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重大創新

時間:2022-12-10 04:40:00

導語: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重大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重大創新

黨的*深刻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標志著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地豐富和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拓展和創新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這一重大論斷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明確認定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鄧小平同志率先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主要是從人與物之間關系的層面,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本質;消滅剝削、共同富裕,主要是從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層面,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同志在新世紀之初強調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突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同人與人和諧相處特別是與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聯系,從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把握。同志把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內在地聯系起來和有機地統一起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的高度作出了新的重大論斷:“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在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無疑是第一次,無疑是重大理論創新。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而且極大地推進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明確認定社會和諧是黨執政興國的歷史任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各個部分相互聯系和交互作用而組合構成的社會有機體,并且不斷地從較低的層次向更高的層次發展變化。社會主義社會也是這樣的社會有機體。生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經濟是發展的整體基礎,政治是發展的制度保證,文化是發展的價值取向,社會是發展的組織機制。一窮二白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和法治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和諧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社會和諧,才能化解發展實踐的內部矛盾;只有社會和諧,才能協調實踐主體的利益關系;只有社會和諧,才能激發主體活力的充分釋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無一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無一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歷史任務,無一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同志反復強調:“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把促進和實現社會和諧作為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本質要求。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們黨對執政興國歷史任務的認識,而且極大地推進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認識。

明確認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

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認識,鄧小平同志明確認為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建設符合中國發展實際和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同志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盡管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影響乃至阻礙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同志明確認為必須深刻認識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他強調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進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發展態勢的高度精辟地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重要位置提升到全局位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而且極大地推進了對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全局的認識。

明確認定黨領導人民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路徑依賴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志進一步指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同志不僅更加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且更加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激發和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各種力量良性互動,把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特別著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把和諧社會的共享和共建辯證地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人民的發展主體活力辯證地統一起來,從而提煉了新的重要論斷:“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不僅極大地推進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建共享路徑依賴的認識,而且極大地推進了對黨領導人民共建共享和諧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和整體合力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