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執政能力與人民群眾認同的關系

時間:2022-04-23 03:41:00

導語: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執政能力與人民群眾認同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執政能力與人民群眾認同的關系

摘要: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當前,我們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歸根到底是要獲得廣大人民群眾認同,也就是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支持和擁護。

所謂認同,在政治學中常用“合法性”來表述?!昂戏ㄐ浴崩碚摰闹饕旎耸堑聡鐣W家馬克斯·韋伯(1864-1920)。在他看來,政治上的合法性有三種類型:一是基于傳統的合法性,即傳統合法性;二是基于領袖人物超凡感召力之上的合法性,即個人魅力型的合法性;三是基于合理合法準則之上的合法性,即法理型合法性。韋伯強調,這三種合法性統治的基礎都屬于純粹的類型,但從來沒有以純粹的形態出現過。那什么又是最理想的呢?韋伯認為,在現代國家中,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必然要求是法理型的,即通過法律程序實現合法化。

很顯然,執政的合法性,不僅表現為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法律意義上的合法性,而且體現為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上的道義的合法性。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韋伯的理論來闡述共產黨執政的法理基礎。但這一理論也給共產黨執政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即:共產黨如何更好地執政,進而不斷獲得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地位和權力的認同。因為共產黨“執政”,表面看來,反映的是黨和公共權力的關系,本質上卻是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在領導人民群眾奪取政權過程中,共產黨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今天,我們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兩個根本轉變: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從一個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為一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們必須繼續把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作為黨的建設的核心問題。因為不管黨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和管理面有多廣,力度有多大,如果執政的結果不是密切了黨群關系,而是疏遠了群眾,最后必然是失敗和垮臺,也就談不上執政合法性問題了。

那么,執政黨又如何不斷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合法性基礎呢?其中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個政黨要維持和增強人民的認同,鞏固自身執掌政權的地位,就必須不斷地提高執政能力。如果說,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點的話,那么通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則是黨的建設的核心問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對于執政黨的要求和期望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斷給執政能力增添新的內容和要求,執政黨必須通過變革和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從而贏得人民群眾最廣泛的認同。執政能力越強,越容易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人民群眾認同程度越高,黨執政的合法性越大。失去群眾認同的黨,非但根本談不上執政能力,也根本談不上執政的法理基礎。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這是立足于我們黨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向全黨提出的帶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課題。這對從根本上加強執政黨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執政黨又如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不斷獲得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認同,進而不斷增強執政的法理基礎呢?

首先,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執政理念解決的是為誰掌權、為誰執政的問題。當年,有個美國記者曾問:“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回答:“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我們當了人民的代表,必須代表得好。”重溫這段經典的論述,也就明確了共產黨為誰掌權、為誰執政的問題。共產黨從產生的那天起,就是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失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一切工作就無從談起,甚至走向失敗和垮臺。但由于執政和長期執政,不能說我們的所有黨員干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很清楚。因而,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公仆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持續不斷地豐富和擴大自身獲得人民群眾認同的資源。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有絲毫的懈怠,勢必會影響到人民群眾的認同,也就是影響到人民群眾對執政黨地位和權力的支持與擁護。對于共產黨來講,黨沒有任何私利,它的產生、發展和存在,包括執政和執政能力的提高,說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我們研究執政能力所必須緊緊和牢牢把握的核心問題。離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奢談黨的執政能力,只會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其次,必須堅持依法執政、依法施政的執政方式。執政黨要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依法執政、依法施政是很重要的方面。因為執政條件下,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才能產生合法的效力,才能為公眾所接受和認可。依法執政、依法施政是執政黨獲得公信力的前提,是獲得長期的社會支持和群眾擁護的基礎。在這方面,要正確看待領導和執政的區別。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同時又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但執政活動和領導活動在功能范圍上是有區別的,領導是針對全部的國家和社會生活而言,而執政主要是針對國家政權而言。在活動方式上,領導活動主要是政治活動,而執政更多的是依靠法治。共產黨是執政黨,在國家生活中處于領導地位。但是,黨并不謀求凌駕于法律之上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黨在國家中的執政地位來源于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在國家中的執政方式必須符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在國家中的各種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但是黨的領導必須有法律依據,而絕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執政方式的合法性也就構成了執政活動的合法性,也就有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這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應把“以人為本、全面發展”作為檢驗執政績效的根本標準。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執政成效最終要落在是否推動了社會發展上。這里有兩個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這種發展既包括經濟的,也包括政治的。因而我們的發展觀是全面的,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進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在經濟發展上,首先要提高生產力水平,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一定要使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要使群眾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在政治發展上,要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這是廣大人民群眾本來就享有的權利,而不是“恩賜”。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有反映問題的渠道。這一渠道必須是通暢的,是受到黨規黨法直至法律保護的。二是要把評判執政績效的權利交給群眾。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回答黃炎培的“中共諸君能不能跳出這個先興后衰的周期率”問題時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彼€把共產黨由西柏坡進北京城比喻為一場考試。考試合不合格,共產黨執政的績效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

作為一個具有建黨83年、執政已55年歷史的共產黨,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是黨的建設碰到的一個重大問題。實踐表明,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點所在。但必須明確,黨的執政能力,從根本上還是要解決執政合法性問題,解決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感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講,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最大的執政能力。而且,沒有群眾的認同,黨的執政能力無法體現出來。所以,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既是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又是執政能力建設的最終目的。黨在提高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同時,必須始終保持和群眾的聯系,取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全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增強憂患意識,從化解執政風險和鞏固執政之基的高度,來深刻認識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把密切黨群關系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作為黨的建設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