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差距在哪里 南北潛力有多大
時間:2022-03-11 11:05:00
導語:東西差距在哪里 南北潛力有多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考察各方面因素,我國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但是,從區域的角度看,一個地區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則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所以,我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過程中充滿了區域特色。為此,就東西發展差距和南北增長潛力這兩個方面的變化趨勢提出以下四個基本判斷。
第一個判斷:東西部發展的結構性差距將繼續擴大
由于東西兩地在自然地理條件、物質技術條件和經濟增長慣性等方面的差距太大,即使20年后,這類實質性差距也可能很難發生重大逆轉。初步預測20年間,東西部發展的結構性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經濟結構高度化方面的差距將明顯存在,經濟結構合理化程度方面的地區差異將不再突出。
預測20年后經濟結構高度化方面的地區差距,可能最突出地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一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結構中的現代服務業比重和城鄉經濟結構中的城市經濟比重這三個方面。
根據目前的人口發展及其流動趨勢預測,在今后15到20年間,東部地區的城鎮化將由于城鎮密集區的迅速擴張,會加快形成若干由特大型和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共同構成的相互配套發展的網絡型城鎮體系。其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及其周邊地區和山東半島、遼中南、閩東南這六大城鎮密集區的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速度可能達到1.1-1.4個百分點。而同期西部地區,除了一些省會城市和四川盆地、關中地區兩個城鎮密集區有可能取得較快的城市化增長速度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受到淡水和土地資源供給約束、工業產業發展規模及其水平限制、城鄉居民可支付消費能力不足等因素的綜合制約,其城鎮化率若能達到0.7-0.8個百分點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到2020年,東西兩地經濟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差距可能是在城鎮化水平以及與此相關的城鄉經濟結構上面。
2、經濟增長質量繼續保持顯著的地區差異,發展階段上的差距仍然明顯。
基于目前的發展趨勢,在東部的幾個大都市群內將會繼續加快完成三個重要要素的集中過程,即一批代表著后工業化階段發展方向的新型產業相對集中、一批國際性高級人才相對集中和一批市場化信息情報處理機構相對集中。顯然,這些內生型要素資源的區域集中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就是區域經濟增長競爭力和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但是同期,雖然在西部一些地區如重慶、成都、西安等也將會出現上述要素的集中過程,但是,從集中的規模、結構優化度和總體集中速度進行對比,則要比東部地區相差甚遠。比如,東部地區2000年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額要占到全國的近70%,是西部的3.8倍,這種由于研發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必然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的高技術貢獻率方面的差距繼續擴大,進而再繼續直接影響兩地經濟增長質量的差距繼續擴大。
3、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區間差距呈現出總體擴大、部分縮小的趨勢。
到2020年,也許我們不再頻繁地討論“貧困”這兩個字。這是因為那時即使是我國經濟最落后的地區也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并且實現了我國第一階段的小康目標即按2000年匯率人均800—1000美元標準。
如若進行定性預測,大體上可以認為兩地居民生活質量差距繼續擴大的領域,將會最為集中地表現在城鄉居民享受現代文明和物質生活方面的差異。如涉及“行”的有現代城市交通設施和控制系統,涉及“娛”的有出境旅游和探險旅游、康體及其醫療保健、家庭多媒體娛樂、一流的多樣化文化藝術欣賞等,涉及“用”的有私人轎車,高檔家具和電器用品。但是,在吃、穿、住方面的地區差距可能將出現縮小的趨勢,特別是恩格爾系數上的差距將可能由于西部地區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明顯縮小。
第二個判斷:東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增長差距將趨于縮小
對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進行概念界定,即將人均收入增長差距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這兩個不同的范疇進行一下界定。前者是指趨勢性差距,其擴大或者縮小屬于相對概念。后者是指時點性差距,其擴大和縮小則是絕對概念。例如,若將2001年數值與1997年相比現價,東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了33%和16%,西部則分別為32%和14%,兩地的相對差距分別僅僅擴大了1和2個百分點,顯示出東西之間在人均收入增長上的相對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是同期,若將兩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在1997年到2001年之間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則顯示出絕對差距擴大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東西兩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相差1885元擴大到255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則由相差1478元擴大到1727元,又分別增加了600多元和200多元。
1、隨著國家公共財政體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相應政策措施的實施,從區域的角度看,最大獲益者可能是西部地區。
這是因為,實行這一制度將意味著中央財政支出結構要調整為追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使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貧困地區所獲得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擴大。由于中央財政支出方向的調整,相對降低了東西兩地城鄉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西部地區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變相增長。
2、西部開發前十年打基礎時投入的巨額資金將逐步進入投資回報期,從而使得西部開發的富民效應開始逐步顯現出來。
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本世紀前十年,西部大開發的資金投入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以及人力資源開發。一般來講,這些投入從建設到基本形成能力進而產生后發效應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同時由于在這些領域高達上萬億的投入將會極大地改變西部許多地區的發展條件,從而誘導、刺激和拉動大批關聯產業和產品開始加快發展起來,最終對地方財政增收和當地居民增收的直接貢獻將會明顯增長。
3、人口流動將更加直接地提高了西部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主要由于西部的自然環境限制和東部大都市化加劇所增加的就業機會,西部青年人口繼續保持向東流動的大趨勢,并且其流動規模也將繼續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第一,一部分外出人口中的成功者將舉家在東中部地區定居下來,這樣在計算西部人均收入時由于人口分母相對減少而相對增加了西部當地的人均收入;第二,西部外出打工者中的“淘金者”和“創業者”的比重都將會增加,在從事季節性打工或者積累了一定財富后即會“攜金帶銀”返鄉創業或者供養家庭,使得西部人均收入與東部的差距趨于縮小。
精品范文
10東西方文化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