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視改善生態環境(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

時間:2022-12-13 03:32:00

導語:更加重視改善生態環境(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更加重視改善生態環境(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

——西部地區貫徹西部大開發戰略述評(下)

從雪域高原到塞上江南,從大漠戈壁到茫茫草原,西部以其神奇壯麗令人神往。

然而,由于長期以來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西部日漸突出的生態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沙塵暴、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縮……對此人們不再陌生。

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也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的關鍵地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年來,西部各地更加重視改善生態環境,努力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的道路。

退,還后代水草豐美

甘肅民勤縣曾流行一句民諺:“民勤有天下,天下無民勤。”說的是各地都有民勤人,而民勤卻沒有外地人,皆因民勤生存環境過于惡劣,其荒漠化面積已占土地面積的94.5%。

生存條件差,促使人們向自然過度索取;而過度的索取,更加劇了生態惡化。這樣的惡性循環,曾是西部一些地方面臨的現實。

要改變類似的現狀,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治理,奠定區域良性發展的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正是西部大開發戰略賦予的重要任務。2002年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2000多億元支持西部地區改善生態,先后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退耕還林,封山綠化”,“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西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了生態建設的新舉措。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的天然林中,斧鋸之聲遠去,伐木變成護林。

近年來,新疆已完成退牧還草9020萬畝,占全區天然草原面積近1/7;青海投入7.8億元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完成退牧還草禁牧7663萬畝。從2004年起,西藏計劃用6年左右時間,投資64億元,規劃禁牧休牧1.12億畝。截至目前,西部地區累計退牧還草2.9億畝,完成造林面積6億多畝。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西部地區生態呈現良性發展趨勢。統計表明,新疆的林草覆蓋率比10年前增加1倍多,降雨量比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10%。四川省控制水土流失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現有森林資源涵養水源能力相當于三峽工程防洪庫容量的3倍。陜西省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年均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1.3億噸。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2000年禁牧休牧以來,植被覆蓋率達到了70%,再現草綠牛羊肥秀麗風光。

變,生態效益成經濟效益

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區改善生態的重點。然而,保植被還是保“吃飯”,一度困擾西部不少地方。近年來,這一難題逐步破解。破解之道,就是轉變發展思路,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發展飼草基地,推廣舍飼圈養。

貴州省把石漠化治理與區域脫貧相結合,蓄水、保土、造林和種草多頭并進,發展生態農業和混農林業,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黔西南石漠化嚴重的山區,種植了30萬畝金銀花,去年4萬余畝進入產花期,總產值1440萬元。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四川林區的林竹培育業發揮支撐作用,林竹加工業逐步發展壯大,以生態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異軍突起。

甘肅省玉門市年均降水量僅5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500多毫米。這里其他作物難以生存,卻是世界最好的苜蓿種植地帶。目前,玉門市已建成萬畝飼草鄉鎮5個,發展標準化飼草基地3萬畝,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飼草生產基地之一。

內蒙古在造林種草工程治理區內全面推行禁牧。目前,內蒙古101個旗縣生態項目區全面禁牧、休牧和輪牧的草原面積已達7.5億畝。禁牧后,全區牲畜總量卻由2000年的7500萬頭(只)增至目前的1.1億頭(只)。

調,綠色之路謀發展

既要開發資源發展經濟致富一方,又要保護生態環境謀求持續發展。近年來,西部各地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項目審批環評,控制污染排放,合理利用資源,改善能源結構,努力追求綠色GDP。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提出“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的構想,支持環保部門行使“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清理整頓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煤炭、小冶煉、小水泥等企業,逐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006年,該市空氣良好及以上天數達95%。

云南省玉溪市全面治理珠江源頭第一大湖撫仙湖流域環境,對排污企業限期治理達標,使撫仙湖水質由Ⅱ類恢復為Ⅰ類,水體能見度由3.41米增至5.51米。

為保護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重慶市已建成33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和17座小城鎮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65%。2003年以來,“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區”——重慶市北碚區先后關停41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并以高新技術改造污染企業100家。

改變傳統能源結構,推廣應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是西部改善生態的另一亮點。新疆風能裝機總容量目前已達15.8萬千瓦,其中,達坂城風力發電廠年發電量達9500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萬噸。

在地熱資源總量居全國首位的西藏,目前已經建成羊八井、那曲和郎久三個地熱發電廠,最大的羊八井電廠每年發電1億千瓦時以上。

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既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也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