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歷史和理論起點

時間:2022-12-11 03:18:00

導語: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歷史和理論起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歷史和理論起點

制度起點

所謂“制度起點”,它應當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緊密相連的。按照《決定》的說法,“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人類自分裂為階級社會以來,許多思想家基于對現實社會的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的不滿,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改造方案,將許多美好的愿望,諸如小康、大同、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均富、和諧等等,作為理想加以追求。盡管資本主義社會標榜實現了某些理念,但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帶有不少的虛幻性。要真正地、完全地在全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等美好的愿望,只有到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可能。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將上述美好的愿望作了科學的說明,而且指出了實現“社會和諧”等美好的愿望的根本路徑。這就是共產黨人為什么執著地信奉馬克思主義,不懈地追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道理;也是無數革命先烈為什么為了這樣的追求而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根由。就“社會和諧”而言,它應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依據這個理論而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或本質屬性。

既然如此,我們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起點在哪里呢?我以為,應當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時。因為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步入朝思暮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盡管到了80年代才明確:那只是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不管怎么說,幾千年的剝削制度消滅了,國家的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歷程。事實上,那時已開始提出我們現在稱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些任務。比如,提出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就是希望造成社會和諧的景象。新中國成立后,經過頭七八年的社會發展,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屬于對抗性的敵我矛盾大量減少,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相對地突出起來。這樣的矛盾,從本質上說,雖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礎上的矛盾,但也需妥當解決。怎么解決?就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所謂團結,不就是社會和諧嗎?!按照的說法,就是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采取這個方針,“黨會經常保持活力,人民事業會欣欣向榮,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這種可親性,具體表現為,“是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在半個世紀前的這些思想,演繹成現代時尚語言,不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一種原生態質嗎?!

歷史起點

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是何意思?本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起點,應當同時是它的歷史起點。但自1957年夏天黨的指導思想發生逆轉后,這個歷史起點則移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什么其制度起點同歷史起點會發生這樣的錯位呢?《決定》指出: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這里講的正面經驗,無疑是指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所形成的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等。所謂反面經驗,則是指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遭受的曲折和挫折。按照鄧小平的說法:黨犯了“左”的錯誤。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左”的極端是“”。這場“革命”搞了10年,是一場大災難。具體說來,就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否定了黨的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認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到了“”,則是人為地制造階級斗爭。盡管在宣傳上還講要嚴格區分兩類矛盾之類,但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是民主法制受到破壞,造成大批冤假錯案,社會處于無序狀態,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方針,政治運動連綿不斷,那么就不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彼此相克的兩個指導方針。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就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移至70年代后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之后了。

為什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呢?因為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是黨的指導思想的根本轉變,由此將改變過去的那套不符合社會主義現實要求的治國理政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基本前提和經濟基礎。經過一系列的撥亂反正,結束了長時期的社會動亂,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平等友愛關系得到加強,各階層的正當利益有了安全保障。一個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開始出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正如《決定》所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成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

理論起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起點,無疑應當是2004年9月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這次全會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盡管十六大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已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要求,這對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但它畢竟與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概念還不是一回事。一個理論概念的形成,一個重要思想的誕生,自然有許多孕育它的思想因子和直接的理論胚胎,但形成新概念、提出新思想,不能不是理論認識的一次飛躍。

這幾年,黨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還在不斷地豐富,其理論內涵和構建要求越來越明確。2005年2月,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指出: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間,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話,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標志著我們黨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問題。這次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認識升華到一個新的層面的集中反映,說明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基本框架在日漸形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起點、歷史起點和理論起點,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錯位。這是歷史形成的,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步和深化,也說明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不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