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時間:2022-10-12 04:26:00
導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政黨制度的含義、類型;我國各派的名稱、性質;我國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各派的根本活動準則。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必然性及優越性;我國現階段各派參政的基本點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性質和職能。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了解當代社會政黨制度的有關實例,逐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各種政黨制度及其政黨之間的關系、提高鑒別政黨制度問題正誤的能力;
探究在保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中深化我國的政黨制度改革,培養學生在探究現實社會政黨制度問題上的創新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明確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及其優越性;幫助學生增強積極參與我國政黨制度建設的情感,提高對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必要性的認識,確立為建設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責任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對于進一步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劃清同資本主義國家多黨制、兩黨制的區別,才能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應從以下方面正確理解我國的政黨制度:
①.我國八個派歷史和現在的基本情況……。
②.從階級的、歷史的、辯證的角度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政黨制度,按其階級性質可劃分為資本主義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通過對兩種不同政黨制度比較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工具,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由我國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的階級性質決定,又維護和鞏固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政黨制度,是我國政黨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從階級角度看,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工具。同時,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政黨制度較之封建專制統治是有歷史進步性的,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民主形式有其可以借鑒的合理因素。我國的政黨制度是與我國經濟基礎和國家制度相適應、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顯示巨大優越性的政黨制度,因此,必須堅持。但這一政黨制度也應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這已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③.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派是參政黨,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老的政治聯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和各派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
④.人民政協是我國政黨制度的一個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⑤.中國雖然存在多個政黨,但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這里應注意三點:一是抓住政黨制度的階級性和國家的階級性相一致。二是抓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道理,說明不同的經濟決定了作為不同上層建筑的政黨制度,三是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⑥.意義: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和發展動力。只有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才能適合我國國情,順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杜會主義,這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之-。⑦.比較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派的領導二者之間的關系。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區別點。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但在這里,黨對派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不是組織領導。在組織上,中國共產黨和各派是相互獨立的,是平等的,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和上下級關系。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生活有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
⑧.不能把派的參政地位和“在野黨”混為-談。應明確:參政黨和執政黨是有區別的,在于二者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參與政權,后者執掌政權;參政黨和在野黨也有區別,主要在于前者在整個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位置,而后者通常在國家政權外活動。對于我國參政黨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定。
⑨.不能把人民政協看成是國家機關。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構成,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它不屬于國家機關,不同于人民代表大會。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在人民政協的組成與活動中,不僅有派,還有中國共產黨及無黨派人士,因此,不能說人民政協是“派的政治聯盟”。
教法建議
本節涉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政治常識的重要內容。在學法上建議采取以教師為指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等。使學生通過相關“調查”和“研究”的學習過程,領會本課中的知識點;同時,通過同學們的相關調查、采訪、論證等,在有關政黨制度的問題上,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踐行總書記關于“制度創新”的倡導。
在教學手段上,建議師生互動、通過網絡查閱多種形式的相關資料,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收集、整理有關教學內容,并通過形象生動的相關材料,展現教師和學生的有關學習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復習設問:
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是由什么決定的。
(設計此題是為了復習本課第一節的核心內容,同時為理解我國政黨制度打下基礎。)
新課導入: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黨的性質與中國國情等多方面、多視角論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革命領導者、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必然性、必要性。那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又形成了一個怎樣的政黨制度呢?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板書)
我國存在多個黨派,除共產黨外,還有諸多派。
⒈我國的派(板書)
問題一:
通過近現代史學習,同學對我國的派已有所了解,請回答,我國有多少派?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⑴我國有八個派(板書)
(媒體顯示八大政黨的名稱)
⑵我國的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性質及其對革命的貢獻?
⑶我國派在新中國建立后性質的變化、以及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板書)
⑴地位: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板書)
(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分析“多黨合作制度的基本內容”中領悟這兩個問題)
⑵我國新時期各黨派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板書)
媒體顯示)
⑶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基本內容(板書)
(媒體顯示)
⑷人民政協(板書)
問題二:
人民政協是什么性質的組織?它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起什么樣的作用?
(媒體顯示)
⑸我國政黨制度具有顯著的優越性(板書)
主要體現在“三個有利于”(媒體顯示)
⑹我國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板書)
問題三:
我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
(教師可指導學生討論、歸納……)
理由:主要“兩個角度、四個方面”(詳見課本P95~96分析)。
問題四:
①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
②這一基本政治制度與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怎樣的關系?
本課小結:
板書設計: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⒈我國的派
⑴我國有八個派
⑵我國的派性質、貢獻
⑶我國派作用
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⑴地位:
⑵我國新時期各黨派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⑶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基本內容
⑷我國政黨制度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⑸我國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
探究活動
要正確把握“我國的政黨制度”的重點內容,建議老師和同學們設計、組織相關社會調查,之后對調查結果做出統計分析。
我國各派就某些重要問題所作提案的調查統計(可對實際人員或網絡進行)
所屬黨派
姓名
提案時間
提案地點
提案要點
提案結果
以上綜合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