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理政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30 05:20:00
導語:修養理政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論是修養還是理政,第一位是要學習。
中國是個崇尚學習的國度,最起碼是向書本學,有詩為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古代就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故事,古人讀書為什么要下如此苦功呢?那只是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目的只是為了“權、錢、色”。這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但是數千年的思想文化積淀,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思想人格,至今仍然是人們修身鑄德不可或缺的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己欲包而包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正,“居安思危,處治思亂”的憂患,乃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這些傳統道德的精華,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我們今天重溫“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是為了學習古人的苦學精神,學習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凈化靈魂,提高修養,堅定信念,明確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們要向書本學,書是智慧的結晶,是心得、經驗之集大成者,讀一本好書就像在音樂中散步,在花中徜徉,像與一位智者面對面,心與心交流,靈魂與靈魂對話,不知不覺中,你就會對未來有了期待,對世界多了關愛,對社會有了責任,對生活有了感恩。
我們要向別人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更趨完美,更具競爭力。學別人,要找對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我發現有一種怪現象,越是報紙上、電視里大肆表揚的人物,在生活中越被人們視為另類、怪物,甚至出現一種矮化、丑化英雄的傾向。比如說:
劉胡蘭:我舅是共產黨員(我告密,別鍘我)!
:一個趔趄成就了一個英雄!一塊石頭完成了一個壯舉。
:(被連長手槍頂著頭)動就打死你!再忍耐一會兒——昏過去就不痛苦了!
王杰:炸藥包的導火索平常能掐滅呀。
羅盛教:教訓深刻呀!千萬不能好大喜功,救一個就行了!
時傳祥:有好工作嗎?
張思德:燒個炭也能沒了命,我算服了勁了。
這種對英雄的矮化和丑化,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教育的失敗和信仰的危機。再舉我們身邊的一個例子,大家在公交車上一定為老弱病殘孕讓過座吧?這是件很普通、很小的事,我也做過,但幾次以后,我再做時就有了壓力,因為我受不了那全車人的目光,其實我只是想:有一天我也會老,只是希望到那一天我老態龍鐘的時候,每次坐公交都有人讓座。我更希望人人爭相讓座的社會風氣早一天蔚然成風。
學習是一種上進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學習也是一種虛心的表現,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學習,學習著的人是充實的。
1、現在的人多為文憑而學,所以學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些函授生除了考試時看書,平時不看,如果臨陣磨槍看幾天,也是為了考試時容易找到,學完了,書還是新的、衛生書。抄還不敢全抄對,怕不小心得了第一名,老師叫介紹“一節課不聽,一頁書不看還得第一”的經驗,最怕還沒登臺,知道底細的同桌早嫉妒得大聲告密了,還得60分為妙。)
也有說考試時,看書的效率最高,一目十行,且能記個七七八八,好像誰說過了,考試能間接促進學習,現在想想,不是間接,而直接,但是考試過了,腦子里什么也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應試教育。
真正的教育目的應該在于學知識,學技能,而不是一張文憑。
但是畢竟應試教育體制還存在,招聘啟事中還有文憑的要求,所以為文憑而讀還有必要,只要努力多掌握知識就應該大力提倡。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兩個人一塊去報函授本科,結果碰見一位副縣長也在填表,其中一個扭頭就回,問其原因,他回答:人家大專不也成了副縣長?進步和文憑有什么關系呢?沒用!另一個說:我一定得報,因為人家成了副縣長還追求上進,多學東西,我等是科級有啥理由不學?
為什么說學習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有的老人退休后上老年大學,有人僅僅因為愛好文學而學中文,還有一種人完全為了挑戰自我而在年過半百又學起了樂器。我也見過在市里游蕩的好多乞丐,對于這些人,我有一個原則,四給,三不給。不給的是:年青人,小孩子,出賣自尊的人。四給:孤苦的老人,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有一技之長的人,有自尊的落難人。我曾見過一個盲人,且有腳病,他拉一把二胡,那曲調歡快、明亮,讓我聽得心酸不已。我想他為了掌握技巧一定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他在街頭行乞的時候,還不忘把歡樂帶給別人,他不但堅強,好學,而且還精神富有,他讓我同情的同時,又讓我感到生命的尊嚴,我給予他的不是我的施舍,而是敬意。我更看見過一個乞丐,他也是個盲人,他居然寫得一筆好粉筆字,在人行道上展示著他的驕傲,我過去看見他寫下的是這么一段話:我曾經看見過太陽,但是,現在春天就要來了,我卻再也看不見了。他對生活的熱愛打動了很多人,他的愛心箱里叮叮當當下落的硬幣譜成了一曲動人的樂曲。從他們身上我們也同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見,到處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如果你想學,而且細心的話,現在為了搞好學習,我提出11條建議與大家共勉。
1、每天的新聞聯播要看。了解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說不定還能從中發現商機。2、有時間就聽一點音樂,學會欣賞音樂,享受生活。3、看點名著,如《紅樓夢》、《圍城》等,國外如《百年孤獨》、《簡·愛》等,可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凈化靈魂。4、每期《讀者》都要買,它讓人年青,不落伍。5、法律的書看看絕對有好處,既使用不著,也心里豁亮。6、理論文章一星期看一篇,但務必認真領會。7、電影院里的大片絕對不應放過,你正好可以借機檢驗一下自己的審美是否落伍。8、如果有興趣,拿起筆寫點東西,不為娛人,只為娛己。9、與好友因為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最后一笑了之。10、向比你年齡小、職位低的人問一個困惑你多時卻有可能引起對方哂笑的問題。11、向老干部討教,讓他講給你聽他的得意之作。
下面,我談第二問題:正確看待名利權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說過: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以上兩位革命前輩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追求個人利益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遵循“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原則,那么這個人無疑是自私的,只有把自身利益放到長遠中去考慮,放到大局中去透視,放到整體中去衡量,你才會認識到什么才是最真正的利益,最大的利益。
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帶來物質享受、幸福生活,也能讓一個人腐化、墮落走向深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金錢的嗜好并沒有錯,錯的是一頭鉆進錢眼里,見錢就想據為己有。這種人一心只知錢好,置前途、理想于不顧,渾渾噩噩、混天熬日子,最后只能落個世人不齒的下場。
記得有人說過:三個地方,你不能不去看:一個是醫院,看到那些被病魔摧殘的生命之花,你會覺得健康是最幸福的。二是到監獄去,看看那些失魂落魄的犯人,你會理解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那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自由,對于一個人是多么重要。也許,自由,只有真正失去自由的人才能體會到它的珍貴。另外一個地方是火葬場,人死燈滅,化作青煙一縷,名利權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記得巴人也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生就像一群猴子在搶一個空果殼。這些道理可惜都不是在人之初,就會徹底明白的,人生沒有彩排,鬧劇場場爆滿,沒有多少人會放棄粉墨登場的機會。和幾位退休人員座談,他們都說爭權奪利沒什么意思,最值得回味的是為群眾辦了好事,現在去看看,心里最滿足、最高興。
關于權力,也許有人夢寐以求,但是權力就意味著責任,就意味著自己付出,要奉獻。記得朱基總理上任伊始,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有人問及他當上總理的感受時,共和國總理用了“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幾個詞。更有古語云:無官一身輕,也反證了當官的不容易,權力的沉重感,因為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還得為民所用,還要用好,不殫精竭慮不行,不鞠躬盡瘁不行,否則你就是個庸官、懶官。
接下來我談第三個問題:抓落實
落實,是一個理解、消化、貫徹、執行意圖或決定過程:抓落實,凝聚著心血和責任,體現著作風和意志,反映著能力和水平,彰顯著勇氣和智慧。
有句笑話:國民黨的稅多,共產黨的會多。其實,何止會多,文件多,應酬多,花架子多,俗套子多。一提落實,就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結果精神只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口頭上,就是落實不到的行動上。會,你開,我開,逐級開;講話,你講,我講,層層講。看著很紅火,很緊張,其實講完了,說著聽著都忘了,該干啥還干啥。
抓落實,就是看你落實的結果如何,它對黨的政策的徹底貫徹執行具有重要意義,抓落實,就是把工作落到實處,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落實抓不好,輕則政策棚架,重則甚至會出現以下一系列怪現象:空氣在凈化中污染,水土在治理中流失,生靈在保護中滅絕,機關在精簡中膨脹,好像你不治還沒事,一治反而事越多。實際上,抓也抓了,只是沒抓緊,抓不緊等于不抓,落實也落實了,桌子拍了,眼睛瞪子,但是扭臉就忘了,上面不催,下面不干,熟視無睹,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豈有不失控之理?檢查來了一陣風,檢查過了照樣松,這種毛病至今依舊,所以抓落實,要常抓不懈,要抓在平時,要制度化,要設固定機構,要加大懲罰和責任追究力度,要把獎牌掛在具體人的脖子上,板子打在具體人的屁股上,賞罰分明,功過分清,讓求真務實成為一種風氣,形成一種氛圍。
第四個方面是講團結
團結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是取得成績的必要條件。講團結,首先要靜坐常思己過,每遇爭執,先自我反省,挑自己的毛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論理,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不計較,矛盾、誤會自然少。古語說:閉門思過,是思自己的過,而不是思對方的過。思自己的過,越思氣越小;思對方的過,越思勁越大。所以說內省是非常關鍵的,蘇格拉底說:一個沒有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內省不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過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圖。柏拉圖更進一步說:內省是做人的責任,沒有內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過自我的內省才能實現美德與道德。
講團結第二就要有全局意識,補臺意識,想當年百萬大軍一律美式武備,硬是打不過共產黨的小米加步槍。如果單從國民黨自己身上分析失敗的原因,一是自身的腐敗,二是不團結,勝不相讓,爭名奪利;敗不相救,只求自保,結果誰也沒保住,把江山拱手讓給了他們的對手。
我們今天都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一天共事輩輩親,緣份讓我們大家有幸相識、相知,也許有一天,大家就會各奔東西,所以我更應當珍惜我們的一起的分分秒秒,這樣當我們天各一方的時候,回憶起來都將是甜蜜和美好。我們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不能終生共事,也可終生為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人生追求,早已把我們的血融合,情交織,心貫通。工作上齊心協力,有分工、有合作,只補臺不拆臺,丑不丑,一合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是一個整體,就應該有集體榮譽感,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我們大家的工作,我們每個人把各自的工作做好了,我們鎮的整體形象也就出來了,這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
第五個問題:自律
品德和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點點滴滴,逐步感悟而來,是內省認定沉淀下來的。品德,修養到一定高度,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照樣堅持原則,剛正不阿,此為慎獨;公私公明,不沾公家一點便宜,此為慎微;不講過頭話,不亂開口子,此為慎言;不自作主張,不亂拍板,此為慎行。高尚的品德不僅可以約束自己的言行,還可以贏得大家的尊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領導人管理下屬有三種境界:一是不敢不服,此為力服;二是不能不服,此為才服;三是不忍不服,此為德服。前兩種我們姑且不談,單就德服說明一二,其實德服,就是以個人品德影響人,是一種人格魅力,是一種無形的內在的力。長期以來,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內心被其折服、感動,到適當時候就會有一種下意識的內心認同。要擁有這樣的高德重望,決非一日之功,必須長期修身不可。如果一個人為人不正,敬業不勤,處事不謹,為政不廉,是斷然不會有此高德的。我想他一定應該是為人處事心正、心誠、心寬、心實;有話說當面,背后不說人;對成績,他不爭功,強調集體力量,對問題,不推諉,主動承擔責任;對棘手事不回避,不怕得罪人,敢碰硬,敢于解決問題。如此種種,終于成就了一個大寫的人,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成為了黑暗中的燈塔。
第六個問題:原則
做人要有原則,無論世風日下,還是物欲橫流,我們都要在心中保留一方凈土,并以此我們成就我們高貴的人格和生命的尊嚴。力到處,我們要常做好事;力欠處,要常存好心,要與人為善,送人玫瑰之手,歷久猶有余香,幫了別人,自己也得到安慰、快樂。
作為一個工作人員,原則更為重要。切記,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違法之事不干,絕對不能只講面子,不講政策,只講感情,不講原則,只講關系,不講黨性。你給我關照,我給你幫忙,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能敗壞黨的聲譽,損壞黨的形象。
原則是不能動的底線,工作方法靈活多樣,但它只能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每當一件事情理不出頭緒,復雜得無從下手時,就用最簡單的法按原則辦,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問題很簡單,我們之所以沒有用最簡單的辦法,其實只是我們考慮了太多的關系,顧慮了太多的情面,以及缺乏堅持原則的勇氣和凜然的正氣。這正應了那句”理路直截,欲路多歧“的老話,也再次證明了“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正確。
第七個問題:責任感
責任意識是人對自己承擔的職責、任務、使命的自覺意識,不承擔和履行一定的責任,一個人難以在社會生存。
一個人可以能力差,但是絕對不能沒有責任心,能力差尚可以用責任心來彌補,還可以以勤補拙,但沒有責任心,無論能力再大,都有可能給工作造成損失。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會挑肥揀瘦,重擔子不愿挑,艱苦的地方不愿去,棘手的事不愿辦,惹人的事不敢問,多重要的工作都會拋至腦后。
有責任感,工作上才有主動性,積極性和熱情,才會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把工作做好。
有責任感,才能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才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以上我講了七個方面,由于時間倉促和我本人學識淺陋,所闡述觀點很可能或偏頗或陳舊,所在只能權作一家之言,歡迎大家不吝指正。謝謝。