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混居模式 促進社會和諧
時間:2022-12-13 03:28:00
導語:推行混居模式 促進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房問題,事關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近年來,江西省新余市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以實施混居模式為著力點,創新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思路,努力使生活困難家庭有房住、住得好。
積極作用
混居模式,主要是指在商品房住宅小區中配建一定比例的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各層次住房消費群體和諧相處的新型社區。
推行混居模式有利于消除生活困難群眾邊緣化現象。出于成本考慮,許多經濟適用住房建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城郊,小區周邊醫療、衛生、公交、商業、教育等配套設施不盡完善,公共服務資源較少。地理位置邊緣化,一方面增加了困難群體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形成低收入人群聚居區,容易導致社會對立,引發社會矛盾。實施混居模式,不僅可以改善困難群體的居住環境與條件,而且有利于各收入階層人們加強交流和理解。
推行混居模式有利于融洽人際關系。居住小區是家庭與社會的連接點,是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平臺。推行混居模式,可以促進不同收入群體平等相處,有利于融洽人際關系、促進社區和諧。
推行混居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講,環境改造人、提升人、塑造人。推行混居模式,實際上也是城市環境的再造工程。通過配置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使人們在享有公共服務資源的同時,在良好環境中接受文明洗禮、提高文明素質,從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基本思路
實施混居模式,應根據“以人為本、控制規模、按需建設、保證供應”的原則,力求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符合貧困家庭對住房的基本需求。
在規劃布局上,配建一定比例的經濟適用住房。推行經濟適用住房混居模式,總體上要做到標準適度、功能齊全、質量優良、經濟適用、環境優美、便利節能。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加強規劃引導,如要求開發商在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區中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經濟適用住房。
在供應對象上,明確保障范圍和重點。從統籌城鄉發展、建設開放型城市的需要出發,把城市人均年收入低于標準線的家庭、在農村任教從醫滿15年的教師和醫生家庭、進城務工家庭等都納入經濟適用住房的供應范圍。其中,優先保障最急需的困難家庭住房需求,重點考慮被拆遷的城鎮居民和土地被征用的失地農民家庭。這樣,既可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又可緩解因征地拆遷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在政策優惠上,立足于直接幫助困難家庭。實踐證明,采取劃撥土地、減免規費等措施降低開發成本和售房價格的做法,往往是把補貼給了開發商。因此,在政策優惠上應立足于直接幫助困難家庭提高購房能力。如對符合規定的家庭優先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給予降低首付比例等優惠條件;對個人住房商業貸款,成立專門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擔保中心,支持商業銀行放貸;試行貨幣補助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在規定面積內給予一定數額的購房補貼;對確實買不起住房的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通過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為主、實物配租和租金核減為輔的手段,由政府提供廉租住房。
在物業管理上,建立物業費補貼機制。加強小區物業管理,是為居民營造文明、安全、整潔、便利的生活環境的需要,但混居其中的困難家庭支付物業管理費有一定困難。應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維護物業公司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建立面向困難家庭的物業費補貼機制。如對困難家庭物業費按同類商品房的70%收取成本費;要求小區開發商配建一定比例的車庫或地下室,其經營所得主要用于彌補從困難家庭少收的物業費;建立政府經濟適用住房調節基金,對困難家庭給予物業費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