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學習與實踐科學發展觀的
時間:2022-04-23 03:40:00
導語:我們是怎樣學習與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入學習與實踐科學發展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廣東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緊緊圍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個主題,結合本省實際,爭取在理論上先學一步,在實踐上先行一步。在學習和實踐中,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的關鍵所在。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發展觀念
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因此,省委中心組高度重視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并堅持結合實際,認真審視我們走過的發展道路,冷靜分析廣東的發展形勢,以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更新發展觀念,為廣東沿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也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內源型經濟與外源型經濟發展不協調;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教育事業處于全國中游水平,勞動力素質總體偏低,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形勢嚴峻。土地和水資源制約已成為廣東可持續發展的剛性制約因素。以上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反映了我們在發展觀上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結和反思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經驗和教訓,省委深刻認識到,廣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進步,靠的是發展;廣東要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歸根到底還要靠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我們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暴露得較早、表現得更充分,解決這些問題也更迫切。要開拓廣東發展的新境界,實現廣東發展的新跨越,就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審視自我,發現問題,尋找差距,不為已有的成就所陶醉,不回避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就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在提升珠三角發展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推動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加快發展;在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在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改善人民生活。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發展思路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思想上的重大創新,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有新思路。省委中心組在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立足省情、著眼長遠,遵循規律、統籌兼顧,全面謀劃、重點推進,進一步調整發展戰略,完善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模式,改善發展環境,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后勁,推動廣東經濟社會沿著持續協調、健康快速的軌道全面發展。
以區域合作為大戰略,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國家的大戰略,也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客觀要求。在貫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中,我們逐步形成了“珠三角加快發展、大珠三角整合發展、泛珠三角協同發展”的新思路。通過整合資源,提升層次,繼續加快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發揮領跑全省的龍頭帶動作用。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大力加強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珠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按照“自愿參與、市場主導、開放公平、互利共贏”的原則,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為龍頭,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但經濟發展了,并不會自然而然帶來社會進步,不會自然而然帶來人的全面發展。針對我省經濟發展“腿長”、社會發展“腿短”的問題,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出臺了規劃綱要和配套政策,加大對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設施建設的投入,努力排除制約發展的障礙。一年來,文化大省建設初見成效,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并帶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以加強科學規劃為切入點,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廣東是經濟大省,同時又是資源小省。珠三角等地區在工業化迅猛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開始變得十分脆弱。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不僅關系廣東當前的發展,而且關系子孫后代的福祉。我們從規劃入手,把保護資源環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端正執政理念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省委中心組在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本質和核心,堅持把實現、發展、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政的第一要義,作為衡量政績的根本標準。
切實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發展的成果和得到發展的實惠。近幾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千方百計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一是切實改善群眾的生活。從200*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用于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和醫療補助標準,妥善解決特殊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問題;20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55元,增長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長11.2%,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7.9%和37.2%。二是切實減輕群眾負擔。200*年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民人均負擔由106.93元降為17.39元,減負率達83.74%,為全國之最。同時,省財政每年拿出20.3億元的資金實行轉移支付,并計劃在3年內取消農業稅。
切實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每一項方案的醞釀、措施的制定、政策的出臺,省委、省政府都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見微知著,未雨綢繆,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特別是在開展征地、拆遷、國企改組、社會保障、信訪工作、社會治安等工作中,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努力做到“六個確保”,即:嚴格保護土地,依法征用土地,確保被征地農民生產有門路、生活有著落;規范拆遷程序,監督拆遷行為,確保拆遷戶居有定所和補償款項落實到位;財政預算優先,多方籌措資金,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城鄉居民無饑寒;加強信訪工作,主動解決矛盾,確保守土有責;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這“六個確保”協調了各階層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了前進中的矛盾和困難。
切實解決改革發展中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關心群眾安危冷暖,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200*年8月,省委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專題分析、全面梳理了我省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確定在全省實施全民安居、擴大與促進就業、農民減負增收、教育扶貧、濟困助殘、外來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全民安康、治污保潔、農村飲水、城鄉防災減災等十項民心工程。群眾反映,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