的作用,調動廣大成員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完善有序政治參與的機制,并在黨派內部營造寬松和諧、暢所欲言、生動活潑的政治氛圍。各派應準確把握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和規律,深入調查研究,探索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和諧相處的體制和機制,努力協助中共中央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順關系、促進團結的工作,從源頭上減少不穩定因素,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