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看縣域城市化建設
時間:2022-07-30 04:29:00
導語:從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看縣域城市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準繩。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也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只有經過了城市化,現代化目標才能實現。
2003年7月,云南省政府蒙自現場辦公會提出了建設以蒙自為核心的個(舊)開(遠)蒙(自)——滇南中心城市發展框架,同時,蒙自抓住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建設和州府遷入蒙自的機遇,制定了“46664”的發展思路,把實施城市化作為事關蒙自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進行精心布署。很顯然,蒙自縣就是要通過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升城市品質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然而,滇南中心城市從地理區位、產業布局、工業化程度等各方面來衡量,在國家的整個宏觀城市經濟圈中,充其量可作為四線城市,更不用說作為核心區的蒙自尚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尚具有典型農業縣的特征。那么,如何按城鄉統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城市化,在城市化中富民強縣,實現蒙自經濟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的跳躍式發展,作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我一直在迷茫中求索。
2008年6月1日至13日,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參加了上海展望發展學院展望計劃第217期“云南省蒙自縣科級干部綜合能力提升研修班”為期13天的考察學習。期間,聽取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及臺灣問題》、《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戰略思考》、《領導干部勝任力及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引進和留住人才:上海的實踐》、《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中建設新農村的實踐》、《都市產業布局的實踐與探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城市文化建設與城市競爭力》等8個專題講座,參觀考察了上海洋浦新區的臨港新城、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和城市展示館、蘇州工業園區等為代表的城市功能轉型及城市布局典例,浙江的嘉興市姚莊、杭州市蕭山區航民村、臨安市白沙村等為代表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模式,蘇州木瀆特色文化古鎮在城市建設中的保護與開發等等。通過學習和考察,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解、更新了觀念、拓展了思維,感概頗多、震撼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蒙自這塊生我養我之地,雖然在地理區位、人文觀念、交通狀況、經濟條件、環境基礎、歷史承傳等等各方面與以上海為核心的東部沿江沿海的長三角經濟帶城市群無可比性,但其城市化的發展理念可供借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談談學習考察后對蒙自城市化建設中的幾點淺薄思考。
一、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優化產業布局,突顯滇南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化進程的先導,區域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支撐,而城市化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當今之中國,城市化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火車頭”。在此次參觀、考察、學習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要充分發揮城市功能定位的戰略導向作用,必須依托區域人文環境、地理區位、生產力水平作出準確的判斷和科學的決策。從長三角的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來看,在步入工業化的中高級階段后,江浙滬按中央要求提出了“立足全球,區域聯動,優勢互補、各取所長、錯位發展、互進共榮”的區域整體發展大思維,實施了以上海市為中心,杭州市、蘇州市為兩翼的“一圈”、“兩區”、“兩中心”、“兩基地”(即國際化的金融貿易、高度化的加工工業、網絡化的交通通訊、現代化的高效農業,形成“多心組團,分層輻射”的世界級都市經濟圈;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貿易區和全國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示范區;中國的制造業中心和中國的知識產業研發中心;世界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和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的大戰略,并按“三、二、一”產業格局發展中心城市,按“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強化二線城市。近年來,由江浙滬1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同打造的城市集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昌盛,人口、產業、城市、財富最密集的精粹之地,在產業布局上已形成了鮮明區域優勢特色:一是優勢產品集中度高,規模效應明顯;二是優勢產業的集聚效應突顯;三是發展園區經濟和塊狀經濟,產業聚集地域特征鮮明;四是依托黃金海岸、黃金水道和主要交通干線,形成裝備制造業產業帶、臨港工業及重化工產業帶和高新技術產業帶。目前,面積僅占全國的1.14%的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占全國的7.26%,人口密度870人/平方公里,是全國的5.47倍,GDP占到全國的18.79%,人均GDP達到了41521元/人,是全國2.59倍。
反觀近年來蒙自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自我比較可以用“飛速”來形容。由于州府遷入蒙自,以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建設的重大政策利好,建筑建材和房地產業迅速掘起,加速了蒙自的城市發展,并在城市化建設中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年均遞增18.4%;固定資產投資32.7億元,年均遞增32.23%;財政總收入6.92億元,年均遞增35.45%;財政支出7.31億元,年均遞增29.36%;農民人均純收入2602元,年均遞增10.7%;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8701元,年均遞增14.09%;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二、三、一”的調整,城市化率達到了46%,并被評為“云南省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縣”。但是,客觀上講,地處中國滇東南邊陲的蒙自,實施城市化的基礎是工業化的初階段,農業時代的特征還比較明顯,為此,加快城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優化升級是實施城市化戰略的當務之急。
蒙自是中國的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地處昆河國際經濟走廊的節點和泛亞鐵路、公路的主軸線上,是云南省通往東盟國際大通道的樞紐,在清末民初,這里曾經是云南省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和進出口物資集散地,結合蒙自的區位特點、資源優勢、城市歷史、文化底蘊,2003年7月,在蒙自舉行的云南省人民政府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現場辦公會上,省政府提出了用20年左右的時間,在昆(明)河(內)國際經濟走廊的節點上建成一座人口上百萬、面對東南亞的現代化開放城市——滇南中心城市的總體構想,州委、州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建設滇南中心城市的宏偉藍圖,明確城市的總體發展思路為“做大蒙自,做強個舊、開遠兩市;統一規劃,各展優勢;三位一體,打造滇南中心城市”。遵循省、州對滇南中心城市發展的要求,縣委縣政府把蒙自城市建設目標定位為:“宏觀定位——云南省通往東盟國際大通道上的重要樞紐城市,紅河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商貿、金融中心,中國滇南面向東南亞的現代化開放城市;微觀定位——昆明連結越南及滇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面向東南亞的進出口商品貿易加工基地、重要的冶金加工基地、物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滇南商都;居住、休閑、度假、會展俱佳的滇南綠都;集中原文化、邊地文化、西歐文化為一體的滇南之心,魅力蒙自;最終目標定位——新州府、新興產業聚集區、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家園、滇越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多元文化名邦和紅土地上的科教城。”
從長三角洲城市集群的城市化發展歷程來看,以優勢產業鏈板塊經濟和園區經濟為支撐的城市經濟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其城市化的發展目標定位非常鮮明,并且歷界政府不斷傳承和發展。目前,省政府提出的滇南中心城市屬概念城市而非建制城市,個開蒙三地是其城市發展的內核,為此,按照科學發展的觀念,通過對城市功能與城市個性化塑造的思考,我認為蒙自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應修正為“一帶”、“兩城”、“兩區”、“四基地”、“八中心”的城市化發展定位目標。即以蒙自為中心,以個舊、開遠為兩翼,三位一體,特色聯合,優勢互補,整體發展,把個開蒙打造成云南省通往東盟國際大通道樞紐上的中心城市經濟帶(一帶);加速拓展文瀾綜合生態城、雨過鋪工業城(兩城),創建城市生態宜居區和環長橋海休閑度假區(兩區),逐步形成面向東南亞的進出口來料商貿加工基地、冶金加工基地、物流集散基地、現代農業產業為基礎的生物加工基地(四基地),最終建成紅河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商務、金融、物流、會展中心(八中心),實現“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升級,第一產業重點發展以優質稻為主的基礎農業、城郊觀光生態農業,第二產業重點發展鋼鐵工業、冶金工業、建筑建材業,第三產業重點發展金融、貿易、保險、交通運輸、房地產、信息、物流、旅游、會展,突顯滇南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二、科學超前規劃,規避城市建設通病,夯實城市發展基礎,彰顯蒙自城市特色
準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必須配之以科學的城市建設規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規劃就應該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遠慮”和“近憂”問題。根據國外的經驗,中小城市是一個能夠兼顧效率和人居環境質量的理想規模,它可以避免大城市過度擁擠與環境支持成本過高的弊端。在上海,除了高樓還是高樓,一幢幢“水泥森林”,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在蘇州,城市雖然富麗堂皇卻臭氣喧天;而浙江的臨安市,靠發展林業,保護生態,靠森林資源擠身中國經濟發展百強縣行列。從長三角城市集群的發展經驗來看,我認為城市規劃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問題。必須堅持城市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合理、集約利用各種資源特別是土地和水資源,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走可持續發展、集約式的城市化道路;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問題。必須全面考慮區域生產力發展布局、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社會民眾的觀念、區域經濟的可承受程度等各種因素,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推進城市化的自發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實現城市化過程中對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城市最大限度地集聚各類生產要素,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問題。必須堅持走多樣化、一體化的城鎮化道路,并充分發揮中心城鎮的輻射作用,推進集鎮網絡化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中心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各級小城鎮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職能作用。在蒙自,就應該以文瀾鎮為中心,新安鎮、雨過鋪鎮為兩翼,中心集鎮、壩區集鎮、山區鄉鎮三級階網絡式一體化聯動發展;四是城市個性化問題。在城市化過程中,許多城市特別是一些中小城鎮,由于規劃熱衷于政績工程,追求宏大的敘事效果,全然不顧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以及人的基本需求,使城市逐步喪失自身特色,導致千城一面,正所謂“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為此,在城市的戰略性規劃中,必須合理確定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鎮化戰略及制定相關政策配套措施,體現城市的個性化特色,實現城市以及地區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五是農民和農村土地問題。按照城市化的釋意,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社會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從這些釋意來理解,不管是人口學、社會學還是經濟學,城市化所面對的焦點是農民和農村土地問題,這一問題從農業從業人員的轉移和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兩方面體現出來:一為主動型轉移和流轉。區域工商業迅猛發展,農業增收比較效益低,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新市民”的市民化過程,造成農業從業人員老化和農村土地荒蕪,從而加速農村土地的流轉集中。如長三角、珠三角東部沿江沿海地區;二為被動型轉移和流轉。城市化占用大量農村耕地,促使大批農民失地,城市化快速發展面臨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和城市化質量提升的雙重壓力。蒙自面臨的城市化就是這種被動型轉移和流轉的典型,城市規劃必須正視這一現實,統籌農村宅基地整理置換和農村人口居住集中化,避免低品位建設和城中村的出現。
近年來,蒙自根據省、州的發展定位,為營造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增強環境競爭力,在城市化中依托老城區,按“雙城兩軸四區”布局,加快西拓、南延步伐,構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框架,突出“擴容提質,做大做優”的特點,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環境優良的現代化園林城市,并實現了城市建設的園林化、園林建設的生態化、生態建設的一體化,使蒙自在空間、時間和效益上實現了城區園林綠化與城郊觀光果林建設、壩區面山綠化的大共享,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大和諧,現代文明、歷史神韻、自然風貌的大融合,走出了蒙自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然而,對照先進發達地區的城市,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蒙自在實施城市化中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和隱憂: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滯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安置困難。對于長期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而言,失去土地不僅要解決一個身份變化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他們的長久生存、生活問題,同時,還要保持他們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享受到社會財富增值的實惠。二是城市迅速擴容對土地的需求激增,但國家對土地使用性質的改變控制嚴格,加上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新增城市用地困難重重。浙江省的經驗是統籌農村宅基地整理置換和農村人口居住集中,統一規劃,提高城區土地的有效利用率,節約用地,集約開發;三是規劃滯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城市規劃體系不健全,其二是規劃配套制度不完善,其三是規劃理念缺乏超前性,其四是規劃布局不合理;四是房地產開發層次低,無城市建筑特色,開發商的環境質量提升意識不強;五是城市功能分區與用地規劃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區劃分混亂,區段商業品牌的“名片”效應不顯著,“沿街為市”的特征還比較明顯。
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地,城市化的過程,也是集聚人口的過程,所以城市就應該是人類的宜居之所。初到上海,機場、車站、展館、廣場等大型公共設施的電子屏幕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字幕非常醒目,我想,城市就應該是讓人實現美好生活的地方。蒙自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具有“以鄉土樹種為主,采用盡可能多的物種,體現熱帶、亞熱帶風光,實現具有生物多樣性和地方特色的國家級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總目標,并規劃了“兩橫、三縱、五片區、四大體系、兩個控制區”的城市綠地系統框架,以及建設城市核心園林精品區、城郊果林觀光區、面山生態防護區“三圈”大環境綠化的總構想,目的就是要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相信,在機遇面前,通過蒙自人民的開拓創新,蒙自的明天會更美好。
此次赴上海等地學習考察,收獲很多很多,這里不能一一表述,不負組織期望,方式還是實實在在地工作,我想,做比說難,在平時的工作、生活、學習中,融入學習考察的心得,就算是一次思想大開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