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產業

時間:2022-11-22 04:09:00

導語:生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產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產業

丁憲浩在××××年第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撰文建議大力發展生態業。文章認為,生態業(即生態資源培育維護業)是修復、維護和培育生態資源,促進地球村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產業。該產業通過維護、改善與生物體生命活動相關的各種環境因子,以及保護、發展瀕危生物種群等,維護、促進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為人類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和環境條件。

生態業具有基礎性、效益的廣泛性與持續性、外部經濟性、全球性等特征。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生態業是基礎產業的基礎,是居于第一產業之前的產業。這一基礎地位具體表現為:在經濟發展層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以生態業為基礎。生態業營造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態條件,提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替代資源,豐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可選機遇。在社會發展層面,人類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需要以生態業作保證。生態業促進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使人們得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生態業確保生態資源的豐富,為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提供條件;生態業拓展出一個新興的產業領域,滿足人類創新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態業提供可觀的就業崗位,有助于化解就業矛盾,提高居民總體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生態業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產品的增加,使人們可以較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物質財富。在地球文明發展層面,(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自覺協調發展需要以生態業為紐帶。發展生態業,是人類社會追求高境界地球文明進程中作出的科學選擇。地球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需要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自覺協調發展,這就必須強調由傳統的索取地球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回報地球的發展模式,以互補互益的方式協調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而發展生態業正是人類社會回報地球的基本方式。

生態業包括兩大二級產業:一是物種保護與繁育業(簡稱物種業),其基本功能是維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包含瀕危及珍稀物種保護繁育業、普通物種保護繁育業、物種恢復培養與繁育業、生物基因保護業、有害生物控制業等行業;二是生態環境資源修復與維護業(簡稱生態環境資源業),其基本功能是改善和維護生態環境,為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和發展提供盡可能有利的生態條件。

文章提出,要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協調發展,必須加快發展生態業。為此,一要立即開展對生態業的研究。目前應主要從宏觀層面展開研究;弄清生態業的產業地位、功能與作用,產業發展的必要性、迫切性;該產業與其它產業的關系,產業的內部構成、行業分工、區域布局,產業發展的條件、方向和規模,產業發展、運行的動力和機制。二要制定和實施生態業發展規劃。要在對生態業發展規律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制定這一產業的專項發展規劃。近中期的規劃必須重點突出,重點行業主要應包括物種保護與繁育業中的瀕危與珍稀物種保護繁育業、普通物種保護繁育業和有害生物控制業等,生態環境資源修復與維護業中的各個行業。要根據和諧社會構建要求,根據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要求;設定生態業各重點行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步驟、發展途徑;要對生態業發展中的科技進步進行專項規劃。三要對生態業實行扶持、資助政策。對那些無法通過市場收回投資、民間確無投資積極性、而確又需要發展的行業或實施的項目,由國家財政進行較大力度的支持;實行傾斜的財稅金融政策,對生態業實行零稅賦政策;對不利于生態平衡、加重生態業負擔的行業適當增加稅賦,對生態業發展的重點地區減輕稅收負擔、增加財政補助,適當增加生態業受益地區的稅收負擔,對生態業實行財政貼息和金融支持;實行支持、鼓勵相關科學研究與成果推廣的政策;制定出臺支持、保障生態業的專門的法律規范;對市場未失靈的部分盡可能借助市場力量來推進。四要總結推廣成功的經驗。五要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主要措施是大力普及生態環境知識,讓公眾了解目前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局面,明確生態環境建設任務的迫切性、艱巨性,提高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