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創建文明村鎮活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03-19 03:36:00
導語:加強創建文明村鎮活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十一五”規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可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縣不斷加強以創建文明村鎮活動主要內容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涉及到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科技教育事業、社會秩序治理、村容鎮貌改造、移風易俗和建設文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活動載體逐步完善,己形成了以創建文明村為基礎、以創建文明鄉鎮為龍頭、以社會幫建為助力的工作體系;活動效果日益明顯,推動了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村奔小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堅持不懈地開展創建文明村活動,用集體的力量解決農民關心而又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問題
抓村容村貌,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一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進行人畜分離、改廚、改水、改廁、綠化、美化以及道路硬化,建設沼氣池、戲臺、籃球場、排污溝和生態家園等,不斷加強硬件建設。二是引導有條件的村屯根據本地的經濟實力、地理位置、文化習俗,借鑒一些先進地區農舍建設和村街改造的成功經驗,在住房款式、村道樣式等方面進行設計和規劃,著力建設一批具有現代氣息、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高標準的文明村。
抓文化陣地建設,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適應農村小康建設和農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在開展創建文明村活動的過程中,各地逐步把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提到了重要位置,建設了一批新的文化陣地。一方面結合“讀書興農”活動,新建村級文化活動室160多個,并不斷完善這些文化活動室功能,逐步辦成了集讀書、科普教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村級文化陣地。另一方面,依托農村中小學校、文明村,建起了一大批籃球場等文化體育場所,為改善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
抓群眾移風易俗自治組織建設,組織人們抵制陳規陋習。為了解決一些農村出現的封建迷信、婚喪事大操大辦、賭博風愈演愈烈,而一些群眾迫于當地舊習俗的壓力和誘導而“隨波逐流”的問題,**縣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采取群眾自治的辦法,組織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全縣農村廣泛開展了紅白事理事會、婦女禁賭會、造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活動。由農村先進分子為骨干,把群眾組織起來,為人們抵制陳規陋習撐腰,團結群眾反對封建迷信、大辦婚喪、聚眾賭博。基層黨組織幫助他們制定章程,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使他們在組織群眾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續開展區域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按照“聯動發展、聯片開發,整合力量、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圍繞“科技、旅游、生態、小康”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深化“洋渡—清水河”文明示范帶創建工作。創建活動不斷改進創新,內容不斷豐富,領域逐步拓展,群眾參與熱情越來越高,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陽山莊的竹筏漂流和下金莊的“壯鄉風情園”等旅游景點已在縣內外小有名氣,網箱養魚從401箱增加到1100箱,目前,陽山莊已被命名為自治區文明村,下金、馬安、白馬榮獲“南寧市文明村”稱號。
(二)扎扎實實地推進創建文明鄉鎮活動,不斷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明確工作重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農村的發展,小城鎮在不斷崛起,并成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中心。為了推動小城鎮的健康發展,發揮其在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縣把創建文明鄉鎮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龍頭來抓。根據小城鎮的特點,明確了三個方面的工作重點:一是抓素質教育,增強小城鎮居民的城市意識。針對農村戶籍改革,農民大量進入小城鎮的情況,促進進城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制定《居民行為規范》,提高人們的公德水準;針對稅務、工商、金融、電信等部門和商貿企業越來越多地落戶小城鎮,抓“窗口”單位的職業道德建設,為發展小城鎮經濟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優質服務。二是抓文化建設,提高小城鎮的文化品位。主要是抓市場經濟、科技、信息、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小城鎮逐步成為向廣大農村傳播新知識“樞紐”;抓文化設施建設,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根據城鎮的發展規模和經濟條件,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標準的文化站、農業示范基地、體育場所。三是抓環境建設,塑造良好的小城鎮形象。營造優美環境,組織力量對城鎮出入口、主要街道等重點部位進行綠化、美化、凈化、亮化;治理社會秩序,整頓交通,暢通道路;抓集市廟會,清理假冒偽劣商品,收繳非法書刊、音像制品、迷信用品,建立文明、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
分步加以推進。全縣共有11個鄉鎮,鑒于各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在組織開展創建文明鄉鎮活動中,**縣確定了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務求實效的原則。要求各地既積極進取、又量力而行,既普遍號召、又要突出重點,首選抓一批基礎較好的鄉鎮開展工作,取得了經驗后全面推開。根據實際情況,全縣確定了3個作為首批開展活動的鄉鎮。為了組織好這一創建工作,各鄉鎮實行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把創建活動納入到鄉鎮農村工作的總體布局之中,明確創建目標、實施步驟和保證措施。二是實行部門分工負責。把創建文明鄉鎮活動涉及到的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教育工作、環境規劃改造等項工作,分配給宣傳、教育、文化、城建、工商、公安、衛生等主管部門,建立健全責任制,引導各部門結合本職業務,抓創建任務的落實。三是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把基層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居民組織到活動中來,形成全民參與的局面。
(三)積極推進創建文明農戶活動,把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任務落實到千家萬戶
規范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內容。在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農村現行經濟體制下,農戶不僅是消費單位,而且是生產經營單位。在這一體制下,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只有立足于農戶才能落到實處。為此,**縣把組織廣大農民創建文明農戶做為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遵紀守法戶、五好家庭戶、雙文明戶、文明新風戶、計劃生育先進戶等多種形式的創建文明農戶活動遍及全縣農村。為了更好地把農村兩個文明建設落實到農戶,又便于指導和管理,**縣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把各種形式的文明農戶創建活動統一到創建“十星級”(致富星、守法星、計生星、養教星、和睦星、科技星、文化星、義務星、衛生星、新風星)文明農戶活動上來。組織各鄉鎮,根據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確定各個“星”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引導農民群眾廣泛參與。
通過開展創建“十星級”文明農戶活動,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的巨大熱情,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通過“致富星、科技星”的評比,調動了農民學技術、闖市場、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涌現出大批種植、養殖專業戶,對農村經濟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義務星”、“道德星”、“計生星“的評比,推動了農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廣泛開展,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水準起到了提升作用,農村中一些棘手問題也隨之得到順利解決;通過“文化星”、“新風星”、“衛生星”等星級的評比,組織農戶建立“文化屋角”,自覺地搞好家庭和門前衛生,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社會幫建、以城帶鄉,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外部動力
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一方面在活動內容上,堅持送建結合,以建為主。幫助農村建設一大批科普、文化、醫療設施,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農村業務骨干,建立了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醫療隊伍。另一方面,在活動形式上,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使“三下鄉”做到常下鄉。采取無償捐助、對口幫扶、政策引導、有償服務等措施,建立和疏通多種“三下鄉”的渠道,逐步形成把圖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戲劇、科技資源、衛生服務源源不斷送到農村,送給農民的活動機制。鼓勵和支持城市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與農村、鄉鎮企業和農戶結成文化、科技、衛生的共建對子,對口幫,長期扶。協調組織涉及“三下鄉”的所有部門結合行業特點,建立“三下鄉”工作和人員的評價體系,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三下鄉”,參與“三下鄉”,逐步實現了“三下鄉”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
開展各種形式的共建活動。一是軍民共建。發揮駐地解放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幫助農村開展思想道德建設,普及文化、科技、法律常識。二是警民共建。以創建“平安**”為契機,開展農村基層創平安活動,在省道、縣道周邊農村共建平安大道,群防群治,穩定農村秩序。三是干群共建。組織各級機關干部下鄉幫助農村搞村務公開、開展、“三講”、“三個代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共建活動,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巨大力量。
開展扶貧活動。各鄉鎮的掛點單位與該鄉鎮貧困村結成對子,開展幫扶共建活動。幫思想:引導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幫班子:強化村班子的宗旨意識,提高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幫致富:提供政策、技術服務,組織經濟合作,增強“造血”功能;幫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幫活動:把創建文明村、文明農戶活動搞起來。通過開展這一活動,幫助被幫扶的村開闊了視野,找到了致富之路,提高了農民收入,改善了文化活動條件,使一大批村不僅脫貧致富,而且建成了文明村。
建設鄉鎮宣傳文化陣地。結合全縣各鄉鎮的情況,先后投資300多萬元,在11個鄉鎮建起鄉鎮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心(宣傳文化站)。并指導這些活動中心,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圍繞經濟建設、圍繞提高農民素質開展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運用這些活動中心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周圍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思想文化建設。
經過多年的努力,**縣共有縣級以上文明村163個、文明鄉鎮6個、文明農戶1萬多戶,其中***被評為全國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